「一枕槐安」亦作「南柯一夢」,出自於唐人李公佐所撰的《南柯太守傳》:「『吾南柯政事不理,太守黜廢,欲借卿才,可曲屈之,便與小女同行。』……二使因大呼生之姓名數聲,生遂發悟如初。見家之僮僕擁篲於庭,二客濯足於榻,斜日來隱於西垣,餘樽尚湛於東牖。夢中倏忽,若度一世矣。」
相傳在唐德宗貞元七年九月,有一東平郡人淳于棼與友人們在槐樹下飲酒作樂。一輪酒酣耳熱後,淳于棼很快便醉的不醒人事,而在這酒醉恍惚間,他作了一個夢。
在夢中他得到大槐安國國王的青睞,不僅被招為駙馬,還當了南柯郡的太守。他享有着潑天的富貴,又因施政得宜,所以在夢中他可以說是受到萬眾愛戴。即便後來妻子過世,他的子女都有着理想的發展。
不料,大槐國突然受到檀蘿國的入侵,但因為淳于棼不通曉軍事,所以在倉促應戰下,淳于棼便被檀蘿國的軍隊打得落慌而逃。敗仗而歸後,國王早已因戰敗一事而不再信任他,所以淳于棼只好解甲歸田,回家鄉探親,以解心中之苦悶。
就在此時,熟睡的淳于棼聽到耳邊有人大喊他的名字,他倏的一下睜開了眼睛,驚覺自己並不在回鄉的路上,而是睡在破舊的東廂房中。他揉了揉眼睛,才發現原來是他的朋友們把他送回家了。
眼看家中的僕人依舊拿著掃帚打掃庭院,而剛才喝剩的酒依然擱下東窗下,他才終於清醒過來。他沒想到這短短的一會兒夢,就好像經歷了一整輩子的起起伏伏一樣。自此他也不由得感嘆人生如夢,得失無常之理。
後來這個故事便被濃縮為成語「一枕槐安」,亦作「南柯一夢」,多用來比喻人生與富貴的無常。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