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媒:女王逝世後,英國的最大危機來了!

博客文章

內媒:女王逝世後,英國的最大危機來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媒:女王逝世後,英國的最大危機來了!

2022年09月09日 13:10 最後更新:13:25

當地時間9月8日下午,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逝世,享年96歲。由73歲的長子、王儲查理斯繼位,成為國王查理斯三世。

英女王逝世,全國深切哀悼。

英女王逝世,全國深切哀悼。

英女王的去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也給未來的英國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

新華社旗下微信公眾號「牛彈琴」撰文指出:女王逝世後,英國的最大危機來了!以下為文章全文:

英國真正的危機來了。

我總認為,當下的英國,至少有三重危機。

第一重,首相危機。

約翰遜是醜聞下台的,新上任的卓慧思,是保守黨黨內私相授受,但英國老百姓,大部分不看好。民調顯示,52%的英國人就認為,卓慧思將是一個糟糕甚至非常糟糕的首相。

第二重,民生危機。

通脹超過了10%,英國人的不滿情緒,據說已經達到了幾十年來的頂點,他們剛剛經歷了一個「不滿的夏天」,接下來還有「寒冷的冬天」,面臨「吃飯還是取暖」的艱難選擇。

第三重,王室危機。

「倫敦橋塌了」,德高望重的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去世,享年96歲。查爾斯繼任成為英國國王。但查爾斯再怎麼深的王儲資歷,都無法和在位70年的女王相比,這對英國和英聯邦來說,既是一次重大政治危機,更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危機。

這三重危機中,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首相是政治的關鍵,但女王逝世的衝擊波,應該是當下英國最大的危機。

雖然女王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在位70年的經歷,早已讓她超越了一個像征性的領導人。用英國新首相卓慧思的話說,她是現代英國的基石。

英國女王9月6日在蘇格蘭巴摩拉城堡任命新首相卓慧思。

英國女王9月6日在蘇格蘭巴摩拉城堡任命新首相卓慧思。

要知道,1952年,伊利沙伯二世登基時,英國首相還是丘吉爾;她去世前兩日,剛剛又任命了卓慧思。在位整整70年,見證了15位英國首相、14位美國總統,她不僅僅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年齡最高的國家元首,她確實是維繫整個英國和英聯邦團結的關鍵所在。

但現在女王沒有了。女王之後,英國不再是原來的英國,英聯邦也肯定不再是原來的英聯邦了。

以英聯邦的重要國家澳大利亞為例,今年女王登基70周年慶典期間,澳大利亞總督戴維·赫爾利就說,澳民眾給予伊利沙伯二世很多「情感支持」,但女王去世後,情況可能發生變化。「我認為現在人們都在關注女王,但等她離開、去世後,繼任者出現,澳大利亞將對此展開新的討論。」

澳大利亞政府高級官員希索維特(Matt Thistlethwaite)則表示,是時候開始討論澳大利亞成為共和國了。

用他的話說,女王確實是了不起的君主,是英聯邦的領袖,「但隨著她的統治走向黃昏,我認為澳大利亞人很自然地開始問自己,澳大利亞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想要查理國王嗎?還是我們足夠成熟、足夠獨立,可以任命自己人做國家元首?」

女王或許也有所預感,很意味深長的一點是,她的去世地點,不是英格蘭的白金漢宮、溫莎城堡,而是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

事實上,當年蘇格蘭獨立公投之所以失敗,女王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英國,又走到新的十字路口,蘇格蘭在鬧獨立,北愛爾蘭麻煩不斷,不排除威爾士也加以效仿。沒有了女王這個慈祥的老奶奶,英國國內的分離傾向,肯定會進一步加劇。

記得當年脫歐時,很多英國人擔心,考慮到蘇格蘭不同意脫歐,那接下來,就可能是蘇格蘭獨立,然後就是北愛爾蘭變成愛爾蘭一部分……

這個昔日擁有全球最廣闊土地的日不落帝國,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層蛻皮,最終回到英倫三島,隨著女王最終的離去,三島,未來很可能也是夢想了。

內媒認為女王逝世後,英國的最大危機來了。

內媒認為女王逝世後,英國的最大危機來了。

一個國家,強盛時四海歸心;但走向沒落,總是內部先分崩離析。

這或許也印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個世界,很多事情,不都是自己折騰出來的嗎?

1952年,25歲的伊利沙伯二世登基成為英國女王時,英國首相還是丘吉爾,美國總統是杜魯門,蘇聯領導人是斯大林,70年間,她見證了太多的叱吒風雲,見證了英國的一步步蛻變,也見證了自己的逐漸老去……

這是自然規律,誰也阻擋不了。

時間,才是最無情的敵人;時間,會見證一切的。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