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查理斯三世登基 英聯邦會分崩離析嗎?

博客文章

查理斯三世登基 英聯邦會分崩離析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查理斯三世登基 英聯邦會分崩離析嗎?

2022年09月14日 07:00

9月10日正式宣誓登基成為國王的查理斯三世被視為傳承的像徵,然而,他能否如伊利沙伯二世一般傳遞團結的力量引發外界持續觀望,尤其是在英國處於風雨飄搖,以及王室面臨著新一輪有關君主制「存廢」的討論聲浪之際。

英聯邦共有56個成員,它們大多為英國前殖民地或保護國,其中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14個成員現在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英國君主。

英國國王查理斯三世宣誓登基。

英國國王查理斯三世宣誓登基。

「主心骨英國女王去世,英聯邦會分崩離析嗎?」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以此為題刊文,指出伊利沙伯二世的去世可能會促使一些國家加速重新評估其與英國王室的關係。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引述觀察人士的話稱,鑒於查理斯三世作為國家元首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僅具有像徵意義,英聯邦內部應該不會立即發生什麼顯著變化。但不少專家認為,查理斯三世的接任可能會加強英聯邦現有的共和運動,其中,一些加勒比國家推動「放棄君主制」跟它們對英國奴隸貿易遺留問題的重新關注有關。

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說,英聯邦許多成員的官方語言和司法系統都是英國的「翻版」,它們之間的紐帶是一段共同的歷史:曾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然而歷史漸行漸遠,而且其中不乏痛苦和血淚、掠奪和侵佔,英聯邦的未來用什麼維繫也日益成為問題。另外,英聯邦內部也存在著白人國家與非洲國家、一些小島國之間的鴻溝。

一些英聯邦成員正在「權衡」他們的未來。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日稱,加勒比國家安地卡及巴布達加斯頓·布朗表示,將在3年內舉行公投,以決定是否成為一個共和國。布朗指出,「這不是敵對行為,也不是安地卡及巴布達與君主制之間要有任何區別,但這是完成獨立循環的最後一步,以確保我們真正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安地卡及巴布達位於東加勒比海,1981年脫離英國獨立,人口不到10萬,目前是世上仍然奉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14個英聯邦國家之一。

一些澳洲議員也正在推動討論澳洲是否要走向共和制。不過《華盛頓郵報》引述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12日接受電視採訪時的話稱,「現在不是進行這種辯論的時候」。此前一天,他在採訪中表示,澳洲是否進行「共和制公投」並不是他第一個任期內的優先考慮事項。

紐西蘭總理阿德恩12日被記者問到「英國君主的改變是否會引發新西蘭關於改制共和制的討論」,時表示,君主制被拋棄是不可避免的,盡管短期內不會發生,但她相信新西蘭將在其「有生之年」成為共和國。

值得注意的是,「脫離君主制」近期並非沒有先例。就在去年11月,東加勒比海島國巴巴多斯正式脫離英聯邦成為共和國,此前擔任巴總督的桑德拉•梅森宣誓就任該國首任總統,取代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成為該國國家元首。

英聯邦中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度,約佔總數的一半。印度網站「Money Control」12日稱,女王去世幾天後,有關君主制在現代英國的相關性問題開始在該國部分地區流傳。過去也有人質疑君主制的重要性,但在伊利沙伯二世時期,這些聲音大多局限於政治邊緣,因為她在民眾中享有巨大的聲望。而且這70年來,女王在幾乎任何重要話題上都保持沉默,這對她的治理工作至關重要。但查理斯三世則傾向於在很多事情上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加上他登基正值英國面臨政治領導權危機和經濟危機,因此有關君主制的討論又開始回潮。

英國《對話》雜誌說,在70年時間裡,英國已習慣了女王在國家慶祝或悲傷的時刻出來說話,如何與民眾建立心理聯繫、替代女王在民眾心目中持續穩定的地位將成為查理斯三世面臨的一個挑戰。

在外媒看來,查理斯三世需要應對的問題不止一個。《紐約時報》稱,他繼續執掌的王室已經受到一系列動蕩的衝擊,包括哈里王子及妻子梅根與其他王室成員的衝突,以及安德魯王子與美國富翁愛潑斯坦聲名狼藉的關係。不過《對話》雜誌11日文章認為,新國王面臨的最艱巨任務是保持君主制的連續性。

目前,大多數英國民眾仍然支持保留君主制。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反對君主制的團體「Republic」委托民調機構尤戈夫今年4月底至5月初開展的一項民調顯示,有大約27%的英國受訪者支持廢除君主制,60%的人支持保留。不過該團隊稱,在過去10年的此類民調中,一般有70%至75%的英國民眾支持保留君主制。而根據益普索去年一項民調的結果,43%的英國受訪者認為,英國沒有君主制會更糟,31%的人認為不會有什麼不同,19%的人認為會更好。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