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夥中科院首創可調控仿生雙色點 助資訊加密應用

社會事

港大夥中科院首創可調控仿生雙色點 助資訊加密應用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夥中科院首創可調控仿生雙色點 助資訊加密應用

2022年09月14日 15:38 最後更新:15:53

於自然界中,許多生物體逐漸演化出帶有兩種結構色的斑點。這種雙色斑點有助生物體在自然界更善於偽裝隱藏,更有效傳遞資訊和更靈活調節體溫模傚雙色生物斑點作參照標準,被廣泛視為新型功能材料設計的靈感來源,能啟迪資訊存儲及傳遞等工業智慧落地應用。近日,香港大學研究人員於仿生雙色點的流程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由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率領,夥拍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實驗室的研究員宋延林和副研究員李會增,提案以單元一步法,單一組裝並構築不同納米結構,從而產生雙結構色的首創策略。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發現雙水相體系(ATPS)液滴蒸發可自動觸發液 - 液相分離,滴內溶質會選擇性富集到其中一相。經由充分運用ATPS分相後溶質的單相富集,以及液滴蒸發過程產生的內流,研究人員發現單粒徑的納米粒子會不均勻地分散到兩相中,隨後自組裝成具有不同晶格常數的光子晶體,進而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構色。該生成顏色會隨著納米粒子濃度值而相應改變,因此具有強效調控性。由於這種雙色資訊具備調節功能,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具備高儲存密度及加密強度的密碼,揭示仿生雙色點於資訊存儲、訊息加密,以及通路傳遞等方面的潛在應用需求。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不僅限於創新的仿生雙色點組裝技術,更為構築非均相納米結構墾闢了創新思路。同時,從研究作業於液滴蒸發誘導溶質不均勻組裝的層面來看,研究結果有助加深公眾對背後物理意義的理解,對於驅動複雜艱深的非均相微納結構的自組裝靈感創意,賦有深遠意義。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港大夥中科院首創可調控仿生雙色點。資料圖片

港大夥中科院首創可調控仿生雙色點。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全球僅發現7隻!科學家解剖鏟齒中喙鯨 揭神秘鯨魚之謎

2024年12月04日 10:20 最後更新:12:04

一頭長約5米的雄性鏟齒中喙鯨(spade-toothed whale)今年7月屍體漂至新西蘭南島海岸,近日科學家將其解剖,或助於揭開這一神秘鯨魚之謎。

國際上對鏟齒中喙鯨的首次深入研究

據《美聯社》報導,新西蘭保育部的海洋科學顧問范赫爾登(Anton van Helden)形容,鏟齒中喙鯨因深潛能力卓越,極少浮出水面,是海洋學界公認的神秘物種。他強調,這次解剖不僅是他35年研究生涯中的首次接觸,也是國際上對這種鯨魚的首次深入研究。研究團隊希望透過分析,進一步了解其食物來源、聲音的生成機制以及體內潛在的寄生蟲種類。

毛利部族計劃將鯨魚的部分骨骼與牙齒保存

毛利原住民視鯨魚為「塔翁加」(taonga),意即珍貴的自然贈禮,認為牠們與祖先有著精神連結。毛利部落代表卡西迪(Tumai Cassidy)表示,鯨魚的到來被看作是海洋之神湯加羅亞(Tangaroa)的恩賜。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毛利部族根據傳統儀式來表達對鯨魚的尊重,並計劃將鯨魚的部分骨骼與牙齒保存,作為博物館展品以延續文化意義。

死因目前尚未確定  解剖中發現圓齒鯊留下的咬痕

《美聯社》指,鏟齒中喙鯨的生態依然是個謎團,科學家推測牠們可能棲息於南太平洋深海,並擁有極強的深潛能力,這或許解釋了牠們罕見的出現頻率。研究人員指出,這頭鯨魚屍體保存完整,死因目前尚未確定,但解剖過程中發現了圓齒鯊留下的咬痕,這被認為是常見現象,與死亡原因無直接關聯。

解剖為研究鏟齒中喙鯨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這次解剖為研究鏟齒中喙鯨提供了難得的契機,相關數據將用於分析其生理結構和行為模式。透過CT掃描與3D建模等技術,科學家希望能重建這種鯨魚的生活樣貌,並加深對其與海洋生態系統互動的理解。范赫爾登表示:「這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我們期待有更多前所未見的發現。」

AP圖片

AP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