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不少學校設施相當簡陋。現時除了有二十八間「火柴盒學校」外,亦有近一百間校舍低於標準的學校營運,它們正面對石屎剝落、水浸等問題,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要求,教育局盡快訂立政策及時間表,協助學校重建或重置。

政府早於六十年代起,在屋邨範圍興建面積三千平米方或以下、俗稱「火柴盒校舍」的小學。牛頭角上邨附近的閩僑小學是二十八間「火柴盒學校」之一,校長葉淑婷指,校舍不但狹小和殘舊,更受鹹水樓和空心磚等問題困擾,男廁曾有水箱跌下,幸好沒學生受傷。

葉淑婷校長指受校舍殘舊,鹹水樓等問題困擾。

葉淑婷校長指受校舍殘舊,鹹水樓等問題困擾。

此外,有六十年歷史、位於深井的靈光小學,是百間低於標準校舍學校之一。校長黃啓倫稱,校舍只有六個班房及半個球場,設施嚴重不足。學校曾五度申請大型維修,在校舍旁空地加建視藝室,但遭教育局拒絕。

葉建源指出,有位於新界西的學校受建築物條例限制,至今仍未安裝火警鐘,靠校長人手敲鑼鼓作火警演習,認為部份學校環境惡劣,應優先獲重置機會,但實際上所有學校均可申請重置,當中國際學校更獲優先權,認為做法對於苦候重置機會多年的「火柴盒學校」並不公平,促請教育局檢討相關做法。

教育界議員葉建源

教育界議員葉建源

教育局回應,目前的「火柴盒式校舍」全部符合現行法例規定,除了其中一間學校,其餘已通過學校改善工程計劃,獲提供額外課室、特別用途室等設施,這些小學中,六所曾在過去五年提出重置校舍的申請,其中兩間已獲分配新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