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全面數字 化身超級聯繫人

蘇嘉樂(工聯會社區幹事 就是敢言執委 北角西分區委員會委員)

    日前,中學文憑試2024(DSE)開考,考評局推出手機應用程式「監考易」系統在考中文科時臨時故障,多個試場要改用人手核對考生身份。據媒體報道,有試場在今天4月12日更新「監考易」程式新版本後無法正常使用,並須續以人手紙本點名。為此,令筆者感慨政府在推動全面數字化的進程上,還任重而道遠。

由上而下——政府進行更全面及優質的數字化

    好些年前,筆者在社區與居民交流時,已有街坊笑言指中國內地行乞也會用到電子支付。無可否認,內地社會的社會數字化香港普得多,數字化應用涵蓋內地各省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內地政府往往走在數字化的較前端,主動把公共服務數字化,申領證件、填表、訴訟、交稅等均可以通過互聯網甚至手機小程序進行處理。

    這些年,特區政府亦有陸續推出相關政策支援,推動全面數字化。但筆者看來仍有很多改進的空間。雖然特區政府針對一些公共服務推行了不少電子化措施,如:“智方便”、“監考易”等Apps、或各政府部門提供的網上申請及事項處理服務。惟在實操起來頗感複雜甚至部分電子化服務實際操作下來,存在不少“Bugs”,不但不便民,反而變成擾民。一般市民、年青人也未必能完全弄明白,更何況是一些甚少使用智能手機及電腦的長者呢?。

    筆者在地區工作多年,常協助市民填寫各種政府申請表格,其中亦有一些青年人及年輕家長填寫“在職家庭津貼”或“學生資助”等的表格時,需向筆者求助。期間與他們閒談,為何不選擇電子表格,惟他們指出在操作上有一定難度,畢竟不是在微信或Whatsapp打打字聊天那麼間單,所以最終選擇用紙本。此外,以“智方便”為例,要創立一個“智方便”賬戶,必須要以身份證進行網上認證,但是該網上認證系統反應遲鈍且對鏡頭及圖像的感應度很差,一個簡單的身份證認證,動輒需要十至十五分鐘。筆者親眼見過朋友認證了半小時也認證不成功,最終放棄認證,轉為親身到相關部門處理事項。事後朋友與筆者吐槽,這Apps真的既不“智能”也不“方便”。

由下而上——從回應民間需求做起

    特區政府在2019年推出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是一項德政,惟只能使用八達通領取相關交通津貼,筆者也曾與立法會議員就上述議題去信政府部門,建議新增其他的電子支付平台,如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等,為推動及鼓勵多元化電子支付平台的競爭和發展出力。特區政府鼓勵多元化電子支付平台的普及,筆者在早些年已留意到部份巴士、小巴、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已安裝除八達通以外的輕觸式電子支付系統。日前,有某的士電子支付營運商公布,首個智能電子的士咪錶符合政府標準,獲准於香港的士上使用,亦是首個獲運輸署批准電子的士支付平台,於的士內的支付設備上輕觸付款;或掃描車廂內的二維碼,在付款頁以18種支付方式進行付款,包括,銀聯、雲閃付、Master、JCB、Visa、支付寶、Apple Pay和Google Pay等。筆者也樂見電子化支付在香港進一步普及,為香港全面電子化社會邁進一步。

尾流效應——開啟“超級聯繫人”的秘鑰

    筆者認為香港既是國際大都會,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當中的城市,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也要時刻留意與中國內地其他城市的融合。而在融合的過程中,全面電子化已是一個停不下的腳步,近日有消息指,WeChat Pay可以在中國內地所有商戶接受以港幣支付,以及八達通全國通的發售,這正是香港與中國內地在經濟發展上融合的進程。

    在F1比賽中,當一輛賽車在高速行駛時,它會在車後則形成了一個真空區域,其他車輛若跟在這一尾流區域內,便能減少空氣阻力、提高車速。而“尾流”的概念套用在其他領域則是指通過緊跟某領域領頭羊、高速發展對象的後面,吃到發展的紅利,這就是所“尾流效應”。

    筆者也期待香港在社會數字化的道路上能藉著內地的領先優勢,盡快趕上。從而通過自身國際都會的身份,及自身與內地融合的經驗,向全世界作出榜樣。利用互聯網的無邊界,打破現實世俗的邊界,真正發揮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香港在數碼科技領域浮沉了二十多年,眼見著周圍不少城市、地區乘著互聯網、數碼科技、人工智能技術這二十年的東風扶搖而上。香港真的要急起直追了!我們應該慶幸的是,走在這條道路前沿的是我們的祖國,我們可以乘著祖國的尾流重新走上這一條賽道,再奪佳績!




就是敢言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