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熱門新聞,無疑和香港消委會公布的一則消息相關——「農夫山泉和百歲山的溴酸鹽達到了歐盟礦泉水的標準上限」。農夫山泉企硬要求消委會道歉。
這場圍繞水質安全的討論,不僅牽動著消費者的神經,也令外界更關注飲用水的標準。
其實,飲用水(包括純淨水和礦泉水)中檢出溴酸鹽並不是新鮮事。
從大自然中搬運的水,怎麽會含有被指「可能致癌」的溴酸鹽呢?
真正的「天然水」中並沒有溴酸鹽,但有一些溴元素。同時,天然水中含有一些細菌。不管「水質」有多好,如果不殺菌,在運輸、保存、銷售中就會大量生長,把水變成「細菌培養液」。
也就是說,瓶裝水的滅菌(或除菌)是必要的。多年來,人們用漂白粉殺菌,漂白粉殺菌産生的副産物問題很多。後來發現臭氧殺菌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它的殺菌效果很出色,不過也能够將水中的溴元素氧化成溴酸鹽。這就是飲用水中溴酸鹽的來源。水中的溴酸鹽一旦産生,就很難除去。它的含量跟水質和殺菌工藝密切相關,通常的含量是每升幾到幾十微克。
溴酸鹽是否有害有過不少研究。世界衛生組織對這些研究的總結是:沒有足够證據證明溴酸鹽對於人體有害,但是動物的危害比較明確。所以,溴酸鹽沒有被確認為「致癌物」,而是放在「可能的致癌物」類別裏。基於動物實驗的結果,科學家們推測了溴酸鹽對人體可能的危害。一般結論是:如果每天飲用兩升溴酸鹽濃度在每升10微克的水,幾十年下來,得癌症的概率只是會升高十萬分之一的極輕量級。
基於目前的科學數據,飲用水中的溴酸鹽危害並不大。不過,它畢竟對於人體沒有什麽好處。按照食品管理的通常原則,這樣的物質希望其濃度越低越好。世衛組織最初推薦的控制含量是每升25微克。堅持喝這個濃度溴酸鹽的水,幾十年之後的癌症的可能性大概比別人高萬分之一。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這個控制標準被降到了每升10微克。中美等國也都是採用的這個10微克的標準。
飲用水的安全性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微生物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重金屬離子的去除技術上不難,一般也不會帶來其它後果。但是任何殺死微生物的方式,都可能帶來其它的後果。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嘗試過多種滅菌方法,每種都會産生一些副産物。溴酸鹽只是有其中之一。還有很多副産物缺乏科學數據,因而無法設立控制標準。
歐盟飲用水的標準也是10微克/升。不過,對於「天然礦泉水」,或許歐盟覺得沒有必要殺菌,或者應該可以達到更低的溴酸鹽含量,所以定了一個更低的標準(也就是消委會引用的3微克/升)。這樣的標準,制定的出發點是「可以做到」,而不是「安全需要」。産自歐盟的某著名礦泉水,不止一次被檢出細菌超標,不知道是不是跟這個規定有關。在中國的礦泉水標準中,溴酸鹽的限量跟其他飲用水一樣,也是10微克/升。經過合理的殺菌,瓶裝水的安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