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後的2024年,國際局勢加劇變化。一切看來曲折複雜,其實,當影評去寫便可以。80年代中,我走出校園看了當年賣座《莫札特傳》,回憶起來,這簡直是神喻中美關係之作。

AP圖片

AP圖片

影迷們都有印象開場那一幕,年邁的薩里埃利向神父懺悔,透露莫札特英年早逝與他的嫉妒和仇恨有關。鏡頭回到42年前,這位奧地利宮廷樂師,在維也納遇見年青音樂家——人稱4歲寫協奏曲,7歲寫交響樂,11歲寫歌劇的莫札特。

薩里埃利當時被形為樸實敦厚,憑努力學習而取得音樂界的聲譽,可是他內心因為莫扎特而轉變。奧地利國王向眾人彈奏薩里埃利作品,並徵求大家對曲子的意見,莫扎特一邊贊口不絕,卻二話不說的坐上鋼琴前,把薩里埃利先彈一遍,然後加入自己的曲子修改潤飾起來,結果愈彈愈精彩,原曲變成不平凡之作。薩里埃利豈是一個真正心胸廣闊的大師?他既感到當場被那年輕人落面,更擔心被對方在宮廷搶走他的地盤和飯碗,於是在一片悠揚的樂聲中,動了殺機,立心要莫札特「無運行」。

今天重溫電影的視頻片段,感覺薩里埃利代表的豈不是西方的所謂文明?虛偽仁慈假正派,其實內心絕不容有接近的對手出現,美國如是,歐洲更優而為之,過去幾年,美國發起對華的貿易科技戰,莫說歐盟等國是出於被迫而為之,其實她們是優而為之,反華大聯盟在拜登上台短短時間之內整合得滴水不漏,指東打東指西打西,折射出這一幫平日滿口「民主自由人權」的人,個個都是薩里埃利嗎?

「薩里埃利一面假裝是最關心莫札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裝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門向莫札特買樂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換取報酬來維持生活,莫札特的身體日趨虛弱。莫札特創作的歌劇《魔笛》在劇院上演了,莫札特擔任樂隊的指揮,終於有一天在演出進行到一半時暈倒在地。」——百科

談一談電影的背景,真實歷史上是否存在薩里埃利與莫札特這段恩怨情仇,這是存疑的,《莫札特傳》的導演和編劇是高手,說故事和作故事的能力超強。不過,也是有點因由的,薩里埃利代表維也納的意大利音樂勢力,與創作德語音樂劇的莫札特是有矛盾的,雙方明爭暗鬥也不出奇。

據說,莫札特寫的《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成為不朽的歌劇作品,具有反對貴族專制階級封建的進步信息,不是一般意大利劇風花說月那般庸俗,如是者,電影中的薩里埃利便暗中破壞莫札特的歌劇上演,弄得這位天才生活拮据,一貧如洗。

說到這裡,大家不妨對號入座,美西方不願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更不願成為新秩序,改變世界隨西方文明末落的趨勢,是不是薩里埃利的化身。阻止莫札特的好戲上演相當於現時的「去中國化」、「去風險」、「產能過剩懲罰關稅」…。

不過,唯一不同於電影劇情的是中國可不是莫札特,我們不是天才,而是擁有上下五千歷史的文明大國,深沉冷靜,不信邪,不怕鬼。2024年往後會怎樣?無論那個當美國總統,都會像薩里埃利披上黑衣戴著黑面具走來走去,但情節會不一樣,很可能會接上這一幕︰薩利埃利失神落魄,坐在老人院自道昔日風光。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