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調查:逾兩成有子女移民的「留守長者」 疑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症狀

社會事

調查:逾兩成有子女移民的「留守長者」 疑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症狀
社會事

社會事

調查:逾兩成有子女移民的「留守長者」 疑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症狀

2024年08月11日 14:58 最後更新:17:10

一個商會的調查發現,超過兩成有子女移民的「留守長者」,疑似出現中度或以上的抑鬱症狀,但只有極少數人會向鄰居和政府部門求助,建議當局要加強對他們的醫療服務及社工資源。

經緯青年商會於今年6至7月,以電話及實體問卷形式訪問了112名60至96歲的「留守長者」,結果顯示27%受訪者指出與子女關係一般至不佳,21%與海外子女接觸少於每月一次。其中有26%長者疑似出現中度及以上的抑鬱症狀。

調查又發現,超過33%受訪者表明不願主動向外界求助,主要障礙包括難以啟齒、不懂得尋求社區支援,以及認為社區支援不足。商會形容情況令人擔憂。

至於留守長者的需求方面,商會指出醫療保障的需求最高佔48%,其次是生活照顧及社區支援。曾接受社福機構提供家居清潔、陪診、文娛等服務的留守長者,幾乎全部均認為接受服務有助改善他們的情緒,認為政府應更針對性地支援「留守長者」的需要,包括精神健康篩查及諮詢服務等,亦應加強對長者服務的宣傳,並增設鄰舍友善計劃,主動關注獨居的「留守長者」。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明愛安老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陳淑嫻指出,社會尤其應關注以老護老的「留守長者」,她舉例有個案年屆80歲,需要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80多歲丈夫,兩名子女去年先後移民,其中女兒更是出發前一日才通知她,強調這類個案在心理及經濟上都需要更多支援。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一名日本男性因沒有穩定工作遲遲未能組織家庭,加上自己需獨力照顧有認知障礙症的母親,他指自己屬於社會上的「弱勢男性」,並詢問「誰能來拯救自己」。

有經濟學碩士學位 卻未能成為專職教師

改名日本男子在首都圈的兩所大學擔任兼職講師。他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曾多次發表論文並在學術會議上發布成果,但始終未能成為專職教師。

「即使進入最後一輪選拔,也是其他人被選中,這種情況在30至40多歲時曾發生過兩三次。我在國外的大學當過客座教授,也擁有指導學生的經歷……」

AP圖片

AP圖片

住父母家 需照顧患認知障礙症母親

他每周上5節課,加上在專科學校的集中授課,年收入250萬日元左右(約13萬港元)。由於從4月開始課時將減少,預計收入將減少大約80萬日元。但是,他上研究生院博士課程時的助學貸款還有200萬日元有待償還。

他住在父母家裡,不用付房租,但八年前母親得了認知障礙症。被認定「需要一級護理」的母親,每周可以享受兩次日托服務和一次兩天一夜的短期托養服務。但是,由於無法依靠別人來護理母親,他周末和夜間很難外出。原本用來補貼生活費、受市民團體委托的講座也無法再進行。學術會議本是與其他研究人員建立人脈的機會,現在也無法再參加。

姊弟責怪洞察不到父親病情

「我想,母親明明知道自己得了認知障礙症,為什麽能做的事情卻做不了呢?有時我甚至會怒吼。」

照顧母親是一種長期的壓力,但他與原本可以分擔的姐姐和弟弟卻處於斷絕關系的狀態。

十多年前,他父親被診斷出癌症時,姐姐和弟弟責怪與父母同住的他「為何沒有注意到」病情。父親去世後,圍繞遺產繼承問題,他被姐姐和弟弟要求離開父母家。

示意圖

示意圖

「我想,姐姐和弟弟認為我一邊當著兼職講師一邊住在父母家,是靠父母養活或者一直遊手好閒,所以爆發了不滿吧。」

兩人都知道母親得了認知障礙症,但沒有幫忙,而是由這名男子一手承擔護理工作。

聲稱沒有穩定工作找不到結婚對象

「如果我有配偶或孩子,可能還會互相幫助。但是,我沒有結婚。」他並不想一直單身。20年前,他曾參加了兩年左右的相親活動,「進展不順的理由總是一樣的,歸根究柢還是沒有穩定工作。」

母親的認知障礙症症狀每天都有波動。「即使我很努力,她的症狀也不會好轉。可能這種狀況還會持續很多年。」不知道假牙放在了什麽地方之類的小事,也會在精神上把他逼入絕境。

存款很少 無法送母親入住護理機構

雖然想過早晚讓母親入住護理機構,但因為存款很少,經濟上有困難。買東西或散步的時候,看到母親和鄰居聊天的樣子,心中也會猶豫,覺得將她送入護理機構「也許會剝奪她的樂趣」,所以還不能下定決心。

示意圖

示意圖

中老年男性困境易被忽視

關於「弱勢男性」的定義,作家托伊安娜列出了16個類別,上述男子屬於其中的「護理者」和「非正式員工」。

他每周會去做一次針灸,與針灸師聊天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與朋友交流成為他的精神慰藉。有人對他說「你真不容易」,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但是,他有時也有這樣的感覺。「與女性的貧困相比,像我這樣陷入困境的中老年男性的實際狀態,社會上應該沒有多少人認識到吧?」

日本正在推動「多重支援體制建設事業」,以幫助那些不管處於什麽狀況和年齡、面臨著僅靠一個支援機構難以解決問題的人們。

在這名男子居住的地方,政府也設有諮詢窗口,但他從未利用過。因為他覺得,「我說了也沒人會理我。」

「今後像這名男子一樣的人可能會增多。」專門研究「冰河期世代」(即一般指出生於1970至1982年,經歷了日本1993至2005年「就業冰河期」的一代人)問題的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下田裕介警告。

示意圖

示意圖

因經濟狀況放棄結婚 單身者居多

冰河期世代的主體,現在是40多歲,年紀大一些的是50多歲的中壯年。這些人今後將面臨照顧父母的問題。

正式員工的道路走不通,只能以非正式員工身份工作。經濟上沒有積蓄,還要照顧父母……對於冰河期世代來說,這名男子的經歷絕非個別例子。

據下田介紹,冰河期世代與泡沫一代(一般指1986至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參加工作的一代人)相比,正式員工的實際工資水平每月低7萬至8萬日元,儲蓄不足100萬日元人群的比例也較高。由於經濟原因而放棄結婚的人不在少數,單身者居多也是一大特點。

建議國家及行政部門營造環境與提供支持

下田認為,當務之急是國家和行政部門營造環境和提供支持,以便這些人既能照顧父母又能兼顧工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