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獲頒標誌獎 表揚用心服務坪洲長者15年

社會事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獲頒標誌獎 表揚用心服務坪洲長者15年
社會事

社會事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獲頒標誌獎 表揚用心服務坪洲長者15年

2024年12月11日 09:10 最後更新:09:10

「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2024」10日下午4時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1樓舉行。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他在2022至2024年度對社會資本的貢獻得到鼓勵和肯定。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右)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右)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林醫師可算是離島區義工的先頭部隊的其中一員,他參與服務坪洲長者已接近15個年頭。最初,他參與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義工服務計劃,探訪坪洲獨居長者。及後他與社工商討,在計劃中加入醫療元素,例如簡單的身體檢查、按穴緩痛等,又進行義工培訓,教授中醫養生知識和操作技巧。在探訪前,林醫師與義工分享健康相關的訊息,再由他們轉述予長者,讓他們在身心方面都得到關顧。

更多相片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右)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右)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創辦人林家揚中醫師(林醫師)獲合作夥伴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提名並獲頒 「社會資本動力獎2024(標誌獎)」。(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此外,他亦與中心合作籌辦身體檢查日、慈善齋宴等大型活動,並轉贈社區善心人的善款、物資、禮物給坪洲的多個服務項目。林醫師與一些長者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他用心協助坪洲長者生活需要,如往醫院探病、協助家居設備改進等。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今年2月,林醫師因緣際會認識香港傷健協會坪洲長者暨青少年鄰舍中心的社工,在傾談之間一拍即合,展開了一系列的「醫+藝」活動服務予坪洲的長者。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在過去的大半年,林醫師發揮中醫專業所長,聯合不同界別的義工,以新穎和綜合的形式讓長者學習中醫藥養生知識。他與視障心理治療師黃明慧女士帶領一同創辦的義工組織醫藝同行,在中心全力的支持下,進行多次「繽紛星期日」活動,教授長者們運用手杖做運動,並進行身心靈健康分享手工藝工作坊。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繽紛星期日」以手杖操課堂作為基礎,配合不同身心健康主題的分享,並結合手藝工作坊,動靜結合,給長者們豐富、有趣和嶄新的體驗。林醫師與國際手工藝導師梁基列女士合作,經常商討如何將中醫藥元素融入手工藝當中,讓長者以藝術療癒心靈之餘,同時也藉其促進身心的健康。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另外,林醫師又連繫社區資源和不同單位,正籌劃於明年開展「南丫島醫藝長者探訪服務」,帶同中西醫學生和義工,上門探訪長者,提供身體檢查及義診,並透過手工藝及傾談,與長者建立關係,傳遞關愛。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醫藝同行提供圖片)

除醫護、言語治療師、教師、社工等專業人士,醫藝同行亦有多元年齡與受障的義工參與,例如視障人士、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長期病患者、精神復元人士、情緒病患者等,互相學習,彼此造就,一起成長。林家揚醫師認為,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義工,發揮自己,祝福他人。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一名日本男性因沒有穩定工作遲遲未能組織家庭,加上自己需獨力照顧有認知障礙症的母親,他指自己屬於社會上的「弱勢男性」,並詢問「誰能來拯救自己」。

有經濟學碩士學位 卻未能成為專職教師

改名日本男子在首都圈的兩所大學擔任兼職講師。他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曾多次發表論文並在學術會議上發布成果,但始終未能成為專職教師。

「即使進入最後一輪選拔,也是其他人被選中,這種情況在30至40多歲時曾發生過兩三次。我在國外的大學當過客座教授,也擁有指導學生的經歷……」

AP圖片

AP圖片

住父母家 需照顧患認知障礙症母親

他每周上5節課,加上在專科學校的集中授課,年收入250萬日元左右(約13萬港元)。由於從4月開始課時將減少,預計收入將減少大約80萬日元。但是,他上研究生院博士課程時的助學貸款還有200萬日元有待償還。

他住在父母家裡,不用付房租,但八年前母親得了認知障礙症。被認定「需要一級護理」的母親,每周可以享受兩次日托服務和一次兩天一夜的短期托養服務。但是,由於無法依靠別人來護理母親,他周末和夜間很難外出。原本用來補貼生活費、受市民團體委托的講座也無法再進行。學術會議本是與其他研究人員建立人脈的機會,現在也無法再參加。

姊弟責怪洞察不到父親病情

「我想,母親明明知道自己得了認知障礙症,為什麽能做的事情卻做不了呢?有時我甚至會怒吼。」

照顧母親是一種長期的壓力,但他與原本可以分擔的姐姐和弟弟卻處於斷絕關系的狀態。

十多年前,他父親被診斷出癌症時,姐姐和弟弟責怪與父母同住的他「為何沒有注意到」病情。父親去世後,圍繞遺產繼承問題,他被姐姐和弟弟要求離開父母家。

示意圖

示意圖

「我想,姐姐和弟弟認為我一邊當著兼職講師一邊住在父母家,是靠父母養活或者一直遊手好閒,所以爆發了不滿吧。」

兩人都知道母親得了認知障礙症,但沒有幫忙,而是由這名男子一手承擔護理工作。

聲稱沒有穩定工作找不到結婚對象

「如果我有配偶或孩子,可能還會互相幫助。但是,我沒有結婚。」他並不想一直單身。20年前,他曾參加了兩年左右的相親活動,「進展不順的理由總是一樣的,歸根究柢還是沒有穩定工作。」

母親的認知障礙症症狀每天都有波動。「即使我很努力,她的症狀也不會好轉。可能這種狀況還會持續很多年。」不知道假牙放在了什麽地方之類的小事,也會在精神上把他逼入絕境。

存款很少 無法送母親入住護理機構

雖然想過早晚讓母親入住護理機構,但因為存款很少,經濟上有困難。買東西或散步的時候,看到母親和鄰居聊天的樣子,心中也會猶豫,覺得將她送入護理機構「也許會剝奪她的樂趣」,所以還不能下定決心。

示意圖

示意圖

中老年男性困境易被忽視

關於「弱勢男性」的定義,作家托伊安娜列出了16個類別,上述男子屬於其中的「護理者」和「非正式員工」。

他每周會去做一次針灸,與針灸師聊天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與朋友交流成為他的精神慰藉。有人對他說「你真不容易」,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但是,他有時也有這樣的感覺。「與女性的貧困相比,像我這樣陷入困境的中老年男性的實際狀態,社會上應該沒有多少人認識到吧?」

日本正在推動「多重支援體制建設事業」,以幫助那些不管處於什麽狀況和年齡、面臨著僅靠一個支援機構難以解決問題的人們。

在這名男子居住的地方,政府也設有諮詢窗口,但他從未利用過。因為他覺得,「我說了也沒人會理我。」

「今後像這名男子一樣的人可能會增多。」專門研究「冰河期世代」(即一般指出生於1970至1982年,經歷了日本1993至2005年「就業冰河期」的一代人)問題的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下田裕介警告。

示意圖

示意圖

因經濟狀況放棄結婚 單身者居多

冰河期世代的主體,現在是40多歲,年紀大一些的是50多歲的中壯年。這些人今後將面臨照顧父母的問題。

正式員工的道路走不通,只能以非正式員工身份工作。經濟上沒有積蓄,還要照顧父母……對於冰河期世代來說,這名男子的經歷絕非個別例子。

據下田介紹,冰河期世代與泡沫一代(一般指1986至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參加工作的一代人)相比,正式員工的實際工資水平每月低7萬至8萬日元,儲蓄不足100萬日元人群的比例也較高。由於經濟原因而放棄結婚的人不在少數,單身者居多也是一大特點。

建議國家及行政部門營造環境與提供支持

下田認為,當務之急是國家和行政部門營造環境和提供支持,以便這些人既能照顧父母又能兼顧工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