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等地近日掀起了「學術酒吧」風潮,各地的酒吧舉辦非正式的學術討論會,邀請人文社會學科的名校博士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吸引眾多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年輕人參與。
內地掀「學術酒吧」風潮
央視新聞報導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掀起了「學術酒吧」的風潮,主辦單位會邀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或青年學者到酒吧與聽眾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而聽眾主要是大學生或職場年輕人。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北京某學術酒吧活動的籌辦者張家寧首次舉辦了一場活動,邀請到一名北京大學哲學系和牛津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來討論「不自制的本質」。當天現場有60至70名聽眾,而直播群組也有近500人參與。之後,張家寧與朋友每週舉辦一次活動,至今已辦了18場。
價值在於將研究結果傳遞給大眾 提供面對面的交流空間
張家寧表示,人文社會科學是關於世界、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學術酒吧的價值在於將研究結果傳遞給大眾,同時提供面對面的交流空間。他認為,這樣的討論與交流即使在陌生人之間,也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反映了民間對學習知識及交流思想的需求增加
曾在北京、上海的學術酒吧擔任主講人的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陸子奇表示,參加學術酒吧是走出「學術小房間」的方式,聽眾從生活角度與他討論普通人關心的問題,讓他意識到之前研究中忽略的一些問題。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他認為,學術酒吧的興起反映了民間對學習知識、交流思想的需求增加,「離開學校後,深入交流思想文化的機會變少了。有了需求,自然就會有供給,學術酒吧應運而生」。
指引生活並融入生活
已經工作10多年且擁有社會學碩士學歷的小路表示,參加學術酒吧是為了讓自己保持持續成長的狀態,而學術酒吧的氛圍讓學術不再高高在上,「可以很接地氣,可以指引生活、融入生活」。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捷克悠久的啤酒文化因酒吧客流量下滑而受到打擊,專業人士正尋求將啤酒文化申請列入聯合國(UN)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期盼透過此舉重振酒吧生意。
捷克啤酒文化危機
法新社報導,54歲媒體顧問加布里埃拉·加萊特科娃(Gabriela Galetkova)每週定期前往酒吧與朋友會面,她希望捷克啤酒文化能夠獲得國際認可,以因應酒吧客流量下滑的挑戰。她在布拉格一家酒吧表示:「我不會買啤酒帶回家喝。對我來說,捷克啤酒文化就是在傳統酒吧與人共飲。」這家酒吧供應著帶有濃厚泡沫的皮爾森(Pilsner)啤酒。
業者:登錄非遺才能挽救酒吧
捷克啤酒愛好者常因節省成本而不在酒吧消費,但捷克啤酒專業人士正在尋求申請啤酒文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期望透過此舉挽救酒吧生意。
捷克啤酒與麥芽協會會長托馬斯·斯盧內茨科(Tomas Slunecko)表示,捷克啤酒文化以其「全球聲譽」,應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他還說:「無論你去歐洲還是世界其他地方,人們都會向你詢問捷克啤酒。」
有助於提升捷克啤酒釀造的聲譽
如果捷克啤酒文化列入這個名錄,將成為繼2016年比利時之後,全球第二個啤酒文化入列該名錄的國家。斯盧內茨科指出,此舉「實際上有助於提升捷克啤酒釀造的聲譽,不僅在比利時,在其他國家更是如此」。
示意圖
年1月已將啤酒文化列入捷克國家名單
捷克文化部今年1月已將啤酒文化列入國家名單,這是邁向國際認可的必要條件。斯盧內茨科與其他人士則開始宣傳,他們將申請捷克啤酒文化登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示意圖。設計圖片
捷克啤酒釀造已有1000多年的傳統,啤酒在捷克的歷史和文化中無處不在。當地的拉格啤酒(lager)使捷克酿酒業聞名於世,激發了世界各地釀酒師的靈感。
捷克目前有超過550家啤酒廠,其中包括過去20年繁榮時期湧現的500家小型酒廠。這些啤酒廠擁有6萬5000名員工,啤酒年產量約20億公升,約1/4用於出口,主要出口至德國、波蘭、斯洛伐克與匈牙利等其他歐盟(UN)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