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與兒童權利關注會,發表新一份民間兒童權利專員報告,就過去一年政府在社福、醫療、教育、扶貧及新移民學童保障等方面評分,以100分為滿分,今年有26分,較去年多5分,整體分數是歷來最高,但仍然屬不合格。
10項指標有2項為0分,包括未能申請內地母親來港團聚、新移民家庭受歧視。另外有2項指標合格,分別是房屋政策、處理街童等問題,兩者均獲5分。
社區組織協會FB
社協及關注會指出,雖然當局提出透過簡約公屋及簡樸房等,以回應住屋問題,但現時平均輪候公屋時間仍漫長,扶貧、家庭團聚等多項政策表現亦不理想,認為政府較著眼發展經濟,忽略全面改善兒童貧窮問題。
他們亦指,即使繼續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但受惠人數很少,相對20多萬名貧窮兒童是「杯水車薪」,消除跨代貧窮遙遙無期。他們建議,設立兒童中央資料庫,訂立滅貧指標,推出兒童醫療券,並要求立法禁止歧視新移民等。
政府提出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關注病人權益的團體就此措施經網上問卷,訪問了500多名市民意見。其中,在課程內容方面,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最重要是培育具醫德、仁心仁術的醫生,另外亦較多受訪者期望第三間醫學院,能透過醫療創科培育出學生創新精神、能力和態度。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於2月26日至3月6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537人。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是長期病患或殘疾人士,四成一人是照顧者,2%是弱勢社群。
除了對課程內容的意見,就辦學機構條件和能力方面,調查亦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辦學機構要有能力聘請具資歷、經驗及研究實力的高水平國際和本地教學專才,以及具備人才優勢和能促進國際合作「極為重要」,反映受訪者認為辦學機構具醫療創科及科研實力較爲重要。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說,期望第三所醫學院能夠提升醫療教育、研究、服務和社會責任,包括多研究長期病因和治療方法,增加對罕見病如漸凍人症、小腦萎縮、自閉症等的研究,以應對香港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對於早前港大醫學院和中大醫學院宣布開辦第二學位課程,彭鴻昌認為,課程內容應該有別於一般六年醫學培訓的內容,以及發展獨特優勢,形成良性競爭。
團體會將今次調查收集到的意見,交給有興趣籌辦第三間醫學院的大學,以及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