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法言
2023年香港電影「毒舌大狀」票房超過一億元,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最賣座電影票房,黃子華亦因為這套電影被稱為「子華神」。2002年由他自己執導及主演的電影「一蚊雞保鑣」,票房只得20萬收入,慘成票房毒藥,如今就大賣特賣。
毒舌大狀能夠得到市民的支持入場觀看,筃中原因是劇本出色,及一眾演員的表現,而另一個原因亦是電影內趁機所傳達的信息「公義何在!」有替低下階層的小市民發聲的味道,亦反映市民基於傳統觀念對公義的渴求,大家都希望得到法律的保障,這正正是香港法治精神的一種體現。
電影故事內黃子華飾演的大律師林涼水,在替被告人曾潔兒(王丹妮飾演)控以虐兒案辯護時,因為一時的失誤,令曾潔兒被判誤殺罪名成立、要服17年監禁刑期。其後、一次意外發現當年曾潔兒案件有新證據,決定要為曾潔兒重新翻案。而戲中最為觀眾所津津樂道的是一場法庭戲,黃子華在庭上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窮人就死梗」。因為戲中他面對的對手,正是一班可以左右司法公義的權貴,這句話令渴求法庭申張正義的觀眾產生共鳴。
「公義」能否得到履行及彰顯,無疑是法庭重要職責,司法機構有審訊案件及解决糾紛的功能外,亦是彰顯公義的地方,因為法庭必須依法秉行公義,而且要被公眾所見得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R v Sussex Justice 1924)。 法庭有「看得見的公義」,這一點對社會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除僅有的例外情況外,所有法庭聆訊都是公開,讓公眾人士入內旁聽控辯雙方大律師陳詞,媒體可作出相關報道。法官在作出每一個判決時,會公正地引用法律而非依據一些含糊任意的概念來判案,加上判决理據是公開的,所有公眾人士都可以免費查閱得悉內容。
有時法官的判決結果未必完全符合不同市民的期望,例如首宗根據《香港國安法》及《刑事罪行條例》定罪判囚10年的戴耀廷,有人認為判刑太輕,事實上由於控罪是「串謀顛覆國家政權」,而「串謀」屬於普通法之下的控罪。因此判刑根據普通法的原則處理案,在普通法下「串謀」罪監禁10年並非輕判,法庭處以適切的判刑。
正因如此,法官在判决過程中,必須引用法律,並一直忠於法律,因此具備才能卓越來秉持公義的法官是必須的。這方面根據《基本法》第92條訂明,「法官應根據其本人的司法和專業才能選用,」香港法官所致力維護的是法律,法庭所致力維護的也是法律。在香港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窮人,也不是死梗。
法律ABC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