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從軟腳蟹到毅行者:第一代「陀槍師姐」三十年回憶錄

博客文章

從軟腳蟹到毅行者:第一代「陀槍師姐」三十年回憶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從軟腳蟹到毅行者:第一代「陀槍師姐」三十年回憶錄

2025年03月11日 18:13 最後更新:18:28

1995年,香港警隊首次規定新招募女警必須接受槍械訓練,開啟了女性執法的新篇章。三十年過去,三名第一代「陀槍師姐」接受新一期《警聲》訪問,娓娓道來當年入班的點滴,以及如何在嚴苛訓練中突破自我。

三位第一代「陀槍師姐」細訴當年入班情景。

三位第一代「陀槍師姐」細訴當年入班情景。

現駐守警察公共關係部的警署警長甘淑玲憶述,由於女性的手握力普遍不及男性,射擊準繩度受到影響,教官特意為全班合共21名女警,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就是將綑上加壓橡筋的「特製噴壺」當作真槍射擊。她笑言:「雖然方法土炮,但效果顯著,大家最終都順利達標。」

甘淑玲坦言,入班初期她在射擊和運動訓練上都跟學院要求有很大落差,「體能欠佳就要咬緊牙關將勤補拙,久而久之,我們都培養出鍥而不捨的奮進精神。」經過27周的嚴格磨練後,她不僅成功畢業,還從不擅運動的軟腳蟹,變成「馬拉松」和「毅行者」的常客。

同班的冼嘉欣,現職級為警長,擔任機動部隊訓練教官。由於她從日夜鍛鍊中鑽研出精湛槍法,成為班上首位「武力使用教官」。她分享當年出更時的趣事:「以前女警必須穿裙巡邏,直到我們這一班配槍執勤,才改穿褲子。最初巡邏時,市民常投以好奇目光,甚至圍觀,說『原來真係有女警陀槍』。」她最難忘的是,一名小女孩羨慕地說長大後也要當女警,「那一刻,我深感佩槍代表責任,也成為下一代的榜樣。」

冼嘉欣指出,警隊多年來不斷進步,裝備也因應不同需要持續優化。以女警的配槍腰帶為例,原本使用男警款式,但因女士腰圍較幼,槍帶常下墜,而過往警靴也無合適尺碼,管理層在綜合意見後,早已做到充分照顧女性人員的需要。

警隊裝備持續優化,充分照顧女性人員的需要。

警隊裝備持續優化,充分照顧女性人員的需要。

另一位「陀槍師姐中的師姐」鄺詠賢,現職級為警署警長。她走出學堂後,先做過幾年軍裝工作,便長期效力刑偵部門及兼任談判專家,後來亦曾加入網罪科、投訴警察課等,兩年前調到警察學院任教官,成為學警的「班主任」。

「現時警隊訓練與當年完全不同,例如學警不一定是剛畢業的年青人,年齡和社會經驗可以差距很大。經過多年在不同部門工作,我覺得警員除了着重技能,與市民溝通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可以令工作更加暢順。我很希望把自己的經驗薪火相傳。」

警署警長鄺詠賢(左)和甘淑玲(中)及警長冼嘉欣為首批「陀槍師姐」。她們各自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展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

警署警長鄺詠賢(左)和甘淑玲(中)及警長冼嘉欣為首批「陀槍師姐」。她們各自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展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

三位第一代「陀槍師姐」在警隊同行30年,各自在不同崗位上發光發熱,展現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證明女警能與男警並肩前行,撐起警隊的半邊天。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服務警隊近37載的前「一哥」蕭澤頤,本月正式功成身退,告別他引以為傲的警務生涯。離別之時,蕭Sir接受《警聲》訪問時坦言,能有幸帶領全世界最卓越之一的執法隊伍,感無比自豪,更勉勵同袍要永懷保護市民初心,默默耕耘,努力做好警察工作,一起守衛好香港這個家。

蕭Sir接受《警聲》訪問,勉勵同袍要永懷保護市民初心,一起守衛好香港這個家。

蕭Sir接受《警聲》訪問,勉勵同袍要永懷保護市民初心,一起守衛好香港這個家。

自少鍾情警匪片的蕭Sir,深受同為警察的父親影響,立志長大後投身警隊,要儆惡懲奸、除暴安良,「爸爸以身教言傳的方式教會我很多事,令我終身受用。」在他心目中,父親工作勤奮、正直,是一位敬業樂業、充滿使命感的執法者。在耳濡目染下,蕭Sir大學畢業後就毅然投考警務督察。

擔任警務處處長期間,蕭Sir經常走訪前線,與市民近距離溝通,「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對於我們推展警政工作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要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讓市民清楚知道香港警隊是一支怎樣的隊伍」。

以人為本 重視前線聲音

蕭Sir認為要成為一位好警察,必須要明白同理心的力量 ,故他經常與同袍分享「將心比心」的處事方式,「例如你希望自己的家人如何獲得警察保護,那麼當你穿上制服站進崗位時,就會知道應該如何保護市民」。

蕭Sir又強調,自己不喜歡「一言堂」,故內部管理向來著重「以人為本」,尤其重視前線人員的想法和聲音,故他不時找機會與前線交流,讓大家感受到管理層重視他們的意見, 並從善如流,令他們對警隊的歸屬感自然增強。同時,他亦非常鼓勵不同階級的同袍勇於發表意見,「試想想,三萬個腦袋一齊出謀獻策,再難的事也能迎刃而解。而作為管理層,我們必須認真聆聽,要『貼地』並廣納意見,持續改進和優化,團隊才會不斷進步」。

蕭Sir認為無論對內對外都「將心比心」,拉近警隊與市民尤其青少年的距離。

蕭Sir認為無論對內對外都「將心比心」,拉近警隊與市民尤其青少年的距離。

拉近與市民距離 青少年罪案顯著下跌  

眾所周知,蕭Sir很關心年輕人,認為他們是「社會的未來」,常呼籲社會各界應集各家之所長,共同為年青一代謀發展、創機遇,充分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2020年,蕭Sir更牽頭成立工作小組推動警家校合作,提升青少年守法意識,並積極籌辦各類活動拉近警隊與青少年的關係,冀為青少年建構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從數據可見,警隊在這方面的努力成果。去年各類青少年罪案均顯著減少,以嚴重毒品案為例,青少年被捕數字由2021年的430人,回落到去年的129人,累計跌幅近70%,當中被捕學生跌幅尤為顯著,累計達76.9%。

警隊與市民和青少年的關係亦不斷拉近,2024年一項公眾意見調查顯示,年介乎18至29歲的青少年就警隊表現給予的分數,由2021年的38.91分,顯著上升至53.66分。

勉勵青少年在事業上投放心機 人生更精采

蕭Sir深信,只要用心去工作,市民包括年青一代是感受到,從而增強對警隊的信任;長久而言,整個社會都會得益。

蕭Sir的做人格言是「天道酬勤」,除努力工作外,他寄語同袍要從中尋找滿足感 ,「維護國家安全和保護市民生命財產,是每一位香港警察的使命,如果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會更加起勁及做得更好。」

最後,蕭Sir以16個字總結其警務生涯:「工作因拼搏而精采,人生因奮鬥而無憾。」更勉勵年青一代要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要在事業上投放心機,才會令人生更加精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