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行李」古時指出行的使者

歷史長河

「行李」古時指出行的使者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行李」古時指出行的使者

2017年01月07日 00:15

去旅行玩到盡,香港人多數行李也被「戰利品」塞到盡一盡。「行李」是出門時所攜帶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叫「行李」呢?


我們說的「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理」。《左傳·昭公十三年》載:「行理之命,無月不至。」杜預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顧名思義出使的使者被稱為「行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設有「行人」一職,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員,後來就和「行理」一樣用作使者的通稱。《國語·周語》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韋昭注:「理,吏也;逆,迎也,執瑞節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按照韋昭的解釋,「理」應該是「吏」字,「行理」應該寫作「行吏」,「行吏」即出使的官吏,這樣就更易理解了。

明代《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才子王瓊上京赴考情況 (網上圖片)

明代《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才子王瓊上京赴考情況 (網上圖片)

在學術界中,有人亦認為「理」和「李」是通假字,清末民初史學家章炳麟著有《官制索隱》就持有這說法,另唐時的宗正少卿李濟翁,著有的《資暇集》也認為「李」是「使」的訛誤,「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使」,即出行的使者。

最早使用「行李」一詞的就是《左傳·僖公三十年》,曰:「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清朝學者郝懿行在《證俗文》中解釋得最為明白:「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除了使者的意思,「行李」還可以用作動詞,即出使。《魏書·宗欽傳》載:「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宋代進士葉適的《送戴料院》也載:「世路豈雲極,念子行李頻。」,這裡的「行李」都是出使的意思。

漢唐以後,「行李」開始指行旅,有時也指行旅之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之女蔡文姬,所著《胡笳十八拍》中寫及:「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唐代詩人杜甫也有《贈蘇四徯》曰:「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這裡的「行李」指行旅。元代使者傅若金的《送張秀才北上時將赴海》曰:「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問京華。」,這裡的「行李」則指行旅之人。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旅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旅 (網上圖片)

據了解大約從明朝起,「行李」開始演變為出門旅行所攜帶的東西,這個意思就此固定了下來,一直今天。

越南河內火車街因鐵路靠近樓房,過往是旅客喜愛前往的地方,但近期越南觀光局呼籲旅行團不要去,越南警方也數度驅離遊客,警察24日突擊火車街,驅離數百名在鐵軌旁喝咖啡的觀光客。

由4條街道組成  深受外國遊客歡迎

綜合外國媒體報導,「火車街」連接黎棟街、陳富街、關東街和馮興街,長約2公里,遊客最多的一段從陳富街延伸至馮興街約300米。被遊客稱為「新火車街咖啡店」,尤其受到外國遊客的歡迎。

遊客擠滿火車軌道 造成安全隱患

遊客坐在咖啡店,邊喝飲品邊體驗火車從身旁快速駛過的獨特感覺。不過,當地人和遊客不僅聚集在鐵路沿線,還擠滿火車軌道,造成安全隱患,警方近年來也積極查緝,讓遊客難以享受火車街奇觀。一名新加坡陳姓女遊客說:「我以為河內火車街會是很有趣的體驗,卻發現這裡沒有網絡上看起來那麼棒。」

示意圖

示意圖

近幾年越南成為全球旅客最愛前往的目的地,而河內的鐵道街則成為遊客前往該地一定會去打卡的旅遊勝地。這條「火車街」位於老城區的著名景點還劍湖附近,許多遊客慕名前往,但也引發不少社會亂象。 

觀光業者建議政府應好好開發潛力

河內警方在2022年9月以安全為由,禁止遊客進入火車街,並在兩頭設立柵欄阻擋,然而裡面的咖啡店仍時常違法營業,看到警察才會把桌椅收起來。有觀光業者則建議政府應該協助做好安全措施,而不是管制或是封起來,業者認為中國或泰國也有很多用鐵路當賣點的旅遊勝地,「應該好好開發潛力,而不是禁止遊客來。」

Getty圖

Getty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