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黨禁,亦稱慶元學禁,是南宋寧宗慶元年間的一場政治鬥爭,其中理學家朱熹的學說,被視為「偽學」,一度被禁。
朱熹 (網上圖片)
紹熙末年,宋寧宗在趙汝愚、韓侂胄等人的擁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慶元。趙汝愚出身皇族,是北宋恭憲王的七世孫,至於韓侂胄,其母親是南宋第一代皇帝高宗憲聖慈烈皇后的妹妹,是為外戚。
網上圖片
趙汝愚為相後,招攬名士,包括當時已非常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朱熹更因此得到機會,給皇帝講學。不過,韓侂胄與趙汝愚不和,並在朝廷內互相攻訐。其後,朱熹聯合吏部侍郎彭龜年等人彈劾韓侂胄。
宋寧宗對韓侂胄很信任,未有理會,並於慶元二年(1196年),下詔禁止道學,兩年後,再訂偽學逆黨籍,趙汝愚、朱熹、留正在列其中,達到59人,是為「慶元黨禁」。
白鹿洞書院 (網上圖片)
韓侂胄在同一時間,亦使人向寧宗進言宗室輔政恐不利於皇帝,趙汝愚因此被流,死於旅途中,同時韓侂胄加開府儀同三司;京鏜任右相;朱熹亦於1200年病逝。
朱熹等理學家的著作此後遭到禁毀,與他們有關係的人既不准為官,又不能參加科考。直到嘉泰二年(1202年),才開弛黨禁。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