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之關鍵。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叛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陷洛陽、長安。次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唐玄宗則逃往蜀地,建立了137年大唐王朝,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為挽救江山社稷,唐朝發動一場非常關鍵的戰役。
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唐肅宗心裡很清楚,要想重新樹立權威、重獲民心,必須迅速奪回都城長安。於是,唐肅宗調兵遣將,在長安附近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開通往長安城之門。公元757年8月,唐肅宗在鳳翔舉行誓師大會,「遣攻長安」。
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唐肅宗為了贏得戰爭不惜下血本,投入15萬大軍,而且都是「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的精銳部隊。同時,唐肅宗還聽取郭子儀建議向回紇借兵,回紇派其子葉護率領四千精騎。唐朝名義上的主帥是廣平王李俶,實際上的最高指揮官為郭子儀。
安史叛軍於西京留守的大將叫張通儒,手下有兩名重要將領安守忠及李歸仁,擁有兵力10萬左右,其中有不少騎兵,氣焰囂張。早在5月,郭子儀曾與叛軍在長安附近的清渠交戰,因遭叛軍騎兵衝擊而大潰,可見叛軍戰力。
經過一番準備,唐朝15萬大軍於9月27日抵達長安城西郊,在香積寺以北、灃水以東地區擺開陣勢,「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得知,在唐軍的北面布陣。最初叛將李歸仁挑戰,「官軍逐之,逼於其陳」。
結果叛軍一舉進撃,唐軍處於不利情況大亂,叛軍有機可乘,唐軍輜重還被奪取。交戰之初,唐軍陷入不利狀態,幸虧前軍主將李嗣業赤裸上身,手持長刀,連殺叛軍數十人,才穩住己方的戰陣。據《舊唐書》載:「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李嗣業率領這支軍隊,被人們稱作騎兵的剋星「陌刀隊」。
叛軍陷入不利,但他們並沒有撤退,因為,叛軍將自己的精銳騎兵埋伏在軍陣東邊,準備衝擊唐軍。但唐軍早已發現叛軍騎兵,派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引回紇騎兵前去交戰。
安史叛軍的騎兵雖然精銳,但打不過回紇騎兵,最終被全部消滅。叛軍聞訊軍心大亂,此時,李嗣業的前軍與回紇騎兵繞道叛軍陣後,與郭子儀前後夾擊,叛軍徹底崩潰。這場香積寺之戰,前後持續四個時辰,即八個小時,戰場上血流成河,《資治通鑑》載:「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
戰後,叛軍殘部狼狽而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香積寺之戰堪稱血腥,但意義重大,是為整個「安史之亂」轉折點,甚至為唐朝續命150年。據指,捷報傳到鳳翔,面對入賀的百官,唐肅宗喜極而泣,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