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8月9日)早上,英國新任外相藍韜文打電話給特首林鄭月娥,呼籲以對話方式解決港府修訂《逃犯條例》所引起的爭議,並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調查整個事件。 事後中國外交部對通話猛烈發炮,發言人華春瑩表示,英國政府直接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打電話施壓是錯誤,中方嚴正要求英方立即停止一切插手香港事務,因為香港早已不是英國殖民地,按《基本法》規定,香港的外交事務應歸中央政府管。
約翰遜大增英國警方權力,為硬脱歐作準備。英國Metro圖片。
其實英國政府向來都不會善待示威者,記得2011年倫敦暴動時,當時英國警方用高度武力大規模搜捕示威者,然後短期內作出審訊,用武力將示威鎮壓下來。新任英國首相約翰遜上場後,堅持將10月31日作為脫歐的死線,已指示各部門配合,將硬脫歐放在最重要的日程,
最新消息是,約翰遜表示會加強英國警方截停及搜查的權利(stop and search powers),這已是今年第二次將警方此權力增加。自此之後,所有的英國警方,只要覺得有機會發生嚴重的暴力事件,便有權在指定位置,截停及搜查任何人,而無需有合理的懷疑。
此外,英國又會加強對暴力刑事犯監禁的懲罰。約翰遜表示,英國政府將會投資25億英鎊以新增一萬個監獄倉位,又會在未來三年増聘二萬個警察。
約翰遜增強警力,表面上是為對付暴力及罪案,但其實是為硬脫歐作準備。因為預計萬一英國硬脫歐,街頭風起雲湧,有可能出現各種暴亂,現時是防範未然。
不過,英國對付示威暴動卻有雙重標準,一方面叫香港善待示威者,自己卻不斷狂加警力,偽善到令人齒冷的地步。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在當地時間4月2日 (本港時間星期四凌晨)宣布最新的「對等關稅」政策,國際金融機構紛紛作出預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為全球經濟活動帶來風險,可能拖累全球經濟成長。標普最新報告顯示,3月的預測將2025年全球實際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預測下調至2.5%。
《紐約時報》4月1日發表關於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代價是盟友」為題的文章。
《紐約時報》4月1日以「特朗普的關稅即將落地,但代價是美國的盟友」為題發文,指美國將因關稅政策而失去盟友「三大支柱」;文章更援引美國學者指,美國已「眾叛親離」,「如果再次發生911恐襲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
目前,針對所謂「對等關稅」,流傳多種版本。其中一種版本,是美國對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產品,徵收約20%關稅,而不是針對某些國家和地區或產品徵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預計新關稅將增加超過6兆美元的收入,可作為退稅還給美國人;另一個版本是,美國貿易辦公室(USTR)計劃對一部分國家和地區徵收關稅,但稅率可能不會像20%那麼高。
當然,以上均只屬猜測。彭博經濟研究在最新研究報告,估計了可能的結果,並研究了全面關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報告分析,美國在雙邊貿易中逆差最⼤的15個貿易夥伴,這些經濟體在美國全部進口商品及貿易逆差總額中的合計佔⽐超過75%。報告顯示,對等關稅對15個貿易夥伴的影響不盡相同。對於韓國和日本而言,美國對其徵收的關稅會上升約20個百分點;而對印度、越南和⼀些歐盟國家,上升幅度超過50個百分點。報告顯示,若按以上方式所徵收的額外關稅實施,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會從特朗普第二任期開時的略低於2.5%飆升至35%,與美國19世紀末的關稅稅率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高。
特朗普於本港時間星期四凌晨宣布對等關稅政策。AP圖片
報告指,如果特朗普拋出最⼤力度的「對等關稅」方案,越南和愛爾蘭面臨的形勢會很嚴峻,一方面因對美國出口在兩國GDP中的佔比較高;另方面,美國對這兩國的關稅上調幅度很大。
彭博研究報告估算,關稅若提高28個百分點可能會給美國GDP帶來4%的衝擊,通脹升近2.5%,並將在兩到三年內顯現。
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表示,20%的普遍關稅加上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的全面報復,將是美國經濟「最壞的情況」,貿易戰升級將導致550萬個工作機會消失,失業率升至7%,美國GDP從高峰到低潮下降1.7%,屆時將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的計算顯示,2025至2027年美國實質GDP年增率將均低於2%。
同時,該機構將加拿大的實質GDP成長預測下調,以反映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目前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預測加拿大今年第二季將出現衰退,2025年實質GDP年增率預測從1.5%下調至0.8%。 2026年的成長預測也從1.7%下調至1.0%。歐洲方面,預計歐元區2025年實際GDP成長率將維持在0.9%不變,但2026年從1.2%上調至1.4%,「預計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服務業主導型經濟體的表現將繼續優於歐元區的平均水平,儘管歐元走強可能會導致旅遊業的成長貢獻率下降。」
美國學者舍克( Kori Schake)指,美國已「眾叛親離」,反問「如果再次發生911恐襲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 AP網站
《紐約時報》4月1日發表美國知名媒體人桑格(David Sanger)的文章,桑格援引美國學者舍克( Kori Schake)的話反問,現在的美國已「眾叛親離」,「如果再次發生911恐襲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桑格表示,對美國當前面臨的國際局勢並不樂觀,因為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很可能會摧毀美國盟友三大支柱,包括跨大西洋聯盟、跨太平洋聯盟和美加聯盟。
文章提到,3月22日第11次中日韓外長會在東京舉行;3月30日,第13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就加強貿易投資合作、區域及多邊合作等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文章認為中日韓加強合作體現「即使華盛頓不願意,北京也可以與美國的盟友合作」。
在歐洲,這趨勢更明顯。波蘭總統公開考慮獲得核武;即將上任的德國總理確信,與華盛頓的國防和貿易關係正在崩潰,並制定了實施「脫離美國」。自二戰以來,格陵蘭島一直是美國空軍基地所在地,但格陵蘭新任領導人對美國副總統萬斯一行人不請自來表示憤慨。
美國副總統萬斯早前一行人到格陵蘭。
文章稱,以上都是特朗普威脅要拋棄他認為貢獻不足的北約盟友,結果換來的是,他將面臨各方抵制。
特朗普形容宣布關稅政策為「解放日」,他說:「我們不會向本國公民徵稅以讓其他國家富裕起來,而是向外國徵收關稅和徵稅以讓本國公民富裕起來。」這表明他不打算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而是作為永久的收入來源。桑格認為,特朗普政府並未詳細考慮消費者將為此付出代價,以及任何成本效益分析,如加關稅所獲得的收益,是否值得對美國的核心聯盟造成損害。
桑格在文章最後引述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外交與國防政策研究主任舍克(Kori Schake)的分析,舍克曾在小布殊政府中擔任國防官員、撰寫大量有關北約歷史著作。舍克於3月31日表示,「20世紀50年代,美國認為北約將成為眾多聯盟之一。北約之所以能生存下來並蓬勃發展,是因為共同的價值觀和貿易關係支撐了安全承諾。」
但舍克說,現在「當我們需要盟軍來執行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的行動時,特朗普認為誰會幫助我們?考慮到美國政府的行為,如果再次發生911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
就美加徵關稅,中方早已表明立場。外交部發言人先前指,中方始終認為保護主義沒出路,貿易戰、關稅戰也沒有贏家,這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