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宋代散文成就輝煌 《秋聲賦》《赤壁賦》成千古絕唱

史空穿梭

宋代散文成就輝煌 《秋聲賦》《赤壁賦》成千古絕唱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宋代散文成就輝煌 《秋聲賦》《赤壁賦》成千古絕唱

2020年01月14日 10:00

宋代散文沿著唐代散文的道路發展,最終成就更大大超過了唐文,因此「唐宋八大家」之中,當中有六人便出自宋代。

韓愈 (網上圖片)

韓愈 (網上圖片)

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經驗和教訓,使古文更加健康地發展。唐代的韓愈、柳宗元等人,在古文的章法、句法等技巧和敘事、議論等功能方面,都為宋代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事實上,韓愈古文過於艱澀,之後的古文作家也因襲了這個缺點。直到宋代的作家,才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於是歐陽修等人既採取古文作為主要的文體,又反對追求古奧而造成的險怪艱澀,從而為宋代古文的開展了一條新的道路。

蘇軾 (網上圖片)

蘇軾 (網上圖片)

宋代散文的文體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例如歐陽修、蘇軾等人,便在吸收了駢文在辭采、聲調等方面的長處,以構築古文的節奏韻律之美。同時,他們又借鑑古文手法,對駢文進行改造。這樣,古文和駢文經過取長補短而各自獲得了新的活力。此外,宋代散文中還出現了獨具一格的筆記文。這種文體長短不拘,輕鬆活潑,是古文文體解放的重要標誌。

王安石 (網上圖片)

王安石 (網上圖片)

散文在傳統上具有議論、敘事、抒情三種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為一體,使散文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更好地結合起來。宋代的政論文和學術論文特別發達,王安石、曾鞏等的散文議論功更開始臻於完善。

以歐、蘇為代表的作家則更加注意三種功能的融合,加強了散文的抒情性質與文學意味。如歐陽修的史論在議論中滲入強烈的感情色彩,蘇軾的亭台記把敘事與議論結合得天衣無縫。《秋聲賦》、《赤壁賦》等散文名篇更成為千古絕唱。

中國歷代農民起義甚多,從秦末時陳勝、吳廣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唐末黃巢起義以至太平天國起義多不勝數,但一般以失敗居多,成功者少。起義者剛開始無不聲勢浩大,一呼百應,但終難持久,原因何在呢?為何朱元璋以農民起義卻能夠推翻元代呢?這得從劉伯溫的農民起義「九惡」論說起。

明鐵瓦刀。殘長23,刃寬6 cm。農民軍武備多不精良,加上訓練不足,先天在質方面處於劣勢。(網上圖片)

明鐵瓦刀。殘長23,刃寬6 cm。農民軍武備多不精良,加上訓練不足,先天在質方面處於劣勢。(網上圖片)

這也是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的必答題題目之一,原來問題為︰以下哪項不是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農民起義的「九惡」?可選的答案有A不敬孔孟 B為士者缺乏訓練 C農民懶惰,而不論A, B及C皆有可能是答案,但劉伯溫的「九惡」論主要是針對朱元璋所說的,自然不敢說出農民有懶惰的問題,因此答案為C農民懶惰。據說因為有劉伯溫的農民起義「九惡」論,使朱元璋成功建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農民政權。

相比之下,官軍的武備精良得多。圖為明鐵刀。長54.5,最寬處3 cm。(網上圖片)

相比之下,官軍的武備精良得多。圖為明鐵刀。長54.5,最寬處3 cm。(網上圖片)

所謂「九惡」者。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惡「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八惡「勝時聚集,敗時做鳥獸散」。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據說朱元璋在聽畢後,「聞之勃然色變」。劉伯溫有見及此,決定打蛇隨棍上,總結「九惡不除,雖稱義軍,實則草寇流賊。」

明銅炮。長31cm。(網上圖片)

明銅炮。長31cm。(網上圖片)

說到除「九惡」重要。先說第一惡「不敬孔孟」,也就是不重視讀書人。由於農民領袖多不是知識份子,而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視讀書人。最明顯的例子是太平天國「不敬孔孟」,未能爭取到曾國藩等傳統知識份子的支持,最終招致失敗。第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是指起義軍最大缺乏戰略思想,僅知攻佔一城便是一城,難成氣候。第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是指義軍決心不足,歷史上最明顯是梁山泊之宋江,最終被朝廷招安,並在隨後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消耗殆盡。第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及五惡「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性質相似。農民起義的成因多在經濟困難,所以事成後難以維持軍隊紀律,只顧搶掠,民心盡失,更別談對於佔領區帶來經濟建設。

朱元璋畫像傳世達12幅之多。多為惡形惡相貌醜版本。(網上圖片)

朱元璋畫像傳世達12幅之多。多為惡形惡相貌醜版本。(網上圖片)

再說第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或者這也是歷代君王的問題,怕臣下功高蓋主。比如新莽時代的起義軍領袖更始帝劉玄,因為嫉妒劉縯、劉秀兄弟威名,便誅殺劉縯,即為一例。第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這與農民軍出身有關,平時欠缺正規軍事訓練,往往各自為戰,不能跟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官兵相比。第八惡「勝時聚集,敗時做鳥獸散」。農民起義軍人數雖多,但多為官迫民反。他們的聚集或因為領袖的個人魅力,若然遇上軍事上的失敗往往只顧保命,作鳥獸散。

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坐像,也是最廣為流傳版本,可見外貌經已作出美化,所謂成皇敗寇,從來如此。(網上圖片)

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坐像,也是最廣為流傳版本,可見外貌經已作出美化,所謂成皇敗寇,從來如此。(網上圖片)

最後的第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其實更多地與朱元璋當時的處境有關。元末群雄四起,除朱元璋外還有汴梁一帶的韓林兒及劉福通、武昌的陳元諒、高郵及張士誠、浙東的方國珍以及四川的明玉珍等人,為何朱元璋不選擇與群雄聯手推翻元朝,反而選擇先掃除群雄再集全國之力驅逐元帝呢?因為元室勢大遠較群雄為大,而群雄之間互相攻伐很難真正齊心合力,比如朱元璋據地在陳元諒與張士誠之間,容易遭到攻擊。最終朱元璋選擇先滅陳元諒再敗張士誠,隨後成功消滅群雄展開北划大業,驅逐元帝並成功開創明朝。

清湘軍《克復金陵圖》。太平天國的失敗可謂教人失望,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所致也。(網上圖片)

清湘軍《克復金陵圖》。太平天國的失敗可謂教人失望,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所致也。(網上圖片)

雖然有劉伯溫的農民起義「九惡」論可供借鑑,但清代民變一般不能成功,尤以太平天國的失敗最教人失望。可見農民起義受先天所限,即使有前人成功經驗可依,但要成功還是十分困難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