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抗疫劇《在一起》透視的精神面貌

博客文章

抗疫劇《在一起》透視的精神面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抗疫劇《在一起》透視的精神面貌

2020年10月16日 20:14 最後更新:10月17日 15:30

新冠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觸發我們對一些問題的深刻反思。

一、青島疫情確認源頭。山東省青島市小規模爆疫,發現13名確診者,青島市即時啟動全市檢測。直至周四,已經對1016萬個樣本完成核酸檢測,除此前公佈的確診病例之外,檢測未有發現新的確診病例。青島在5天內進行過千萬的檢測,震驚世界。

青島當局查出此輪疫情的源頭是青島港搬運工感染者,他在住院期間用CT室(電腦斷層掃描室)檢查,由於CT室的消毒疏漏,感染了其他的同院用CT室病人及陪護人員,造成醫院內的聚集性疫情。而全民檢測結果顯示未有發生社區傳播。另外,青島當局確認各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序列與9月時青島市感染者高度同源,一條缐查下來追縱出感染路徑,顯示了內地的全民檢測和流行病學追縱都有極高的水平。反觀美國,本週四1天新增確診66129宗,這樣的巨量新增病例,根本談不上流行病學追蹤索源

二、佛里曼的感嘆。名著《世界是平的》的作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最近在《紐約時報》撰文,題為《中國越來越好,我們越來越病,多謝特朗普》(China got better. We got sicker. Thanks Trump)。新冠大流行擊敗了美國,引來了佛里曼的感嘆。他認為特朗普出了問題,美國亦需要改革,但美國很難制訂一套與中國同樣高效率的抗疫方案,因為「美國沒有一個威權政府,我們也不希望有一個。但我們未能產生一個民主共識,來進行同樣的工作。」

如果佛里曼的推論正確,就意味著民主制度有根本性的缺陷,面對世紀疫症這種致命的衝擊,由於體制使然,人民不能形成共識,不能進行全民檢測,不能進行有意義的限聚,無法控制疫情。恐怕這不單是政治結構的問題,也有政治文化的問題。

三、中國抗疫劇《在一起》引起的反思。上海廣播電台攝製的《在一起》,最近在國內引發熱潮。這套劇用MyTV super也可以在香港看得到。很多人都以為內地這些「文以載道」的劇集,肯定是宣揚雷鋒精神的樣板戲,但《在一起》卻顯示了不同的風格。

《在一起》定義為「時代報告劇」,可以說完美融合了藝術和現實。本質是電視劇,看起來卻像紀錄片。劇中很多人物都有現實生活的原型。例如其中一集的醫院院長張漢清,原型就是患有漸凍症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另一集《擺渡人》中的快遞司機辜勇,原型就是武漢滴滴車司機王利,就是疫情最嚴重時期的「擺渡人」。《在一起》雖然是抗疫劇,但不刻意煽情。例如快遞司機辜勇在疫情爆發之初,要為醫院醫生跑腿買口罩,觸發了他要囤積醫療用品高價倒賣的念頭。但當他送貨到醫院時,見到生離死別的情況,就把醫療用品免費送給了醫院內的人。另外,劇中出現由倪妮飾演的抗疫護士,並非像雷鋒一樣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而是曾經情緒崩潰、要逃離醫院的真實人物。她大聲呼喊「我想活著,誰來保護我們?」是現實中武漢疫情高峰期,醫護人員面對生命威脅的真實寫照。

看完《在一起》,既感動,亦受感染。據我與內地朋友的接觸,劇中反映了內地人真實的精神面貌。他們並非社會主義制度中的盲動者,但在國家的領導之下,全民衝上前線打防疫戰爭,最後全面成功,亦為勝利感到自豪。

當美國的知識分子不知道如何在民主制度下形成共識,而中國人民的共識早已形成。在絕對科學的方式抗疫下,展現了極高水平的應對危機能力。世紀疫症令西方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遠遠不止於疫情本身。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揭特朗普縮沙之謎

 

美國現政府決策之飄忽,令全世界無所適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三突然宣布收窄關稅戰的範圍,除了中國之外,對其他所有國家暫停徵收所謂「對等關稅」90日。美國精英媒體說,特朗普一聲暫停,等於認了一半輸。問題是以特朗普如此好勝的性格,為什麼會認輸呢?

彭博社星期四發表一篇文章,揭開特朗普逆轉「對等關稅」決定背後的內幕,標題為《債市混亂、交易瘋狂、再加上戴蒙--特朗普關稅扭轉的內幕》。文章指,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於周三午夜剛生效,特朗普就關注金融市場的表現,當時美國的長債價格急速下跌,收益率飆升,10年期美國國債債息在短時間內急速爬升,升近4. 5厘的水平,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的3日之內漲幅,顯示債價正在崩盤。

彭博指,特朗普面臨最糟糕的局面,是那些因為選民對通脹不滿而將他送入白宮,如今那些選民卻面臨著物價和借貸成本皆升的雙重壓力。特朗普承認,「人們開始有點不安」。他在決定對大多數國家暫停90日大幅加稅之後,在白宮南草坪會見幾名賽車手時承認,「這決定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場混亂所致,我覺得人們有點過火了,他們有點吵鬧,有點害怕」。

全球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戴蒙的評論,也都引起特朗普的關注。戴蒙在電視機前發表評論,首先由讚賞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說特朗普得出全球貿易不公的結論完全合理,但戴蒙也同時鼓勵外交政策制定者「要保持冷靜,嘗試協商一些貿易協議。戴蒙警告說「市場不總是正確的,但有時是正確的」。

顯然戴蒙從恭維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然後提出警告,特朗普就找到一個接受意見的下台階,決定暫緩對絕大多數國家90日實施「對等關稅」,只是徵收10%的所謂「基準稅率」。

當香港的投資者擔心特朗普對中國的驚人加稅,會摧毀內地和香港股市的時候,其實真正的風險在於美國的金融市場。美國的股債雙殺,已經令到很多人極度恐慌,因為通常美股下跌的時候,美債作為避險資產就會上升,但這次是美股和美債同步下跌,證明市場開始對美國資產失去信任,拋售一切美國資產。

近日3年期的美國國債拍賣慘淡收場,當時財政部發售58億美元債券,認購的冷淡情況令人詫異,美債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地位正在崩潰。華爾街投資大佬Peter Schiff 在X平台發出警告,說債券市場正在崩盤,10年債息快速上升到超過4.5厘的水平,30年債息超過5厘,如果明天不緊急宣布減息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就可能會出現1987年式的股市崩盤。雖然一日之後,聯儲局並沒有減息亦沒有量寬,股市並未崩盤,但在特朗普宣布暫停加稅,美股大幅反彈一日後,亦急速回落。

美債的危機是在於有大量的對沖基金,是用巨額的槓桿去做美國國債現貨和國債期貨之間的價差交易,由於價差往往很微小,對沖基金的槓桿率達到本金的50到100倍,而這種價差交易涉及一萬億美元的巨大持倉量。如果美國國債價格急速波動,這些價差交易就可能因為追收按金而爆倉,這是一個潛在的大炸彈。

簡而言之,這場由特朗普觸發的金融危機,正在慢慢發酵當中,最危險的並不是中國金融市場,而是美國的債市和股市,大家都不知道全世界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會發生什麼事,最怕就是美國崩盤會拖累全球市場。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