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三問英國 為何有資格講良知?

博客文章

三問英國 為何有資格講良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三問英國 為何有資格講良知?

2021年01月21日 20:24 最後更新:20:27

香港律政司本來打算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David Perry,作為黎智英非法集會案的主控官。但英國政客全力發功,英國外相藍韜文說無法理解「有良知」及一流的法律人員,為何會答應委聘來港打黎智英的官司,這樣只會讓人覺得是「唯利是圖」。英國前外相聶偉敬亦表示,大律師雖然有「不能拒絕案件原則」,但基於「良知」,可以視這個原則不適用於海外案件。

英國政客如此干預香港的司法,實在令人側目。英國政客隨意以良知作為標準,扭曲法律原則,其實與戴耀廷以所謂公義作為標準的「違法達義」理論,同出一轍。英國可以以良知作為標準,阻礙御用大狀來香港打官司,若黎智英卻可以聘請英國大狀代表他出庭的話,雙方的法律服務不對等,香港的司法公義何在?若黎智英真的聘請英國大狀,香港的入境處應該同樣可以以良知為原則,拒絕這些英國大狀入境。另外,如果英國人都有這種良知原則,黎智英案若然打到香港終審法院,亦讓人懷疑應否讓終院的英籍非常任法官參與審案。

英國因政治理由介入他國的司法,胡亂地提出良知作為原則,我不禁要問,按英國的古今往績,又憑什麼可以振振有詞地講良知呢?

一、發動鴉片戰爭有良知嗎?先說說遠一點的歷史。在18世紀,英國和中國貿易,出現重大貿易逆差,結果心生一計,於1773年透過其控制的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大量生產鴉片,由於中國不允許鴉片這些毒品入境,英國就偷運入口。鴉片源源不絕地輸入中國,令大量中國人成為癮君子,讓英國賺取了天量白銀,不但平衡了對華貿易逆差,還令到中國的白銀急促流失。1838年鴉片戰爭前夕,英國走私到中國的鴉片高達1400噸。清廷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東禁食「大煙」,在虎門焚燒鴉片。英國一怒之下,於1840年向中國發動戰爭,最後戰勝清廷,於1842年簽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逼中國割讓了香港島,這就是香港作為殖民地的由來。

英國當年是世界大國,公然為保護毒品貿易而戰,的確開創了人類歷史先河。我自己也是一個間接受害者,我爺爺當年是佛山一條小村的村長,沉迷吸食英國走私輸入中國的鴉片,搞得身體極之虛弱,遺傳到我老爸,他也是瘦骨嶙峋。近年中醫跟我說,我體質較差,容易敏感,也是因為上代人吸食鴉片的遺禍。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毒品,為保護毒品貿易向中國發動戰爭,她有向中國人,道過一聲歉嗎?請問其良知何在?

二、出兵侵略伊拉克有良知嗎?也可以說說近一點的事情。美國2001年9月11受到恐怖襲擊,捉不到主犯拉登,一股怒氣無處發洩,在2003年初決定出兵攻打伊拉克洩憤,順道侵佔伊拉克的石油資源。英國作為美國緊密盟友,盲目跟從美國出兵,以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為由,組成美英聯軍,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推翻了侯賽恩政權,造成60萬伊拉克平民在戰爭中死亡。

美英勝利而回,但一件所謂「大殺傷力武器」也找不到,發動戰爭的理由,原來是子虛烏有。英國面對民間追究的壓力,在2016發表《齊爾考特調查報告》(Chilcot Report),在報告中說:「經過調查之後,發現英國決定出兵的時候,英國情報部門並不確定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英國政府當時未有用盡戰爭以外的和平方法去解決問題,尋找法律依據進攻伊拉克的過程強差人意,沒必要發動戰爭。」

報告雖然避重就輕,但已證明英國政府配合美國,用謊言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這種戰爭罪行行為,有良知嗎?英國有否向受戰爭殘害的伊拉克人民道歉?

當然沒有。

三、玩忽職守、抗疫不力有良知嗎?英國現政府以民粹為主導,在去年新冠疫情爆之初,胡搞其「群體免疫」,令到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英國如今累計確診352萬人,是全球確診第5高的地方;死亡人數9.3萬人,全球排第4。英國人口佔全球人口0.9%,但確診人數就佔了全球確診的3.6%,防疫表現之差,令人側目。英國有6665萬人口,以人口計的死亡率高達0.14%。若香港有同樣疫情,等如每一座大廈都要死一個人,認真恐怖。

英國這個民粹政府,首相約翰遜搞亂自己的頭髮,有意把4天穿同一對襪子的新聞放出街博傳媒眼球,做正經事既無心亦無力,無法好好地保護自己國民的生命,卻有時間去管其他國家的問題,這種政府有良知嗎?

香港過去當了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早已看透了這個老舊帝國唯利是圖的本質。如今英國政客仍然面不紅氣不喘地大講良知,真是令人覺得比汚言穢語更難聽了。

盧永雄

Tags:

David Perry

往下看更多文章

揭特朗普縮沙之謎

 

美國現政府決策之飄忽,令全世界無所適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三突然宣布收窄關稅戰的範圍,除了中國之外,對其他所有國家暫停徵收所謂「對等關稅」90日。美國精英媒體說,特朗普一聲暫停,等於認了一半輸。問題是以特朗普如此好勝的性格,為什麼會認輸呢?

彭博社星期四發表一篇文章,揭開特朗普逆轉「對等關稅」決定背後的內幕,標題為《債市混亂、交易瘋狂、再加上戴蒙--特朗普關稅扭轉的內幕》。文章指,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於周三午夜剛生效,特朗普就關注金融市場的表現,當時美國的長債價格急速下跌,收益率飆升,10年期美國國債債息在短時間內急速爬升,升近4. 5厘的水平,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的3日之內漲幅,顯示債價正在崩盤。

彭博指,特朗普面臨最糟糕的局面,是那些因為選民對通脹不滿而將他送入白宮,如今那些選民卻面臨著物價和借貸成本皆升的雙重壓力。特朗普承認,「人們開始有點不安」。他在決定對大多數國家暫停90日大幅加稅之後,在白宮南草坪會見幾名賽車手時承認,「這決定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場混亂所致,我覺得人們有點過火了,他們有點吵鬧,有點害怕」。

全球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戴蒙的評論,也都引起特朗普的關注。戴蒙在電視機前發表評論,首先由讚賞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說特朗普得出全球貿易不公的結論完全合理,但戴蒙也同時鼓勵外交政策制定者「要保持冷靜,嘗試協商一些貿易協議。戴蒙警告說「市場不總是正確的,但有時是正確的」。

顯然戴蒙從恭維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然後提出警告,特朗普就找到一個接受意見的下台階,決定暫緩對絕大多數國家90日實施「對等關稅」,只是徵收10%的所謂「基準稅率」。

當香港的投資者擔心特朗普對中國的驚人加稅,會摧毀內地和香港股市的時候,其實真正的風險在於美國的金融市場。美國的股債雙殺,已經令到很多人極度恐慌,因為通常美股下跌的時候,美債作為避險資產就會上升,但這次是美股和美債同步下跌,證明市場開始對美國資產失去信任,拋售一切美國資產。

近日3年期的美國國債拍賣慘淡收場,當時財政部發售58億美元債券,認購的冷淡情況令人詫異,美債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地位正在崩潰。華爾街投資大佬Peter Schiff 在X平台發出警告,說債券市場正在崩盤,10年債息快速上升到超過4.5厘的水平,30年債息超過5厘,如果明天不緊急宣布減息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就可能會出現1987年式的股市崩盤。雖然一日之後,聯儲局並沒有減息亦沒有量寬,股市並未崩盤,但在特朗普宣布暫停加稅,美股大幅反彈一日後,亦急速回落。

美債的危機是在於有大量的對沖基金,是用巨額的槓桿去做美國國債現貨和國債期貨之間的價差交易,由於價差往往很微小,對沖基金的槓桿率達到本金的50到100倍,而這種價差交易涉及一萬億美元的巨大持倉量。如果美國國債價格急速波動,這些價差交易就可能因為追收按金而爆倉,這是一個潛在的大炸彈。

簡而言之,這場由特朗普觸發的金融危機,正在慢慢發酵當中,最危險的並不是中國金融市場,而是美國的債市和股市,大家都不知道全世界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會發生什麼事,最怕就是美國崩盤會拖累全球市場。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