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科學園首辦「人機當入樽」 充滿科技與汗水的籃球比賽

BasTech

科學園首辦「人機當入樽」 充滿科技與汗水的籃球比賽
BasTech

BasTech

科學園首辦「人機當入樽」 充滿科技與汗水的籃球比賽

2021年03月11日 22:03 最後更新:03月12日 09:32

「射籃、三分、穿針」,打籃球不再是人類「專利」了。香港科技園公司今天於科學園地標「金蛋」—高錕會議中心下的全新籃球場,舉辦園區首個人機合作的籃球比賽「人機當入樽」,透過科技帶來運動全新體驗,宣揚科學園社區「Work. Live. Play. Learn」創科文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平台及精密工程總監霍露明認為,科學園發展不限於工作性質,還要包含「Work. Live. Play. Learn」的創科文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平台及精密工程總監霍露明認為,科學園發展不限於工作性質,還要包含「Work. Live. Play. Learn」的創科文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創科對促進香港邁向多元化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擔當著重要角色。科學園亦積極向大眾和業界推動開放的創新思維,一起塑造更優質和便行的生活方式。」他期望,透過與生態圈內的創新者和優秀人才合作,將創新文化對外推廣,啟發年輕人才並加速科技應用,共建美好香港。

現時,科學園有近千間科研和初創公司進駐,每天有逾萬名員工在園區工作,香港科技園公司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平台及精密工程總監霍露明認為,科學園發展不限於工作性質,還要包含「Work. Live. Play. Learn」的多重元素。

比賽要求機械人與科創人射手合力完成傳球、運球及投籃挑戰,考驗人機默契和靈活走位。

比賽要求機械人與科創人射手合力完成傳球、運球及投籃挑戰,考驗人機默契和靈活走位。

「透過『人機當入樽』活動讓園區工作者更容易接觸機械人技術,籃球更是大眾有興趣參與的人文活動,有了機械人參與其中,相信趣味性會有所提升,長遠令香港機械人技術有更快速發展。」霍露明鳴謝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幫忙製作和改裝機械人,讓學生吸取研發經驗,達至「人機合一」,更讓普羅大眾能夠與機械人進行互動。

大會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致辭,並由香港體育學院院長李翠莎博士主持開球禮後,比賽正式展開。今次比賽有4支隊伍,進行6場賽事,每支隊伍由一名控制機械人的大學生,以及一名來自園區公司的隊友組成。

經過連場激戰,最後由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夥拍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成為勝出隊伍。

經過連場激戰,最後由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夥拍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成為勝出隊伍。

機械人與科創人射手合力完成傳球、運球及投籃挑戰,以累積最高分數的隊伍為勝方,特別考驗「人機合一」默契和靈活走位。經過接近一小時激烈比賽,最後由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夥拍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高級工程師韓穎龍,成為比賽勝出隊伍。

參賽者之一的善覓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施明耀表示,今次活動對他來說是一種新嘗試:「對創科人員而言,研發過程需要堅毅精神,這次科學園舉辦人類與機械人籃球賽,可以讓我們調劑一下,亦證明機械人逐步融入大眾生活,作為業界一份子,感到相當鼓舞。」他特別珍惜,跟大學生所製作的機械人在園區進行籃球賽,亦印證了科學園有條件和資源培養更多創科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隊伍認為,成功關鍵在於耐心調節機械人每個動作,達至「人機合一」。

香港中文大學隊伍認為,成功關鍵在於耐心調節機械人每個動作,達至「人機合一」。

在比賽中獲勝的香港中文大學隊伍所設計的機械人,由設計至組裝花了一星期,每個步驟都由同學們親自負責:「機械人由四輪驅動,可以進行多角度和多方位快速移動,機械人利用打桌球方式,將籃球運送給隊友。」學生Zoe和Bosco認為,最大挑戰是耐心調節機械人每個動作,例如手臂長度、旋轉速度等都要慢慢試驗,又鳴謝校方和科學園提供支援:「我們可以無後顧之憂購買材料,完成機械人組裝。」

由科學園首度舉辦的「人機當入樽」,旨在為大學生提供平台,讓他們一展科學和工程領域潛能,同時更有機會與園區創科生態圈的領袖交流,啟發他們成為新一代創科人才。活動集合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具備機械人知識的優秀學生,帶同其研發製作的機械人,與園區企業和初創領袖在籃球場上組隊合作。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亦提出要全速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並與內地及大灣區建立緊密的創科合作關係,創造更多發展創科行業的條件。在國家創科熱潮下,香港創科如何更好融入香港國家發展大局?今次專訪請來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暢談香港創科現時概況以及將來的發展。

查毅超表示在政府政策鼓勵下,他認為香港創科絕對「唔係唔得」;而香港的創科人才更不比任何地方差;在未來15年內,香港創科路將比以往走得更紮實。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右),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右),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創科絕非不行

有「磅秤大王」之稱的查毅超,其公司以尖端精準的秤重技術見稱,他本人亦見證著近數十年香港創科的發展。他表示,90年代時有好多新鮮科技出現在香港,「八達通」電子收費系統技術就是代表之一,香港亦成為世界首個以相關無線通信技術應用到公共運輸工具收費系統的地方。查毅超相信,有很多東西是香港第一個發明出來。被問到香港創科「得唔得」,查毅超說:絕非不行,並用數字來說話:「我們有5間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70之內,我們的基礎研究是做得非常好。」

八達通卡(資料圖片)

八達通卡(資料圖片)

至於為何出現香港是「創科沙漠」的迷思,查毅超表示關鍵在於政策推動,「內地電子支付感覺上比香港快,但其實與政策有關」,他認為若是要做,香港完全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儲備,並不代表香港科技人遜色於其他國家。

政府大力推動見成果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亦贊同,「香港真是與以前不一樣」,現在政府大力推動創科,令大家感覺香港在創科上真的「動起來」。近年來,政府於創科發展上投入超過2,000億元港幣,查毅超表示這項投入「有效果」。

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園

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園

政府明白人才和企業落地香港的重要性,不但開設了引進重點辦公室,多達70多間科技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MOU)。以香港科技園為例,科技園在這十間的進步確實比以前更多、更快,查毅超說:「今天科技園工作人口有25,000人,園區公司有2,000間。在這25,000人當中,有14,000是負責R&D(研究開發)工作,佔香港R&D人總數的三分之一。」 

未來將把對的路走得更紮實

《2024施政報告》中有提到自2026-27年起,將陸續推出約20公頃新創科用地,並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查毅超相信,在未來十至十五年,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元朗創新園、北部都會區、河套區、新田科技城等創科用地將擴大4至5倍,而創科人才將由5萬躍升至20萬:「在兩三年後將開始啟動某些項目,現在只需要將一直以來走對的路走得更紮實。」

未來該思考如何合作

儘管現時政策環境有利,資金、人才都到位,但香港創科的發展步伐仍需要加快。查毅超坦言,不同的創科平台,如數碼港、河套區等,都需要和業界和投資者多交流:「其實香港未來已經有計劃,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已有清楚路向,問題是怎樣去合作。」

科技園與企業互助成長

如盧永雄總結,「用創新的理念去吸納資金,再進一步擴大對創科投資」,但其實香港科技園已成為投資者信心的一環。查毅超表示過去近十年,科技園協助創科企業籌集資金達千億計:「每當我們投$1在一間初創公司,就會帶來$19的外來投資,證明科技園良好的信譽,加強了投資者的信心。」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948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