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黨慶快到,今早(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七一勳章」頒授儀式,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自頒授。
這是中共建黨百年首次頒授「七一勳章」,用以表彰一批「為黨和人民作出傑出貢獻、創造寶貴精神財富的黨員」,總共有29人獲授勳。
習近平在儀式上致辭。
中共中央設計的七一勳章,是黨內最高榮譽,為了表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作出傑出貢獻的黨員」。
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表示,獲頒七一勳章的29人,在各個時期及戰線都對黨忠誠,為黨及人民奉獻一切,忘我工作,用生命建成使命。
習近平(右)頒授勳章。
獲頒七一勳章的得獎者,包括中共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孫子李宏塔;中共創黨初期主要人物之一、瞿秋白的繼女瞿獨伊;以及去年5月中印邊境軍事衝突中陣亡的解放軍陳紅軍等。
總共有29人獲授「七一勳章」。新華社圖片
今天獲授勳者共有22人(排名不分先後):
馬毛姐,一等渡江功臣,在渡江戰役中手臂中彈依然咬牙堅持,6次橫渡長江,運送3批解放軍成功登岸,是聞名全國的「渡江英雄」,一生淡泊名利,默默為黨工作。
王書茂,為國護海的模範,參與多項國家重大涉海工作,在南海維權鬥爭中衝鋒在前,不怕犧牲、寸步不讓,為維護我國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作出傑出貢獻。
王占山,戰功赫赫的百戰老兵,志願軍「二級戰鬥英雄」,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和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出生入死、英勇殺敵,一生情繫國防事業,永葆革命軍人本色。
七一勳章。新華社圖片
王蘭花,群眾心中的「活雷鋒」,把解決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作為畢生事業,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志願服務,是奉獻社會、服務群眾的先鋒楷模。
艾愛國,工匠精神的傑出代表,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於自主創新,攻克了數百項技術難關,成為一身絕技的焊接行業「領軍人」。
石光銀,治沙造林事業的模範代表,40多年堅持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創造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模式,為徹底改變毛烏素沙漠南緣「沙進人退」惡劣環境作出傑出貢獻。
呂其明,著名作曲家,一生堅持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創作的《紅旗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大量紅色經典作品,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廷.巴特爾,紮根牧區、苦幹實幹的楷模,投身邊疆牧區建設40多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活發生積極變化。
劉貴今,對非外交工作的堅守者、耕耘者,克服困難常駐非洲國家,在傳承中非友誼、深化中非合作中擔當作為、傾情奉獻,為促進中非友好作出傑出貢獻。
買買提江.吾買爾,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模範代表,先後擔任村支書30多年,旗幟鮮明反對民族分裂,堅定不移維護社會穩定,面對威脅挺身而出,有力捍衛社會和諧安定。
李宏塔,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傳承人,始終艱苦樸素、嚴於律己,在每個崗位上都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當好人民「勤務員」,樹立了黨員領導幹部忠誠乾淨擔當的典範。
吳天一,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從事高原醫學研究50多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准,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張桂梅,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推動創辦了面向貧困山區女孩的免費女子高中,幫助近2000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堅持用紅色基因樹人鑄魂,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張媽媽」。
林丹,社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紮根社區40多年,創新社區治理模式,當好黨的「傳聲筒」、群眾的「服務員」,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卓嘎,愛國守邊精神的傳承者,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堅定信念,幾十年如一日在雪域高原為守邊固邊忠誠奉獻,踐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的誓言。
周永開,一生忠於黨、赤誠為人民,解放前冒著生命危險從事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全心全意為百姓造福,離休後帶領群眾護林造林,被親切地稱為「周老革命」。
郭瑞祥,矢志堅守初心的紅軍老戰士,16歲投身革命,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火洗禮,離休後生活簡樸,始終保持老紅軍的政治本色。
黃大發,一心為民、艱苦奮鬥的「當代愚公」、帶領群眾歷經30多年在絕壁上開鑿「生命渠」,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作出傑出貢獻。
黃寶妹,新中國紡織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實現「全國人民穿好衣」的夢想,在平凡崗位干出了不平凡業績,堅持發光發熱,是退而不休的老勞模。
崔道植,著名刑偵技術專家,參與辦理1200餘起重特大案件疑難痕跡檢驗鑑定,無一差錯,在本職崗位上攻堅克難、拼搏奉獻,是新時代公安幹警的楷模。
藍天野,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畢生致力於人民文藝事業,70年來先後出演或導演《茶館》、《家》等數十部經典文藝作品,德藝雙馨,為中國話劇藝術繁榮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魏德友,兵團精神的典型代表,50多年如一日,在環境惡劣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巡邊護邊,總行程20多萬公里,奉獻全部青春守護邊境安寧,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另外獲授勳者中有3人已經身故,分別是陳紅軍、柴雲振、黃文秀。其中陳紅軍是解放軍在去年6月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時,為營救被印軍圍攻的團長祁發寶而當亡。陳紅軍事後獲中央軍委追授「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另外孫景坤、辛育齡、陸元九、瞿獨伊並沒有出席授勳儀式。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大家可能會覺得俄羅斯的工業繼承了蘇聯「重工業重,輕工業輕」的產業結構,但這個說法在現今並不準確。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始終未能實現經濟轉軌,整個工業部門都處於低迷的發展狀態中。原本孱弱的輕工業未能實現顯著進步,而曾經強大的重工業,也不斷衰落。
那麼,俄羅斯人需要的工業製品都從哪裡來呢?答案是中國。
據內地公眾號「地球知識局」,憑借冠絕全球的工業生產能力、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日趨密切的雙邊關係,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中國製造,已經「承包」了北方鄰居的衣食住行。
2023年1月,湖北武漢某汽車製造廠。
眾所周知,俄羅斯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
然而,俄羅斯也是所謂「資源詛咒」的典型案例。豐富的不可再生資源令俄羅斯始終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國內製造業發展相對落後。
當下的俄羅斯,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原材料基地,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都圍繞原材料展開。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原材料部門,出口份額最大的是燃料能源,大部分投資也流向了採掘工業。2016-2018年,能源、原材料相關行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從63%增至67.5%。
原料很多,產品很少。在這種條件下,俄羅斯的國內經濟始終與國際貿易高度融合。也就是說,俄羅斯需要把國內的原材料賣給外國,並從外國購買各種工業製品。
具體來說,俄羅斯賣得最多的是礦物燃料、礦物油和瀝青;而買得最多的則是機械設備、電氣機械和交通工具。
剛好,俄羅斯的南方好鄰居中國,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又有天量的工業產能。於是,中國順理成章地成為俄羅斯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夥伴。
俄羅斯賣給中國的,絕大部分是石油、天然氣之類的原材料及其粗加工產品。
那麼,俄羅斯從中國又買走了什麼呢?四個字:衣食住行。
先來說「衣」。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服裝(針織和非針織)超過30億美元,在同類全部進口中佔比超過50%。
同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34億美元的鞋子,佔俄羅斯鞋類全部進口的76%。這些產品大部分來自中國的義烏、溫州、廣州和佛山。
此外,地處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人民還離不開羽絨服和皮草。這份溫暖,由江蘇常熟、河南台前以及浙江海寧承包。
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超過2億美元的羽絨製品,佔俄羅斯羽絨製品全部進口的98%;還有5億美元的毛皮、人造皮,佔俄羅斯此類全部進口的92%。
然後說「食」。雖然俄羅斯不太從中國直接進口食品,但用來生產食品和日常吃飯的工具卻離不開中國。現代農業生產離不開各種農用機械,而中國作為農機強國,能夠生產14大類、95小類、3000多種農機產品。
機電產品是中國對俄出口第一大類商品,佔中國對俄出口總額的49.8%。俄羅斯一直是中國農機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中俄機電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俄羅斯人的餐桌上還擺滿中國製造的餐具。2023年,俄羅斯63%的進口餐具來自中國,合計價值超過12億美元。
至於「住」一個俄羅斯人的房間里,很可能擺滿了來自中國佛山、東莞和廣州的傢具和床品。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15億美元的傢具和床上用品。
同時,俄羅斯人的房間還會插滿來自中國的家用電器。俄羅斯市場上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中國品牌在銷量和銷售額方面均名列前茅。在歐美品牌退出俄國市場之後,中國品牌更成為俄國顧客的心頭好。
目前,海爾已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電視品牌,緊隨其後的還有小米和海信。此外,海爾還是俄羅斯排名第一的洗衣機品牌。
「行」則更是中俄貿易的重頭戲。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汽車及配件,佔同類全部進口的80%。
這一年,俄羅斯市場銷量最高的是本土品牌伏爾加,排名第二的就是來自中國的長城汽車,第三則是吉利。還有,奇瑞在俄羅斯也很受歡迎。
衣食住行以外,中國的手機和平板電腦也在俄羅斯市場大放異彩。中國品牌手機在俄羅斯佔有率已過8成,紅米、傳音和Realme名列前茅,而華為則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平板電腦品牌。
可以看到,承包俄羅斯人民衣食住行的商品,主要來自中國南方的兩大經濟中心——長三角和珠三角。
但是,價值千億美元的中國貨物,光是製造還不夠,還需要合適的物流運輸服務才能完成貿易。這時候,北方城市的口岸就要閃亮登場了。
其中,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和服裝大多會通過內蒙古的滿洲里口岸。這座口岸也是中俄貿易最重要的口岸,承擔了陸路運輸60%的貨運量。服裝、紡織品和日用消費品則會走黑龍江的綏芬河口岸及黑河口岸。化工產品則通過內蒙古的二連浩特口岸。
大連港和天津港則是海運的主要擔當,汽車和機械設備主要會通過這裡進入俄羅斯。
此外,哈爾濱至莫斯科的中歐班列也日益成為中俄貿易的重要運輸手段。
可以看到,隨著中俄貿易關係的深化,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經濟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無論是衣物、食品,還是日常用品和科技設備,越來越多的商品來自中國,極大地滿足了俄羅斯人民的需求。
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26.3%,歷史性地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2401.1億美元。
在地緣政治背景下,中俄之間的經濟合作有望在更加多元的領域展開,包括高科技、數字經濟和新能源領域。
中俄能源合作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還將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拓展。
2023年,兩國簽訂了關於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俄羅斯建設的多個風電和太陽能項目已陸續啓動。
中俄之間的鐵路運輸路線已經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貿易通道,特別是「中歐班列」將進一步擴大運輸量。2023年,「中歐班列」中經由俄羅斯的貨運量增加了近30%,兩國之間的物流基礎設施已經高度成熟。
「中歐班列」貨運集裝箱
中國的電商平台,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AliExpress),已經成為俄羅斯電商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預計未來幾年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也將顯著增長。
在貿易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大量土地已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場地。2018年,俄羅斯遠東地區約有220萬公頃土地為農業用途,中國人參與經營的土地約佔16%。
可以預見,未來中俄經濟將形成更加緊密、相互依賴的局面,為兩國的長遠發展提供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