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改第一炮出籠,選委會選舉落幕。單看周一股市的反應,地產股暴跌,恒指一度跌過1000點,收跌821點,不少大地產股跌超過10%,就無人夠膽話選委會選委「無料到」。
過去1200人的選委會,反對派佔300多席,地產財團佔200多席,衝擊過半數600席的臨界點。由於政治和經濟上的反對勢力暗暗合流,是本地政局不穩的根源。特首為求連任,政策只能向泛民和地產商傾斜。
阿爺出招,選委會產生方法大變,新一屆1500人的選委會變天,選舉的結果可以這樣總結:
第一,反對派全面出局。過去專業組別是反對派的票倉,特別是教育、法律、社福界差不多被反對派組名單參選囊括所有席位。在新選舉制度下,這些界別首先席位減半,之後再有一半由指定團體提名不用選,剩下和過去相比不足25%席位才可選舉,但選民由個人票變成組織票。
結果在法律界和教育界,主流派名單全取所有席位,唯一競爭較劇烈的是社福界,有23人競逐12席,主流派名單「社福Team動力」10人出戰,有7人當選,換言之這個界別有5席外流。但唯一個民主派西貢區議會主席周賢明組成的「志同道合7子」名單全部落選,只有老泛民狄志遠在末席3人同票,經抽籤3抽2入局。
在新制度下,無祝福者很難勝出,反對派基本上放棄參選,少量照選者絕大多數出局。傳統意義的反對派全面敗北,由上屆近330席變到接近0。
第二,地產財團勢力大減。在提名期間,早已傳出每個大家族限派2人出賽,所以表面看已不會是全家入場。另外地產財團過去操控大量商界和專業界別席位,如今很多席位已被「騰籠換鳥」,新選委受阿爺影響,不再由財團操控。粗略估計,地產財團能控制的席位在200席以下,在擴大了的1500人選委會中,完全失去主導權。地產+泛民的「不神聖聯盟」瓦解。
第三,精英統治集團現雛型。未來將由新的選委會,提名所有90個立法會議員,選出40個立法會議員,選出行政長官,這是一種權力同源的行政主導體制,背後是一個精英統治集團,形成廣義的執政聯盟,代表跨界別的利益,並提高施政效率。
西方媒體批評新的選舉制度重回小圈子選舉,並不民主。如果單從政治參與( political participation)來衡量民主,新制度的政治參與水平的確下降。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參與式民主理論(Participatory Democracy)興起,強調直接民主制度,甚至認為代議制度也不夠,要用公民投票等方式來彌補。但現代政治實踐顯示,政治參與越多民粹問題越嚴重,造成民眾間不能彌合的分裂。就以打疫苗為例,美國、英國、法國可以用公民投票來解決嗎?
香港回歸24年的實踐表明,不斷擴大政治參與時,政治上激進民粹政團崛興,完全癱瘓施政。經濟上地產財團和政治派系合流,威逼政府實行各種控制土地供應政策,推高樓價。香港發展參與式民主,造成政治崩壞,民生困頓。解決問題的方向,只能搞精英式民主政治。
即使從民主政制應該代表民眾利益的角度而言,過去發展到極端的泛政治化的地步,以唯一標準去選擇候選人,而那個標準是要「無差別否定預算案攬炒中共」。但你做一個民調,會發現想推翻中共的市民又佔極少數,這種制度民主嗎?它代表了誰呢?
我早前講過,選舉過後要搞民生,澳門立法會選舉後要整頓賭業,香港選舉後要整頓地產業,從股市反應可知,市場相信阿爺是玩真的。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