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首請戴起你的口罩吧!

博客文章

特首請戴起你的口罩吧!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首請戴起你的口罩吧!

2022年02月04日 20:19 最後更新:02月05日 01:37

特首林鄭月娥今日(2月4日)開記者會講述加強抗疫措施,她一如以往地,在記者會上沒有戴口罩。

林鄭透露有傳媒追問她是否1月29日去過殯儀館,那個場合有確診者。她說安心出行已通知她去做檢測,她自己做了快速抗原檢測,結果是陰性。

現場有記者提問,特首曾經出席有確診者的場合,衛生防護中心也叫市民要戴好口罩,為何特首在記者會上不戴口罩?

林鄭回應話她過去已講過記者會上不戴口罩的原因,所以不重覆了(沒有口罩才可以清晰表達訊息情感)。她又說,她不停做快速測試,做核酸檢測也不少,她非常謹慎,保證不會有傳播風險,「我在這裏距離你哋(記者)咁遠,在立法會距離主席咁遠」,所以無問題,林鄭亦透露在喪禮上並非與確診者同場。

但即使是一般接觸者,大家應該知道Omicron變種傳播力如此之強,確診者在殯儀館內有沒有散播帶有病毒的氣溶膠?有沒有污染環境?仍是未知之數。之前衛生防護中心懷疑兩人在港鐵入口一上一落走過、兩人都帶了口罩,也可傳播;另外,在望月樓隔很多張枱也可傳播;為何特首覺得和記者距離好遠無問題?至於特首話自己做了抗原檢測,也可能做之時未發病而已,並不是百分百保險。

張竹君在內的4個醫生官員全部戴上口罩出席記者會。

張竹君在內的4個醫生官員全部戴上口罩出席記者會。

同一日衛生官員開記者會,包括張竹君在內的4個醫生官員全部戴上口罩,難道特首認為自己對傳染病的了解,好過這些政府衛生專家?

特首堅持不戴口罩可能有兩個原因,1.真的很重視表達訊息情感。但相對於可能傳播疫症的風險,沒有多少市民會介意看不到特首的訊息情感。2.之前做錯了,就堅持錯下去,不想改正。但面對疫情大爆發的危險,這兩個原因都毫不重要了。

我呼籲特首,為了保障出席記者會的記者健康,為了做市民一個好榜樣,在記者會戴起你的口罩吧!否則個個市民都有樣學樣,這個話我做完檢測好安全可以聚會,那個話我打了3針可以不戴口罩,香港還可以怎樣抗疫呢?要記住「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的教誨啊。

習主席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時戴上口罩。

習主席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時戴上口罩。

至於林鄭在記者會上宣布,政府已訂了過千萬個RAT快速測試,將會推動「全民快速測試」。我也有些意見:

1. 這是「好過無」的方法。現時社會上隱形傳播鏈相信有幾百甚至上千條,特首自己都懂得說,驗汚水發現各區都有病毒, 2月3日驗了75個汚水樣本,有28個陽性。這個數量很驚人,等如有37%抽驗地區有病毒,雖然這些汚水樣本不一定是隨機抽取,但有病毒率實在太高。

在Omicron變種病毒如此急促傳播下,有新的抗阻措施總好過無。但這種「全民快速測試」的毛病也很明顯: a. 非強制性,做的人距離「全民」很遠。b. 拖的時間較長,在短期內查出並阻斷隱型傳播鏈的作用較少。c. 確診者如輕症可能怕隔離而不申報。無論如何,假設有200、300萬人參與測試,找出過百個確診者,也總比不做為好,但就較難清零。

2. 否定全民檢測仍然缺乏理據。林鄭解釋為何不做全民檢測,仍然重彈所謂「效率低」的老調。她用2020年那次普及檢測為例,話只做了178萬個檢測,也不是全民,找到45個確診,成效率0.0025,相比昨日大埔昌運中心3座樓做檢測,做了1327個檢測,找到5個確診,成效率0.377,比普及檢測效率高148倍。

林鄭把蘋果和橙比較,在邏輯學上叫錯誤類比(false analogy),是一種非形式謬誤,指一個推理犯了論證結構以外的錯誤。因為使用不恰當的類比去推論,而得出不恰當的結論。

在一個疫情爆發點去檢測,當然會測出較多的確診個案,問題是在爆發之前,怎樣把尚屬隱形的帶病毒者找出來?正如警察收到人報案之後,在案發地點破獲罪案的比率當然很高,警察在街上巡邏破獲罪案的比率當然低很多,那麼警察就不用巡邏了?

特區政府堅持不做可以快速清零的全民檢測,而要進行「全民快速測試」,其中一個補救之法,是規定「全民快速測試」要強制進行,希望僱主在工作場所協助執行,並在短期內完成。香港有400萬人要上班,若能在兩三日內有400萬人完成快速測試,相信比自願隨意地進行,效果會好得多,這也是「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方法。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揭特朗普縮沙之謎

 

美國現政府決策之飄忽,令全世界無所適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三突然宣布收窄關稅戰的範圍,除了中國之外,對其他所有國家暫停徵收所謂「對等關稅」90日。美國精英媒體說,特朗普一聲暫停,等於認了一半輸。問題是以特朗普如此好勝的性格,為什麼會認輸呢?

彭博社星期四發表一篇文章,揭開特朗普逆轉「對等關稅」決定背後的內幕,標題為《債市混亂、交易瘋狂、再加上戴蒙--特朗普關稅扭轉的內幕》。文章指,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於周三午夜剛生效,特朗普就關注金融市場的表現,當時美國的長債價格急速下跌,收益率飆升,10年期美國國債債息在短時間內急速爬升,升近4. 5厘的水平,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的3日之內漲幅,顯示債價正在崩盤。

彭博指,特朗普面臨最糟糕的局面,是那些因為選民對通脹不滿而將他送入白宮,如今那些選民卻面臨著物價和借貸成本皆升的雙重壓力。特朗普承認,「人們開始有點不安」。他在決定對大多數國家暫停90日大幅加稅之後,在白宮南草坪會見幾名賽車手時承認,「這決定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場混亂所致,我覺得人們有點過火了,他們有點吵鬧,有點害怕」。

全球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戴蒙的評論,也都引起特朗普的關注。戴蒙在電視機前發表評論,首先由讚賞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說特朗普得出全球貿易不公的結論完全合理,但戴蒙也同時鼓勵外交政策制定者「要保持冷靜,嘗試協商一些貿易協議。戴蒙警告說「市場不總是正確的,但有時是正確的」。

顯然戴蒙從恭維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然後提出警告,特朗普就找到一個接受意見的下台階,決定暫緩對絕大多數國家90日實施「對等關稅」,只是徵收10%的所謂「基準稅率」。

當香港的投資者擔心特朗普對中國的驚人加稅,會摧毀內地和香港股市的時候,其實真正的風險在於美國的金融市場。美國的股債雙殺,已經令到很多人極度恐慌,因為通常美股下跌的時候,美債作為避險資產就會上升,但這次是美股和美債同步下跌,證明市場開始對美國資產失去信任,拋售一切美國資產。

近日3年期的美國國債拍賣慘淡收場,當時財政部發售58億美元債券,認購的冷淡情況令人詫異,美債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地位正在崩潰。華爾街投資大佬Peter Schiff 在X平台發出警告,說債券市場正在崩盤,10年債息快速上升到超過4.5厘的水平,30年債息超過5厘,如果明天不緊急宣布減息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就可能會出現1987年式的股市崩盤。雖然一日之後,聯儲局並沒有減息亦沒有量寬,股市並未崩盤,但在特朗普宣布暫停加稅,美股大幅反彈一日後,亦急速回落。

美債的危機是在於有大量的對沖基金,是用巨額的槓桿去做美國國債現貨和國債期貨之間的價差交易,由於價差往往很微小,對沖基金的槓桿率達到本金的50到100倍,而這種價差交易涉及一萬億美元的巨大持倉量。如果美國國債價格急速波動,這些價差交易就可能因為追收按金而爆倉,這是一個潛在的大炸彈。

簡而言之,這場由特朗普觸發的金融危機,正在慢慢發酵當中,最危險的並不是中國金融市場,而是美國的債市和股市,大家都不知道全世界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會發生什麼事,最怕就是美國崩盤會拖累全球市場。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