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民主自由」真是很好的對手

博客文章

「民主自由」真是很好的對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民主自由」真是很好的對手

2022年02月11日 19:52 最後更新:20:22

等了很長時間,阿爺終於出手。港澳辦發言人於2月10日用答記者問的形式,透露內地和香港將會開疫情交流會,講香港防控疫情的政策措施。

對上一次內地香港的疫情交流會,在2020年12月22日舉行,當日新增63宗確診。時光流傳,今天單日新增1325宗確診,現在看當日的確診數真是小兒科而已。

上次開會的背景是2020年香港搞來搞去都未能清零,中央建議香港做全民檢測,特區政府老大不願意,終於在同年9月搞了一次非強制的「普及檢測」,有178萬人參加。這就是特首林鄭經常引用來做例子說「效率低」的那次檢測。其實不強制,效率自然低。

拖著拖著到冬天確診人數又開始上升,阿爺想叫內地專家和香港專家開會對接,研究香港如何加強防控疫情。

聞說當時特區政府高層聽到消息之後,卻大為恐慌,不想香港的專家和內地的專家討論,怕香港專家「跟了內地的一套」。政府最後派當時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等港府官員,陪同香港專家與內地專家會面。

但那次會議,談得尚算不錯。內地專家明知特區政府諸多顧慮,也不想進行全民檢測,當時就將內地下一階段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招數,提前與香港溝通。內地的設想是,疫情持續不斷,在可能範圍內盡量不要實施全面封鎖,也不一定一有疫情就全個城市檢測,所以制訂了一套方案,進行小區封鎖和局部強檢,再加上快速追蹤,務求在初爆發、小範圍階段將疫情撲滅。是成本少、高效益的抗疫方案。

香港接受了內地這套小區圍封強檢方案,其後在佐敦4街封區,雖然當時有頗多的批評,但效果不錯。此後,一出現疫情,政府就封鎖涉事大廈,並進行強檢。政府使用這種方法,香港終於成功清零,市民享受了半年的無病毒好日子。不過,今趟遇上傳播力超強的Omicron變種病毒,政府沿用同一套的手法,就追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尤其是香港的「安心出行」程式並無追蹤功能,不像內地有追蹤能力很強的健康碼和超強的流調團隊,香港的疫情亦最終失控。

今次兩地專家對接,希望阿爺能夠說服特區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去壓制疫情,快速清零。袁國勇、梁卓偉等香港專家開始接受封城7日,希望可以快速清零。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人認為香港不想長期封閉,就要進行多次的全民檢測。不過,特區政府的高層和部分管治精英,仍然對這些較強硬的抗疫措施有保留,有行會成員就直言,相信政府思考類似封城建議多時,但認為港人根本不會接受,若全部由內地派員來港處理,更可能打擊一國兩制。

講到「打擊一國兩制」,就直指問題的核心。正如我過去所講的,香港特區政府願意執行的強制性抗疫措施,全部都是外國政府做過的,例如疫苗通行證,或者私人聚會的限制令。至於全民檢測,外國沒有做過,特區政府就不願意做。口講是人手安排不到,心裏其實是覺得「打擊了一國兩制」。這個想法的笑位是在於:什麼是兩制,無一個客觀科學的定義。只要是跟西方民主自由的制度,就是兩制。不跟隨西方政府做的事,就不是兩制。特區政府這樣的思維方式,只追求政治正確,像綁住了手腳跟別人打仗一樣,必死無疑。

面對蜂湧而至的病毒,當然是一場戰爭。兵臨城下,守城的將軍還要聽聽城內居民的意見,先開一個居民大會,討論一下什麼是不是違反民主自由原則的守城策略?恐怕大會還未開完,城牆已被攻破。面對病毒來襲,就像面對來侵略的敵人一樣,要用盡一切有生力量,將敵人消滅。

香港如果要封城,本地夠人本地做,本地不夠人,內地派員來協助,有何不可呢?在香港見到內地人員幫忙送飯,或者是協助進行全民檢測,這就等如沒有了兩制,這是什麼邏輯呢?

用同一個邏輯,意大利早已沒有了民主制度了,因為在爆疫之初,中國的醫療專家組,在2020年3月就曾到意大利協助抗疫。香港的所謂政治精英,不用大腦,只盲從西方的一套,面對洶湧而至的世紀疫情,只做政治正確的事情,新冠病毒若然懂得笑,看見這些大講「民主自由」的精英對手,真是會笑到合不攏嘴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揭特朗普縮沙之謎

 

美國現政府決策之飄忽,令全世界無所適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三突然宣布收窄關稅戰的範圍,除了中國之外,對其他所有國家暫停徵收所謂「對等關稅」90日。美國精英媒體說,特朗普一聲暫停,等於認了一半輸。問題是以特朗普如此好勝的性格,為什麼會認輸呢?

彭博社星期四發表一篇文章,揭開特朗普逆轉「對等關稅」決定背後的內幕,標題為《債市混亂、交易瘋狂、再加上戴蒙--特朗普關稅扭轉的內幕》。文章指,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於周三午夜剛生效,特朗普就關注金融市場的表現,當時美國的長債價格急速下跌,收益率飆升,10年期美國國債債息在短時間內急速爬升,升近4. 5厘的水平,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的3日之內漲幅,顯示債價正在崩盤。

彭博指,特朗普面臨最糟糕的局面,是那些因為選民對通脹不滿而將他送入白宮,如今那些選民卻面臨著物價和借貸成本皆升的雙重壓力。特朗普承認,「人們開始有點不安」。他在決定對大多數國家暫停90日大幅加稅之後,在白宮南草坪會見幾名賽車手時承認,「這決定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場混亂所致,我覺得人們有點過火了,他們有點吵鬧,有點害怕」。

全球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戴蒙的評論,也都引起特朗普的關注。戴蒙在電視機前發表評論,首先由讚賞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說特朗普得出全球貿易不公的結論完全合理,但戴蒙也同時鼓勵外交政策制定者「要保持冷靜,嘗試協商一些貿易協議。戴蒙警告說「市場不總是正確的,但有時是正確的」。

顯然戴蒙從恭維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然後提出警告,特朗普就找到一個接受意見的下台階,決定暫緩對絕大多數國家90日實施「對等關稅」,只是徵收10%的所謂「基準稅率」。

當香港的投資者擔心特朗普對中國的驚人加稅,會摧毀內地和香港股市的時候,其實真正的風險在於美國的金融市場。美國的股債雙殺,已經令到很多人極度恐慌,因為通常美股下跌的時候,美債作為避險資產就會上升,但這次是美股和美債同步下跌,證明市場開始對美國資產失去信任,拋售一切美國資產。

近日3年期的美國國債拍賣慘淡收場,當時財政部發售58億美元債券,認購的冷淡情況令人詫異,美債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地位正在崩潰。華爾街投資大佬Peter Schiff 在X平台發出警告,說債券市場正在崩盤,10年債息快速上升到超過4.5厘的水平,30年債息超過5厘,如果明天不緊急宣布減息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就可能會出現1987年式的股市崩盤。雖然一日之後,聯儲局並沒有減息亦沒有量寬,股市並未崩盤,但在特朗普宣布暫停加稅,美股大幅反彈一日後,亦急速回落。

美債的危機是在於有大量的對沖基金,是用巨額的槓桿去做美國國債現貨和國債期貨之間的價差交易,由於價差往往很微小,對沖基金的槓桿率達到本金的50到100倍,而這種價差交易涉及一萬億美元的巨大持倉量。如果美國國債價格急速波動,這些價差交易就可能因為追收按金而爆倉,這是一個潛在的大炸彈。

簡而言之,這場由特朗普觸發的金融危機,正在慢慢發酵當中,最危險的並不是中國金融市場,而是美國的債市和股市,大家都不知道全世界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會發生什麼事,最怕就是美國崩盤會拖累全球市場。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