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將我們的生活徹底改變。上班留在家、上課靠視訊、上餐館講ABCD、入貨賴網購。就連望彌撒、運動健身、美容按摩,也得留在蝸居進行。據媒體報道,理髮、美容開拓新經營模式,搞到戶服務。隨著第五波疫情爆發,政府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限制,經濟急凍冰封,各行各業掙扎求存。
晚巿不能堂食,食肆推出外賣特價餐。筆者曾經見過七折「自取優惠」,基本上是不求回本,但求保住生意、留住飯碗。在成本與收益的狹縫之間,就連西餐廳都要搞盆菜,激活生意人創意之餘,卻見一份逆景求存的無奈。
借在家工作之便,工作日程容許的話,筆者將晚飯時間推至五時,先上餐館吃晚飯,再回家工作。一來、為食肆打打氣,二來、走出去抖抖氣。若果工作安排不來,迫不得已要六點後才外帶晚餐,由去年開始筆者已養成自帶飯盒的習慣,帶著玻璃器皿點菜,少用一些即棄用品,為環境出一點綿力。
第五波疫情爆發以後,筆者發覺多了食肆以「抗疫」為理由,拒絕使用筆者自帶的器皿。筆者就是一份傻勁,為此試過走訪四、五間食肆,搞了一個小時才把那晚飯安頓。
近年環保意識提高了,私人屋苑內、社區當中增設了許多循環回收設施,方便巿民大眾增加循環回收,加強源頭減廢。儘管如此,佔香港住戶數目一半的公營房屋,目前循環回收的設施相當不足。試想香港有一半的家庭要外帶晚餐,當中一半住在公營房屋,一個晚上耗上的各種各類未有回收循環的即棄器皿,便以十萬計。再多的宣傳教育也徒勞。
當然最理想的「源頭減廢」,應該是不用即棄用品。環保的難題在於「貪方便」。即棄用品價錢平宜、用後不用花心機清先,用了再算。方便慣了,要改,便難了。
筆者上街的背包基本上帶有一個飯盒、一套餐具、一個水樽。既然只是舉手之勞,又何樂而不為?
家國。俊言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