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約翰遜辭任英國首相 英媒預測6大接替競爭人選

博客文章

約翰遜辭任英國首相 英媒預測6大接替競爭人選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約翰遜辭任英國首相 英媒預測6大接替競爭人選

2022年07月07日 20:47 最後更新:20:53

英國首相約翰遜7月7日正式宣布辭去英國保守黨黨首職務。約翰遜在倫敦首相府前發表講話表示,他將留任首相,直到保守黨新的黨首產生出任新首相。英國媒體《金融時報》撰文稱,在約翰遜辭職後,預計可能接替他成為英國首相的6名關鍵競爭者,將開展競選活動,爭取支持搶奪首相職位。

英國首相約翰遜於7日辭去保守黨黨首職務。AP資料圖片

英國首相約翰遜於7日辭去保守黨黨首職務。AP資料圖片

《金融時報》寫道,隨著圍繞約翰遜首相任期的危機近日加深,一場接替他擔任英國首相的潛在競爭者的「試鏡」,早已秘密進行。

更多相片
英國首相約翰遜於7日辭去保守黨黨首職務。AP資料圖片

英國首相約翰遜於7日辭去保守黨黨首職務。AP資料圖片

卓慧思。AP資料圖片

卓慧思。AP資料圖片

查學禮。AP圖片

查學禮。AP圖片

辛偉誠。AP資料圖片

辛偉誠。AP資料圖片

賈偉德。AP圖片

賈偉德。AP圖片

莫佩琳。Twitter圖片

莫佩琳。Twitter圖片

董勤達。網上圖片

董勤達。網上圖片

約翰遜內閣的幾名高級成員一直在為未來的競選做準備,他們通過飲料、晚餐和咖啡會議來拉攏議員。預計6名關鍵競爭者將發起競選,以接替他成為保守黨領袖。預計其他許多人也將參選,有可能在下屆政府中獲得高級職位。

卓慧思。AP資料圖片

卓慧思。AP資料圖片

卓慧思 (Liz Truss)

卓慧思自2019年擔任國際貿易大臣以來,這位外交大臣一直公開表示自己的領導抱負。在約翰遜面臨最大危險的時刻,她正好要去印尼訪問。

這位46歲的西南諾福克議員於2010年進入議會,並在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領導下迅速晉陞為大臣。她曾擔任過各種內閣職務,包括環境大臣和司法大臣。

儘管卓慧思在2016年的公投中支持留歐,但她已成為英國脫歐最堅定的捍衛者之一,許多支持脫歐的議員將這一轉變歸因於她的領導野心。在保守黨最受歡迎的草根網站保守黨之家(ConservativeHome)的影響力領袖排行榜上,她是最受歡迎的人之一。

卓慧思給自己的一個女兒起名為「自由」(Liberty),她試圖模仿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風格。她的領導力宣傳將集中在自由意志主義理想上,或者用一位保守黨官員的話說,是「打了雞血的戴卓爾主義」(Thatcherism on steroids)。

查學禮。AP圖片

查學禮。AP圖片

查學禮 (Nadhim Zahawi)

在查學禮升任大臣之前,外界一直認為他有一點希望成為下一任首相。作為一名不到一年前加入內閣的議員,他在前線的政治經驗有限。當他在周二晚上取代了辛偉誠成為財政大臣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這位來自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的55歲議員在約翰遜擔任首相期間迅速升遷,先是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擔任疫苗大臣,然後是教育大臣。

他決定在最危險的時刻支持約翰遜的政府,這可能是出於對首相的忠誠,但也是出於野心。

但黨內許多人認為,用一位議員的話來說,他上了「一艘正在下沉的船」,這損害了他的機會。

如果約翰遜辭職,查學禮可能會是第一批宣布有意接替他的候選人之一,他的領導團隊是其他可能的競爭者中準備最充分的。

一位盟友表示:「查學禮為議會黨努力工作已有一段時間。沒有人懷疑他會參選,我認為他很有可能獲勝。」

辛偉誠。AP資料圖片

辛偉誠。AP資料圖片

辛偉誠 (Rishi Sunak)

在今年早些時候被曝出辛偉誠的妻子擁有非定居稅務身份,以及他在擔任大臣期間持有美國綠卡之前,這位前財政大臣一直是接替約翰遜的熱門人選,部分原因是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的穩定表現。

周二晚上,辛偉誠令人震驚的辭職,證實了42歲的他是替代約翰遜最主要候選人之一。

但這位約克郡里士滿的議員很可能因其經濟記錄而受到挑戰,他在這方面一直不受保守黨議員和黨員的歡迎。

一些資深的保守黨人質疑辛偉誠是否會參加領導層競選,暗示他可能會選擇離開政壇。他在給約翰遜的辭職信中寫道:「我認識到這可能是我的最後一份大臣工作」。

如果辛偉誠真的參選,他的宣傳重點可能會是財政責任、減稅和縮小政府規模。

賈偉德。AP圖片

賈偉德。AP圖片

賈偉德 (Sajid Javid)

「夠了,」這位前衛生大臣周三在下議院說。賈偉德發起了可能結束約翰遜首相生涯的最後一擊,寫下了一封嚴厲的辭職信。

這位來自布羅姆斯格羅夫的52歲議員此前曾兩次競選保守黨領袖:一次是2016年英國退歐公投後,另一次是2019年,他在議員投票中排名第四,被淘汰出局。

賈偉德作為約翰遜的主要政治殺手,將有助於他在保守黨草根階層中的地位,但約翰遜的忠實支持者不太可能忘記這種背叛行為。

賈偉德的盟友表示,他還沒有決定是否再次參選。其中一人說,在他的辭職演講中,「很明顯,他有一個關於重塑未來的政黨,讓它回到正軌的說辭。賈偉德最終可能還是會選擇追隨別人。」

莫佩琳。Twitter圖片

莫佩琳。Twitter圖片

莫佩琳(Penny Mordaunt)

莫佩琳作為博彩公司最看好的接替約翰遜的人選,這位貿易大臣長期以來一直暗中批評首相。在上個月的信任投票中,莫佩琳拒絕透露她是否支持約翰遜,但表示:「我沒有選擇這位首相。」

莫佩琳作為內閣之外的初級大臣,她沒有出現在保守黨之家的領導排名中。但自從去年5月她的書《更偉大》(Greater)出版以來,她的競選團隊一直在醞釀之中。

這位49歲的前皇家海軍預備役軍人於2010年作為朴茨茅斯北方選區的議員首次進入議會。之後,她加入了文翠珊(Theresa May)的內閣,擔任國際發展部和國防大臣。

在2016年的公投中,莫佩琳是英國脫歐的主要支持者,但她也是代表自由派保守黨議員的「一個國家」核心小組的成員。

莫佩琳的一位盟友表示,她的領導遊說將尋求團結保守黨的不同派系。這位議員說:「她將大談脫歐,倡導全球化英國和社會自由主義。」

董勤達。網上圖片

董勤達。網上圖片

董勤達 (Tom Tugendhat)

董勒達作為國會外交事務特别委員會主席,毫不掩飾他對約翰遜的厭惡以及他想成為下一任首相的願望。董勤達一直是首相最尖銳的批評者之一。

這位來自湯布里奇和馬林的49歲議員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服役,2010年進入議會。2017年,他成為英國外交事務特别委員會主席,並以此為平台,成為保守黨最知名的議員之一。

董勤達沒有出現在「保守黨之家」的排名中,但根據博彩公司的說法,他有12/1的幾率接替約翰遜。預計他的競選綱領將集中在黨的意識形態和道德復興上。

一名支持董勤達的議員表示:「董勤達會在競選中表現出色,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站起來,在內閣中謀得一份好差事。否則他就會成為反對派的下一任領導人。」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