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約翰遜日前宣布辭職,但要留任至保守黨新黨魁選出。由於新黨魁或許要待10月選出,英國多間媒體質疑,約翰遜拖延辭職日期,是和他即將舉行的婚禮有關。
英國《衛報》爆料,稱約翰遜夫婦於2021年5月在倫敦舉行了秘密結婚儀式,當時因防疫限制,只能邀請30位客人參與派對。現時,政府已放鬆防疫限制,約翰遜夫婦計劃7月30日在契克斯莊園舉辦更大規模的派對。《每日鏡報》則引述保守黨內消息稱,如果約翰遜現在離任,計劃將會告吹。
約翰遜夫婦。
BBC報道提到,在野工黨副領袖韋雅蘭指責約翰遜留下來是希望在契克斯莊園舉辦一場婚禮派對。她又透露,工黨不能接受約翰遜試圖留任的舉動,將在夏季休會前向議會提出不信任動議,儘管這項動議或以失敗告終,但她希望尋求保守黨支持。
外界既質疑約翰遜拖延辭職,而且批評他辭職時缺乏悔意。《路透社》形容,約翰遜已把辭職演講當成政績滙報會,非但沒有提到「辭職」和「道歉」,還批評保守黨黨友要求他辭職是「古怪的」。
契克斯莊園。
保守黨議員安德魯·布里根直言,「這是一次簡短而奇怪的辭職演講,一次都沒有提到辭職這個詞。沒有道歉,沒有悔恨。是約翰遜自己的行為讓英國政府以至民主制度陷入危機,但沒有人為此道歉」。亦有批評者指,約翰遜在辭職演講提到契克斯,又口誤「感謝契克斯的優異員工」,證明他心繫契克斯鄉村別墅。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接受英國LBC電台訪問時批評,如果任由約翰遜在契克斯舉辦一場由納稅人承擔的豪華婚禮,普遍英國民眾必然反感。
BBC發布的約翰遜辭職演講原文,出現「契克斯」這個字眼。
首相府發言人回應時,沒有直接否認結婚派對一事,只稱約翰遜基於強烈責任心,會在新領袖就任之前繼續服務國家及履行對公眾的承諾。有報道引述首相府消息人士指,約翰遜一直在找另一地點,因此,相關指控並不正確。
翻查資料,契克斯是白金漢郡南部埃爾斯伯勒村莊的一座鄉村別墅,距離唐寧街約41英里,是唐寧街10號之外的英國首相官方住所,同時是他們的渡假勝地。
約翰遜經歷三段婚姻,可謂風流成性。1993年,他與首任妻子歐文離婚,12天後迎娶情婦惠勒,5星期後誕下首胎,前後育有4名子女。
然而,在第二段婚姻期間,約翰遜被爆出多宗婚外情,例如,2000年至2004年期間,他與一名女專欄作家有染;2006年,英國《世界新聞報》稱,約翰遜與《衛報》記者法扎克利有親密關係;2009年,約翰遜搭上記者兼藝評麥金泰,兩人誕下一女,有報道甚至懷疑他們之間育有2名孩子
約翰遜第二任妻子惠勒對他風流成性,勾搭保守黨總部通訊主管凱莉之後,忍無可忍,2018年決定結束長達25年的婚姻。約翰遜其後於2021年,和凱莉結婚,再度上演情婦坐正的鬧劇,約翰遜大女Lara大罵父親是「自私的混蛋」(selfish bastard)。
值得留意的是,英國政界早於2020年盛傳,約翰遜嫌首相年薪僅15萬英鎊(約141萬港元)太低,未能養家,他去年更加承認自己有6個孩子,幫手換過很多紙尿片。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