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約翰遜日前宣布辭職,但要留任至保守黨新黨魁選出。由於新黨魁或許要待10月選出,英國多間媒體質疑,約翰遜拖延辭職日期,是和他即將舉行的婚禮有關。
英國《衛報》爆料,稱約翰遜夫婦於2021年5月在倫敦舉行了秘密結婚儀式,當時因防疫限制,只能邀請30位客人參與派對。現時,政府已放鬆防疫限制,約翰遜夫婦計劃7月30日在契克斯莊園舉辦更大規模的派對。《每日鏡報》則引述保守黨內消息稱,如果約翰遜現在離任,計劃將會告吹。
約翰遜夫婦。
BBC報道提到,在野工黨副領袖韋雅蘭指責約翰遜留下來是希望在契克斯莊園舉辦一場婚禮派對。她又透露,工黨不能接受約翰遜試圖留任的舉動,將在夏季休會前向議會提出不信任動議,儘管這項動議或以失敗告終,但她希望尋求保守黨支持。
外界既質疑約翰遜拖延辭職,而且批評他辭職時缺乏悔意。《路透社》形容,約翰遜已把辭職演講當成政績滙報會,非但沒有提到「辭職」和「道歉」,還批評保守黨黨友要求他辭職是「古怪的」。
契克斯莊園。
保守黨議員安德魯·布里根直言,「這是一次簡短而奇怪的辭職演講,一次都沒有提到辭職這個詞。沒有道歉,沒有悔恨。是約翰遜自己的行為讓英國政府以至民主制度陷入危機,但沒有人為此道歉」。亦有批評者指,約翰遜在辭職演講提到契克斯,又口誤「感謝契克斯的優異員工」,證明他心繫契克斯鄉村別墅。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接受英國LBC電台訪問時批評,如果任由約翰遜在契克斯舉辦一場由納稅人承擔的豪華婚禮,普遍英國民眾必然反感。
BBC發布的約翰遜辭職演講原文,出現「契克斯」這個字眼。
首相府發言人回應時,沒有直接否認結婚派對一事,只稱約翰遜基於強烈責任心,會在新領袖就任之前繼續服務國家及履行對公眾的承諾。有報道引述首相府消息人士指,約翰遜一直在找另一地點,因此,相關指控並不正確。
翻查資料,契克斯是白金漢郡南部埃爾斯伯勒村莊的一座鄉村別墅,距離唐寧街約41英里,是唐寧街10號之外的英國首相官方住所,同時是他們的渡假勝地。
約翰遜經歷三段婚姻,可謂風流成性。1993年,他與首任妻子歐文離婚,12天後迎娶情婦惠勒,5星期後誕下首胎,前後育有4名子女。
然而,在第二段婚姻期間,約翰遜被爆出多宗婚外情,例如,2000年至2004年期間,他與一名女專欄作家有染;2006年,英國《世界新聞報》稱,約翰遜與《衛報》記者法扎克利有親密關係;2009年,約翰遜搭上記者兼藝評麥金泰,兩人誕下一女,有報道甚至懷疑他們之間育有2名孩子
約翰遜第二任妻子惠勒對他風流成性,勾搭保守黨總部通訊主管凱莉之後,忍無可忍,2018年決定結束長達25年的婚姻。約翰遜其後於2021年,和凱莉結婚,再度上演情婦坐正的鬧劇,約翰遜大女Lara大罵父親是「自私的混蛋」(selfish bastard)。
值得留意的是,英國政界早於2020年盛傳,約翰遜嫌首相年薪僅15萬英鎊(約141萬港元)太低,未能養家,他去年更加承認自己有6個孩子,幫手換過很多紙尿片。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印度媒體《星期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近期披露的一份文件,將一項由美國在背後支持、旨在策劃孟加拉政權更迭的「倡議」暴露於世人眼前。
2019年初這一「倡議」啓動後,美國官僚與各相關組織相互配合,共同對孟加拉的政治格局施加影響,動搖時任孟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的領導地位。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AP資料圖片
該項「倡議」主要是由「國際共和研究所」(IRI)負責執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清晰凸顯出外國勢力干預他國內政所帶來的不安影響。
該文作者賽琳娜·格林(Selena Green)、馬赫什·德巴塔(Mahesh Ranjan Debata),揭示了此前孟加拉政治風波背後的美國因素。以下為內地「南亞研究通訊」官方賬號編譯的全文:
一、PAIRS 計劃:政權更迭模板
這份名為「促進問責制、包容性、韌性支持」計劃(以下簡稱PAIRS)的戰略目的是削弱印度對孟加拉的政治影響。從相關內部文件可看出,該計劃是美國支持那些對其有著重大地緣政治利益國家內部民主體制、政治改革整體議程的組成部分。在USAID和NED的大量資金支持下,PAIRS計劃持續了將近兩年(確切而言是22個月),直至2021年1月才結束。期間,該計劃通過提供宣傳贈款、開展藝術項目、支持民間社會組織等一系列舉措,增強當地民眾政治參與,並為反專制勢力擴張提供支持。
PAIRS計劃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類似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支持的其他抗議活動。在孟加拉,美國與伊斯蘭大會黨(Jamaat-e-Islami)等宗教極端主義組織以及由美國資助的「公民社會」團體合作,直接導致街頭暴力抗議,進一步加劇孟國內部緊張局勢。同時,這些公民社會團體充當了「持不同政見者」的公開代表,使受美國支持的政黨能夠在混亂中伺機壯大。
這其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達卡大學的學生,如納希德·伊斯拉姆(Nahid Islam)和努斯拉特·塔巴蘇姆(Nusrat Tabassum),他們與美國、歐洲的「民主」倡議存在關聯。這種對教育機構的滲透行為,展現了外國利益集團借助當地參與者推進自身議程的過程,具有廣泛影響力。
極端分子領導的街頭陣線與學生抗議活動相互配合,反映出西方媒體認可的一種全球模式。例如,《衛報》曾對美國在東歐支持的政權更迭行動進行報道,詳細介紹了非暴力反抗行為影響當地選舉的過程。
與PAIRS計劃相關的「地緣政治考量文件」,揭示出美國的關鍵目標之一是對印度在孟加拉長達十年的影響力進行制衡。美國將印度政府對孟時任執政黨人民聯盟(Awami League)的支持描述為「存在問題」,試圖重塑南亞的政治動態,進而影響孟加拉的內政及印孟關係。上述舉措反映出美國在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中的精心謀劃,凸顯地區政治的複雜相互作用。伴隨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這些計劃致使孟加拉等國的民主、主權受損,外部影響有可能重新界定其國內的政治權力動態。
二、國家民主基金會受到審查
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活動在國內外均遭到廣泛批判。前美國國會議員羅恩·保羅(Ron Paul)指責該基金會濫用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去支持與美國利益相符的外國政客。他認為,NED 此舉看似是「促進民主」,實則是利用「軟資金」 操控外國選舉,嚴重違反了美國法律。
從歷史視角來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那些頗具爭議的做法曾遭受嚴格審視。回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會議員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就曾提議削減NED的資金,認為政府不應該將納稅人的錢,用於支持外國工會等帶有政治意圖的活動。
此外,《紐約時報》曾對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破壞海地民選政府,致該國陷入局勢動蕩的行徑進行報道。該報前記者斯蒂芬·金澤在《紐約書評》中透露,NED與中央情報局(CIA)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合作,支持那些能夠助力推翻對美國不利政治力量的勢力。這凸顯了一種干預主義模式,即試圖以犧牲當地民主與穩定為代價,增強「敵人的敵人」的力量。
除在孟加拉境內的活動外,NED還對中國台灣地區的活動予以資助。2022年,NED與民進黨相互勾結,共同舉辦了一場號稱「團結民主力量,應對所感知到的威脅」的全球大會。2023年7月,NED主席戴蒙·威爾遜(Damon Wilson)在與「台獨」頑固分子關聯緊密的「台灣民主基金會」20週年慶典上,向蔡英文頒發「民主服務獎章」。這再度凸顯出NED支持符合美國利益政治運動的策略,存在使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衝突的風險。
然而,受NED資助的組織往往面臨諸多內部挑戰。以「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以下簡稱世維會)為例,該組織正深陷領導層性騷擾醜聞。雖然《NOTUS新聞》已經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但是世維會一直未對這一嚴重指控給予回應,更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當前,該組織正在進行領導層換屆,但有幾名候選人卻無故缺席,由此可見,其內部矛盾已然逐漸展露。
儘管NED明確禁止對政治競選活動提供資助,但其卻成功操控尼加拉瓜、蒙古等多國選舉。此外,NED在推翻東歐國家民選政府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對委內瑞拉反對派組織予以資助,這一系列行為凸顯出其扶持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權上台的用心。
三、總結
NED參與孟加拉PAIRS計劃等行動,反映出外國干預破壞民主進程、國家主權的大趨勢。在地緣政治動態持續變遷的背景下,針對這些行為本身及其對美國戰略所指地區的民主穩定前景的影響展開批判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以「促進民主」之名行謀求政權更迭之實,這一現象引發了有關「強國在塑造他國政治未來過程中應承擔責任」的嚴肅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