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君主制式微、英聯邦或分裂? 女王離世留下三大不穩定因素

博客文章

君主制式微、英聯邦或分裂? 女王離世留下三大不穩定因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君主制式微、英聯邦或分裂? 女王離世留下三大不穩定因素

2022年09月10日 14:15 最後更新:14:25

雖然外界早就不看好英國新首相卓慧思,但她上任僅兩天,即遇上英女王離世,運氣可謂相當之差。

正如卓慧思所言,伊麗莎白二世作為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是「現代英國的基石」和「大不列顛的精神」。如今政壇地震餘波未息,王室再添動蕩,外界懷疑,英國失去「穩定基石」,進入動蕩期。目前,女王共遺留三個爛攤子需要查理斯三世和卓慧思處理。

卓慧思形容,伊麗莎白二世是「現代英國的基石」和「大不列顛的精神」。AP圖片。

卓慧思形容,伊麗莎白二世是「現代英國的基石」和「大不列顛的精神」。AP圖片。

第一,君主制會否式微?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阿爾登表示,英國君主實際上擁有拒絕首相解散議會、重開選舉和選擇首相人選的權力。如果動用,勢必造成憲政危機。雖然未有英國國王或女王行使,但伊麗莎白二世在世時,從未出過任何政治甚至個人意見表態的新聞,在出現政治紛爭的時候,更扮演著一股安定的力量。

女王給予英國人「穩定感」。無論是戴安娜王妃去世,抑或是新冠疫情暴發、哈里脫離王室,她的講話總是能凝聚人心。數十年來,英國更換了15名首相,但在普通民眾眼裡,女王仿佛是一座永恒穩定、中立的堡壘。

查爾斯繼位,成為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AP圖片。

查爾斯繼位,成為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AP圖片。

隨著女王的逝去,已在英國存在千年的君主制還能持續多久?新上任的首相卓慧思曾在青年時期抨擊英國君主立憲制,再加上英國民眾不喜歡年輕的王室成員,君主制或會跟隨女王離世而式微。

繼位的查爾斯三世與母親的風格大相徑庭。他時常直言不諱,亂發政見,惹得內閣強烈不滿。他本人與戴安娜、卡米拉之間的愛恨情仇,更是給其支持率蒙上抹不去的陰影。如今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支持率持續下滑,民調也顯示,查爾斯不如伊麗莎白二世受歡迎。

美國媒體已有評論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見證了帝國的終結。而查爾斯三世可能會見證君主制的終結。」 未來,古老的英國王室是否還將提供一如既往的穩定感?恐怕這會是君主制能否存續的關鍵。

第二,英聯邦是否會分裂?

在可預見的未來,查爾斯三世從母親手中接過的除了權杖,還有一個面臨分裂壓力的英聯邦。

女王去世後,部分英聯邦國家政界及活動人士已借機呼籲,要求取消英國君主作為英聯邦國家元首的地位,甚至要求英國為歷史上的奴隸制支付賠償金。

第一把「火」燒在加勒比地區。有加勒比地區英聯邦領導人曾在今年英聯邦政府首腦峰會上表示,對伊麗莎白二世把王位移交給王儲查爾斯感到不安。

9月8日,巴哈馬國家賠款委員會主席霍爾-坎貝爾又放話,「隨著君主制角色的改變,希望這可以成為推動本地區有關賠款討論的機會。」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P圖片。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P圖片。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長期支持澳洲成為共和國,目前正重啟結束該國君主立憲制的辯論。而在加拿大,有民調機構2022年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加拿大受訪者認為該國未來要脫離英聯邦,取消君主立憲制。

不單止國外,國內也再次「起火」。自英國脫歐以來,蘇格蘭要求獨立的呼聲持續增加,新芬黨更加成為北愛爾蘭最大政黨。有分析相信,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等地區主張獨立,很可能會成為英國王室和政府的「燙手山芋」。

第三,英國還能應對「冬季風暴」嗎?

70年前,伊麗莎白二世登上了一個原本搖搖晃晃的王座,盡力發揮幫助政府維護民眾認同和社會穩定的作用,被認為是英國動蕩時期的「穩定器」。二戰後,英國面臨國力衰退、逐漸解體的困局,外部經受嚴峻的冷戰形勢。當時,女王嘗試通過英聯邦來維繫前殖民地的關係,尤其在南非和印度等地貢獻良多。相比之外,卓慧思治下的英國,處於比幾十年前更加迷失和動蕩的時刻:高通脹、勞工衝突和緊張的醫療體系等重重問題亟待解決。

卓慧思曾在競選時豪言,一旦當選,她將在「第一周」採取行動,幫助英國人解決能源賬單問題。她還強調,將在一個月內提出一個稅收改革項目以應對危機。但民調顯示,僅12%的英國人認為卓慧思會成為優秀領導者,52%認為她會做得很糟。英國民眾傾向認為她會比戴卓爾夫人之後的任何一位首相都更差,也就是說,她可能會是這32年來最差勁的英國首相。

IMF最新預期顯示,英國將在今年被其前殖民地印度超越,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由於通脹失控、經濟放緩、民眾罷工,英國警方預測今年冬季英國犯罪率將大增,甚至可能發生大規模騷亂。

伊麗莎白二世曾經是國家的「穩定器」,幫助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但隨著女王時代落幕,卓慧思政府還能妥善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季風暴」嗎?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在當地時間4月2日 (本港時間星期四凌晨)宣布最新的「對等關稅」政策,國際金融機構紛紛作出預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為全球經濟活動帶來風險,可能拖累全球經濟成長。標普最新報告顯示,3月的預測將2025年全球實際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預測下調至2.5%。

《紐約時報》4月1日發表關於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代價是盟友」為題的文章。

《紐約時報》4月1日發表關於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代價是盟友」為題的文章。

《紐約時報》4月1日以「特朗普的關稅即將落地,但代價是美國的盟友」為題發文,指美國將因關稅政策而失去盟友「三大支柱」;文章更援引美國學者指,美國已「眾叛親離」,「如果再次發生911恐襲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

目前,針對所謂「對等關稅」,流傳多種版本。其中一種版本,是美國對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產品,徵收約20%關稅,而不是針對某些國家和地區或產品徵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預計新關稅將增加超過6兆美元的收入,可作為退稅還給美國人;另一個版本是,美國貿易辦公室(USTR)計劃對一部分國家和地區徵收關稅,但稅率可能不會像20%那麼高。

當然,以上均只屬猜測。彭博經濟研究在最新研究報告,估計了可能的結果,並研究了全面關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報告分析,美國在雙邊貿易中逆差最⼤的15個貿易夥伴,這些經濟體在美國全部進口商品及貿易逆差總額中的合計佔⽐超過75%。報告顯示,對等關稅對15個貿易夥伴的影響不盡相同。對於韓國和日本而言,美國對其徵收的關稅會上升約20個百分點;而對印度、越南和⼀些歐盟國家,上升幅度超過50個百分點。報告顯示,若按以上方式所徵收的額外關稅實施,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會從特朗普第二任期開時的略低於2.5%飆升至35%,與美國19世紀末的關稅稅率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高。

特朗普於本港時間星期四凌晨宣布對等關稅政策。AP圖片

特朗普於本港時間星期四凌晨宣布對等關稅政策。AP圖片

報告指,如果特朗普拋出最⼤力度的「對等關稅」方案,越南和愛爾蘭面臨的形勢會很嚴峻,一方面因對美國出口在兩國GDP中的佔比較高;另方面,美國對這兩國的關稅上調幅度很大。
彭博研究報告估算,關稅若提高28個百分點可能會給美國GDP帶來4%的衝擊,通脹升近2.5%,並將在兩到三年內顯現。

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表示,20%的普遍關稅加上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的全面報復,將是美國經濟「最壞的情況」,貿易戰升級將導致550萬個工作機會消失,失業率升至7%,美國GDP從高峰到低潮下降1.7%,屆時將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的計算顯示,2025至2027年美國實質GDP年增率將均低於2%。

同時,該機構將加拿大的實質GDP成長預測下調,以反映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目前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預測加拿大今年第二季將出現衰退,2025年實質GDP年增率預測從1.5%下調至0.8%。 2026年的成長預測也從1.7%下調至1.0%。歐洲方面,預計歐元區2025年實際GDP成長率將維持在0.9%不變,但2026年從1.2%上調至1.4%,「預計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服務業主導型經濟體的表現將繼續優於歐元區的平均水平,儘管歐元走強可能會導致旅遊業的成長貢獻率下降。」

美國學者舍克( Kori Schake)指,美國已「眾叛親離」,反問「如果再次發生911恐襲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 AP網站

美國學者舍克( Kori Schake)指,美國已「眾叛親離」,反問「如果再次發生911恐襲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 AP網站

《紐約時報》4月1日發表美國知名媒體人桑格(David Sanger)的文章,桑格援引美國學者舍克( Kori Schake)的話反問,現在的美國已「眾叛親離」,「如果再次發生911恐襲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桑格表示,對美國當前面臨的國際局勢並不樂觀,因為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很可能會摧毀美國盟友三大支柱,包括跨大西洋聯盟、跨太平洋聯盟和美加聯盟。

文章提到,3月22日第11次中日韓外長會在東京舉行;3月30日,第13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就加強貿易投資合作、區域及多邊合作等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文章認為中日韓加強合作體現「即使華盛頓不願意,北京也可以與美國的盟友合作」。

在歐洲,這趨勢更明顯。波蘭總統公開考慮獲得核武;即將上任的德國總理確信,與華盛頓的國防和貿易關係正在崩潰,並制定了實施「脫離美國」。自二戰以來,格陵蘭島一直是美國空軍基地所在地,但格陵蘭新任領導人對美國副總統萬斯一行人不請自來表示憤慨。

美國副總統萬斯早前一行人到格陵蘭。

美國副總統萬斯早前一行人到格陵蘭。

文章稱,以上都是特朗普威脅要拋棄他認為貢獻不足的北約盟友,結果換來的是,他將面臨各方抵制。

特朗普形容宣布關稅政策為「解放日」,他說:「我們不會向本國公民徵稅以讓其他國家富裕起來,而是向外國徵收關稅和徵稅以讓本國公民富裕起來。」這表明他不打算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而是作為永久的收入來源。桑格認為,特朗普政府並未詳細考慮消費者將為此付出代價,以及任何成本效益分析,如加關稅所獲得的收益,是否值得對美國的核心聯盟造成損害。

桑格在文章最後引述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外交與國防政策研究主任舍克(Kori Schake)的分析,舍克曾在小布殊政府中擔任國防官員、撰寫大量有關北約歷史著作。舍克於3月31日表示,「20世紀50年代,美國認為北約將成為眾多聯盟之一。北約之所以能生存下來並蓬勃發展,是因為共同的價值觀和貿易關係支撐了安全承諾。」

但舍克說,現在「當我們需要盟軍來執行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的行動時,特朗普認為誰會幫助我們?考慮到美國政府的行為,如果再次發生911事件,誰還會同情美國人?」。
就美加徵關稅,中方早已表明立場。外交部發言人先前指,中方始終認為保護主義沒出路,貿易戰、關稅戰也沒有贏家,這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