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首顧問團名單內有4玄機 加入國際大行猛人 蔡崇信回歸

博客文章

特首顧問團名單內有4玄機 加入國際大行猛人 蔡崇信回歸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首顧問團名單內有4玄機 加入國際大行猛人 蔡崇信回歸

2023年03月17日 11:53 最後更新:12:49

前特首林鄭任內成立了一個「特首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由各界猛人組成,就香港如何提高競爭力向特首出謀獻策,如今改朝換代,超哥組成新的「特首顧問團」,名單剛公布,當中高人雲集,陣容強勁。一位政商高人睇過個新名單後,向我指出當中4個玄機,顯示這個顧問團「升咗呢」,與林鄭時代相比,角色和作用將更加重要,也更加實在。

特首顧問團加入了幾位國際大行話事人,包括匯控主席杜嘉祺,與林鄭時期的顧問團相比,明顯「升了呢」。

特首顧問團加入了幾位國際大行話事人,包括匯控主席杜嘉祺,與林鄭時期的顧問團相比,明顯「升了呢」。

高人說,這份特首顧問團名單,第1點要注意的,是加入了幾位國際大行的第一把手,包括匯控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和瑞銀集團(UBS)全球業務主席 Colm Kelleher等。林鄭時期的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中,也有外籍商界高層,但以本地英資公司代表為主,如太古史樂山、怡和黎定基等,而今次則「升呢」至全球性企業的主腦,突顯香港積極進軍國際的新策略。

高人指出的第2個玄機,是重視內地科技巨企領軍人的意見,例如名單中有一人值得注意,就是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他在2018年時曾獲林鄭委任為「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成員,但一年之後就退出,今次他再獲李家超委任,回歸特首顧問團,顯示內地科技巨企應號召支持推動香港發展。

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回歸」特首顧問團,反映政府重視內地科技巨企推動香港發展的作用。成員中還包括李開復和湯曉鷗等創科猛人。

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回歸」特首顧問團,反映政府重視內地科技巨企推動香港發展的作用。成員中還包括李開復和湯曉鷗等創科猛人。

除了蔡崇信,內地科技企業主腦還有商湯CEO湯曉鷗、曾任微軟和谷歌高層的AI企業家李開復等,都是業界頂尖高手。

他說第3點值得留意的,是本地傳統地產財團代表的人數不多,新加入的只有信和主席黃志祥,長實主席李澤鉅則留任,未見地產財團第二三代新上榜,而來自科技界的猛人則有增加,反映未來方向是加強創新科技發展。

名單上的科技界猛人,包括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科技園主席查毅超,還有香港土生土長創科企業家周勝馥等。

至於第4個玄機,可在顧問團的名稱中尋。林鄭當年將顧問團的責任範圍定於「創新及策略發展」,性質比較窄,李家超將名稱改為「特首顧問團」,則涵蓋各個重大政策範疇,角色更加吃重,加上部分成員具世界級地位,明顯提升了層次。

這個新組的顧問團,有一批成員原任上屆「特首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今次繼續留任,包括吳光正、唐英年、馬時亨、馮國經和譚允芝等。

還有一點可看到這顧問團的重要性,就是由黃元山領軍的「特首政策組」(前身是「中央政策組)將擔任特首顧問團的秘書處,提供行政和研究支援,顯示顧問團不會像過往那樣,定期開吓會吹吹水便了事,而會就香港未來策略擬出實實在在的建議,要求有關司局長落實。

由於這顧問團受到重視,所以除了特首親自主持會議外,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和特首辦主任都是成員,將直接聽取顧問的意見。

此外,顧問團設立3個小組,分別是「經濟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區域與環球協作」和「創新與創業」,成員可自行選擇加入那一組,可見顧問們也須積極參與,發揮推動香港的作用。並非有姿勢冇實際的畀面派對。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UBS

長和計劃將43個港口盡賣給美資公司牽頭的財團,本於周三先就出售巴拿馬的港口簽約,但早前有風聲吹出,長和將暫時hold住,是否緩兵之計,還是需時重設折衷方案,仍未清楚。在這時候,各方隔岸觀火者可以發揮想像力,作出種種預測,部分並非天馬行空,有一定理據,其中美資大行摩根大通就提出「4個可能情境」,它自己沒下結論,讓看官自由猜想。我就此分別找3位資深商界、政界及學術界朋友,估那個「情境」最可能,結果各有心水,但冇人預測長和會「照去馬」,因為這樣做傷害太大。

資深政商學界朋友預測長和出售43港口「大刁」的4個可能,冇人估「照去馬」,因為對國家傷害太大,長和也成為大輸家。

資深政商學界朋友預測長和出售43港口「大刁」的4個可能,冇人估「照去馬」,因為對國家傷害太大,長和也成為大輸家。

對長和這宗「大刁」,內地與香港砲轟不斷,各方強烈質疑,可見阿爺反對態度十分鮮明,在巨大壓力下,相信長和也要評估後果,不能對反對聲音置之不理,故暫緩簽約不令人意外。不過它最後會否作出妥協,還是夾硬去馬,仍是未知之數。

《大公》《文匯》和各界人士,連日來對長和這宗交易強烈發砲,資深政商朋友指,長和在巨大壓力下,有必要修改原來的交易,否則後果極嚴重。

《大公》《文匯》和各界人士,連日來對長和這宗交易強烈發砲,資深政商朋友指,長和在巨大壓力下,有必要修改原來的交易,否則後果極嚴重。

摩根大通在這時候大玩「推理」,提出事件發展的4個「可能情境」:1是交易照常進行,但這可能對長和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產生影響。2是交易可能有修改,例如只出售巴拿馬港口,不出售其他港口;或買家財團出現變化;或協議中增加條款,確保中國船舶在待售港口的權益。3是交易徹底取消。4是部分港口在原交易中止後,售予其他買家或中國企業,而不是賣及一個財團。

我將這幾個「可能情境」,分別傳給三位資深商界、政界和學術界朋友,請他們估那種情況最可能發生。結果是:沒有人估第1種情境,即「交易照常進行」;學術界和政界朋友估第2種情境,即交易有修改,例如只出售巴拿馬港口;商界朋友則估第4種情境,即部分港口賣給其他買家,或中國國企。

學術界朋友指,「交易照常」可能性最低,因傷害性最大,中國與長和皆輸,至於牽頭的美資投資巨企貝萊德,日後在中國的業務也將大受影響。相信長和與貝萊德會對這「大刁」重新評估。他說,「修改交易條件」,是面對嚴峻形勢的妥協,這方面,商家比政治人物更具彈性,所以他估這「情境」較可能發生。

資深政界朋友說,自己的主觀意願是3,即「交易徹底取消」,因這對中國和長和都是好事。不過,客觀地看,第2個情境即「修改交易」,是折衷做法,似乎可能性較大。

資深商界朋友則估第4種情境,即「部分港口賣給其他買家或中國國企,而不售予一個財團」。他沒解釋原因,我估計其想法是,部分港口如落在中國國企之手,戰略上對中國的影響可以減少,總好過原來的交易。

學術界朋友指,雖然第4個情境也可以發生,不過在地緣政治的複雜形勢下,一些港口所在國家,會否同意中企購入港口,仍是個問題,過程會有些複雜。

長和本周三是否暫緩簽約,很快就會揭盅,但這情況即使真的發生,後續如何發展,仍充滿變數。不論如何,長和若執意「原封不動」完成交易,是最壞的結果,中國將受到巨大傷害,長和也要付出沉重代價。

在這重要關頭,長和應思慮再三,努力重設一個對國家有利的新方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