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面對颱風來襲,香港很淡定

博客文章

面對颱風來襲,香港很淡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面對颱風來襲,香港很淡定

2023年09月04日 14:03 最後更新:14:1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颱風「蘇拉」週末橫過香港南面,對内地東南沿海構成了大的威脅,香港天文台時隔五年再次掛起十號風球,代表風力達到颶風程度。

打風於不少港人心目中,一向等於「放假」、「打麻雀」,但五年前的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儘管和鄰近的菲律賓等國家地區相比,香港在颱風中的表現值得肯定,但仍是令不少市民真正感受到了切身的恐慌。

政府在事前做足準備功夫,跨部門的防災工作備受讚賞,但災後處理卻為人詬病。

特別是在取下風球後,全港交通仍嚴重受阻,各處道路均有塌樹、水浸、大廈外牆物料脫落等危機,政府未有應變措施,使出勤上班之市民曝露在潛在危險之中。

政府因此進行了跨部門檢討。

一是提出有關「極端情況」的新措施。

即當超強颱風引致極端情況,政府會視乎情況,在八號颱風警告改為三號颱風警告前公佈「極端情況」,當「極端情況」取消,僱員應根據早前和僱主協定的復工安排上班。

守則又提到,當「極端情況」取消而需要復工,僱主應按實際情況彈性處理,如工作地點因受惡劣天氣破壞而有潛在安全風險,僱主應立刻進行安全檢查,採取合適安全措施,才安排僱員返回工作地點。

二是成立跨部門委員會。

提出面臨超強颱風襲港時,成立一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督導委員會,負責監督準備、應變和善後階段的工作。

本次超強颱風蘇拉逼近香港時,市民可以通過新聞看到,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召開了這一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會議,並舉行聯合記者會講解政府各部門的應變部署。

三是優化樹木管理。

超強颱風山竹造成了54,000多宗樹木倒塌。發展局就此情況推出了《街道選樹指南》,提出行道樹須抵受惡劣的道路環境,所以行道樹必須能夠耐熱、耐旱、抗風、抗污染和耐澇,並列出80種較少應用而適合在香港街道種植的樹木品種,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在選擇街道樹種時提供參考。

四是改善資訊發布。

政府於風季來臨前會設立「聯合運作平台」(COP),這個以地圖為本的電子平台,集合緊急事故的資訊,有助緊急監援中心和督導委員會評估情況,可供相關部門之間實時互通緊急資訊。

對外利用天文台廣受歡迎的流動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向市民發出政府緊急通告;運輸署亦透過「香港出行易」程式,向出行人士發布交通消息。

從政策體系的視角來考察,應急管理至少應包括立法和執行兩個過程。

前者主要表現為法律法規,一旦制定便應保持相對穩定,制度剛性與效力髙。後者主要為應急預案機制,彈性與效力相對低,易於隨情勢變化而調整。

颱風「山竹」後,調整的主要就是應急預案機制。

近年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香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城市災害類型和災害發生頻率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必須認真思考並建立起符合香港智慧城市建設現狀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香港智慧城市的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一是關注多元主體的參與。

儘管智慧城市災害的應急管理活動需要政府的主導,但是由於城市災害具有緊迫性和突發性的特點,智慧城市中其他主體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視。

因此,需要特區政府借助智慧城市強大的信息化能力,不斷健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機制,真正將智慧城市理念與城市應急管理相結合。

二是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

一方面是信息安全,另一方面是智慧基礎設施的保護。

就信息安全來說,需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升級安全技術、建立備份數據庫等綜合手段來確保數據安全。智慧城市對網絡、電力等要素有著強大的依賴性。

因此,需要加快對城市的相關基礎設施進行防災化升級改造,建立應急動力和通信線路,提升智慧城市應急管理的安全防範能力。

三是要加強智慧城市應急技術的研發。

可以通過專項補貼、政府採購等方式,全力支持香港科技企業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引導科技企業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投入到災害預警、救災物資調運等與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密切相關的領域中,為政府有效地監測、處置、控制城市災害提供幫助。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我們手中和平的籌碼更多了

2024年11月18日 14:47 最後更新:14:58

作者:李達詩,資深政經評論人。

這兩個月,內地各種大型展覽紛紛登場,廣州貿易進出口交易會、上海進口博覽會,而最熱鬧的當數在珠海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

前兩個展覽會,展品大同小異,而珠海航展則是中國唯一的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太展覽,今屆已發展成為集貿易性、專業性、觀賞性為一體,並躋身於世界五大航展之列,的確很有看頭。

這次航展規模盛大,吸引了來自 47 個國家和地區的超 890 家企業參展,展品覆蓋 “陸、海、空、天、電、網” 全領域,展示了航空航太及國防領域的全方位成果,已躋身世界頂級航展之列。

由於各方參展熱烈,今屆的由以往10 萬平方米提升至 45 萬平方米,為更多的展品展示和活動開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最特別的是,這屆航展有眾多首秀。

之一是歷史性地集齊了三款隱形戰鬥機。

其中殲35A,作為中型隱身多用途戰鬥機首次亮相,其隱身性能出色,可與殲20 高低搭配、協同作戰,標誌著中國空軍進入雙隱形戰機時代。

中國的殲20S雙座五代戰機首款正式亮相,在態勢感知、電子干擾和戰術指揮控制能力方面更加突出,具備有人、無人機的協同作戰能力。

俄羅斯蘇 57單座雙發隱形多功能重型戰鬥機,也是首次境外展出。航展中大家追星的是,該機由62歲飛行員柏格丹天空“炫酷”,幾乎達到人機極限,引起所有軍迷們的驚呼和歡呼。

這款飛機首秀即獲得首份訂單合同,不枉俄國飛行大叔單人駕機往返4千多公里的“寂寞”,也為珠海航展開拓了軍事交易市場。

之二是新型導彈系統加入航展。

國產紅旗19地空導彈首次亮相,該導彈具備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代表著我國在防空反導領域的先進水平。

“昊龍” 貨運航天飛機模型首次亮相,這是一款帶翼可重複使用商業航太飛行器,用於開展低成本的空間站貨物運輸任務。

之三是我軍自用的 qbz191 系列槍族首次獲批用於外貿。

在完整的輕武器裝備體系中,20e 槍族十分亮眼。

之四是首次開設無人機、無人船展示。

通過 “室內 + 室外”“動態 + 靜態”“水上 + 空中” 的形式,進行無人機、無人船全景化展演,呈現了未來無人作戰的發展趨勢。

之五是前沿技術首亮相。

如將一套融合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光電對抗等打擊干擾手段的電子對抗沙盤,搬上本屆航展,類比還原地對空電子對抗作戰場景,實在吸睛。

“機器狼”的表演雖然行動仍慢,遠未能成為戰鬥力,但放在本屆航展上首次亮相,實現“人、車、狼”互聯互通、資訊共用和動態自主協同,從而執行複雜清剿任務。

這個亮相,宣示中國軍隊運用集群作戰的概念,未來是中國軍隊無人作戰的重要裝備之一。

觀看完珠海航展,有兩點特別的感受,一是珠海航展由展示航空技術轉變為軍事裝備貿易會,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突顯了中國的軍事裝備的飛躍,正走向現代化、先進化、實戰化,從過去靠引進裝備轉向變為模仿生產,由模仿生產轉向自主創新,說明中國軍隊正伴隨著國家強大,在軍事裝備上日益進步,讓所有參觀者都感受到中國製造、中國力量的強大。

同時,中國軍事裝備也增加了透明度,願意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公開展示,並與友好國家進行貿易,提供捍衛主權必要的軍事裝備。

二是沒有強大的軍事裝備,就沒有遏制戰爭的能力。

在和平時期,軍事裝備可能只是一種“身價”的象徵,一旦戰爭爆發,裝備都將成為不可缺少的消費品,需要不斷產出輸送到戰場。

因此,沒有自主設計、自主製造的能力,是完全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俄羅斯與烏克蘭打了近三年仗,俄羅斯沒有輸掉戰爭,仍緊握這場戰事的主導權,原因就是他們有設計、生產能力,並在戰爭中靈活主動地根據戰事不斷更新武器裝備,減少戰損。

而烏克蘭每天都在向歐美國家求援,靠別人施捨武器來應對,以雜牌武器、雜牌軍隊來應付戰爭,即使有再強的意志,也難以贏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這是歷史的教訓,也是現實的警示。

珠海航展給了我們以強大的軍事保障,戰爭可能不遠,但戰爭是可以遏止的,就看誰的手中有“硬核”。

正如毛澤東的浪漫詩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