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11周年專訪|醫療體系大改革 建三角架構 盧寵茂:扭轉市民「有病就去公院」觀念

HotTV

HotTV

HotTV

11周年專訪|醫療體系大改革 建三角架構 盧寵茂:扭轉市民「有病就去公院」觀念

2024年12月02日 06:00 最後更新:12月03日 07:35

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往往為人詬病,常被質疑病人「等到死」都未獲得適切治療;另一邊廂,私家醫院天價收費,令不少患者望門輕嘆。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深化醫療體系改革」,全面審視醫療體系的定位,包括醫管局、衞生署和基層醫療署的職能和分工。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專訪時表示,香港的醫療質素以至醫療系統的效率,其實都處於世界高水平,「但我們的成功,亦令我們成為受害者。」

更多相片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寵茂表示,整個醫療架構應該是一個三角型,最底層是基層醫療,負責的就是「基層醫療署」。(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寵茂表示,整個醫療架構應該是一個三角型,最底層是基層醫療,負責的就是「基層醫療署」。(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寵茂坦言,市民傷風感冒不應每次都貪方便去急症室,濫用致資源浪費,最終都是納稅人埋單。

盧寵茂坦言,市民傷風感冒不應每次都貪方便去急症室,濫用致資源浪費,最終都是納稅人埋單。

盧寵茂說,目前公私營醫療體系的人手不平衡,全港不夠一半的醫生,在公院照顧着接近全港9成的病人,而私家醫院就是一半的醫生照顧着1成的病人。

盧寵茂說,目前公私營醫療體系的人手不平衡,全港不夠一半的醫生,在公院照顧着接近全港9成的病人,而私家醫院就是一半的醫生照顧着1成的病人。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他解釋,一方面公營醫療體系本身吸引了很多患者,因質素好、收費低,形成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長遠影響整個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另方面,市民健康得到保障,人口老化問題趨嚴重,「我們是全球最長壽的地方,愈長壽,慢性病就愈多,對醫療體系的壓力亦愈大。」他認為,要繼續維持高水準及高效率的醫療服務和體系,就要進行大改革。

「長久以來,市民都有一個觀念,有病就去找醫管局,或者等到病,才去找醫管局,其實對整個醫療系統,甚至對病人自己本身,都不是很好。」他說,市民的觀念要改變,「不要覺得健康是醫生、醫院的責任,其實自己才是第一責任人,飲食、運動、無不良嗜好,有小問題時及早發覺,就可減低很多慢性病的發生。」

盧寵茂表示,整個醫療架構應該是一個三角型,最底層是基層醫療,負責的就是「基層醫療署」。(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寵茂表示,整個醫療架構應該是一個三角型,最底層是基層醫療,負責的就是「基層醫療署」。(巴士的報記者攝)

設立「基層醫療署」推動基層健康

他說,當局推展「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就是希望市民早點去檢測,「當有高血壓、糖尿病時早點發覺,就不會等到中風、心臟病要入醫院。」因此要設立基層醫療署,推動基層健康,醫管局、基層醫療署、衞生署3個香港最大的醫療機構,各司其職。

盧寵茂表示,整個醫療架構應該是一個三角型或金字塔,最底層是基層醫療,「市民在社區中用好他們的家庭醫生」,而負責最底層的就是「基層醫療署」,管理18區地區康健中心,進行一些疾病篩查,統籌社區家庭醫生,倡「一人一家庭醫生」,市民患傷風感冒,或慢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就由家庭醫生照顧好。

至於衞生署,就是負責健康促進,推行健康教育、疾病預防控制、疫苗接種、學童保健計劃等,還有藥物註冊、評審、規管私營醫療機構等。

盧寵茂坦言,市民傷風感冒不應每次都貪方便去急症室,濫用致資源浪費,最終都是納稅人埋單。

盧寵茂坦言,市民傷風感冒不應每次都貪方便去急症室,濫用致資源浪費,最終都是納稅人埋單。

一個急症平均成本2400元 納稅人埋單

「傷風感冒,不應該每次都貪方便去急症室,覺得反正是24小時運作,也不會拒絕病人。」他說,急症室一個症的平均成本,納稅人要付接近2400元,「醫生是專業培訓,24小時運作,加上設備,若這樣用法,最終都是納稅人埋單。」

他說,專科培訓的急症室醫生要照顧緊急病人,如中風、心臟病、交通意外、中毒等危急患者。而三角形的頂尖部分,才是醫管局負責的工作,「真正有病了,要去找專科醫生,要治療癌症、罕見病,進行複雜的手術,就是去到第二層、第三層、甚至第四層。」

公私營兩極化 市民無得揀

香港的醫療一直奉行雙軌制,市民可選擇公營或私營醫療服務。但不諱言,現時是「公私營兩極化」,「似乎這條軌不是讓市民可以選擇,是愈走愈開,令市民無得揀。」,收費是當中最大因素。

他說,公營醫療基本上政府補貼了逾97%,市民僅負擔不足3%的成本;另方面,私營醫療卻愈來愈貴,「『醫療通脹』變相令很多市民好像冇得揀。當然有些人可能真是負擔得起,或者有醫療保險,但很多市民、甚至中產都迫於無奈下,要去公營醫療體系。」

盧寵茂說,目前公私營醫療體系的人手不平衡,全港不夠一半的醫生,在公院照顧着接近全港9成的病人,而私家醫院就是一半的醫生照顧着1成的病人。

盧寵茂說,目前公私營醫療體系的人手不平衡,全港不夠一半的醫生,在公院照顧着接近全港9成的病人,而私家醫院就是一半的醫生照顧着1成的病人。

全港不足一半醫生照顧9成病人

公私營醫療的兩極化,亦體現在人才競爭上,公營醫護人員不斷流失去私人市場,造成惡性循環,「結果有全港唔夠一半的醫生,在公院照顧着全港接近9成的病人,而私家醫院就是一半的醫生照顧1成的病人。」他認為,公營醫療服務要調整,就要考慮收費問題;另方面,私營收費亦要有透明度,讓市民可作比較。

惟他說,不少人有誤解,公營醫療想要檢討收費,就等於要加價,「要推一班病人出去私人市場,中產不能再留在公營醫療體系,其實這是錯誤的。」他強調,政府提供的公營醫療服務,是向全港市民提供一個安全網。他說,超過70%的家庭醫生都在私人市場,而發展基層醫療的目的,就是希望強化市民小病時,要用好家庭醫生,當去到重症,才用公院服務,否則就會拖垮整個安全網。

盧寵茂:「政府不是要搞階級鬥爭」

不過,他說,對弱勢社群而言,就算輕症,亦未必能支付或共付家庭醫生費用,故公立普通科門診要集中照顧低收入人士。

盧寵茂強調,不要有錯覺,政府要搞「階級鬥爭」,「無論咩人,就算全港最有錢那個,可能都要去公營醫療,器官移植就是一個例子,涉及多個學科、很複雜,就算經濟能力再好,都不會選擇私家醫院去做,因未必能夠做得到;又如初生嬰兒深切治療,全港都是公立醫院提供。」

所以,醫管局定位是四方面,首先是幫助弱勢社群、貧窮、無經濟能力的人;其次是急症、危疾、突發性疾病等;第三是較複雜、涉及多學科、跨部門合作的病例;而最後就是培訓醫護專業,「如果能夠做好這個三角架構,醫療和財政資源才可用得其所。」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50

往下看更多文章

盧寵茂回顧今年工作指成果豐碩 最難忘探望接受內地跨境心臟移植病人

2024年12月31日 19:47 最後更新:01月01日 00:09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推出至今,已有超過8萬名市民參與,篩查後發現近四成市民需要跟進治療。地區康健中心發展社區基層醫療網絡,逐步將「重治療、輕預防」改變為預防為重、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體制,幫助社會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

 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盧寵茂在社交網站回顧今年的工作時指,醫管局繼續確保急症室危殆病人100%獲即時診治、危急病人95%以上在15分鐘內得到處理,並縮短個別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新症時間。另外,面對人口老化、醫護人手需求增加,政府修改法例設新途徑,積極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牙醫和護士,已有近30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

他又表示,當局邀請香港醫療衞生界成立「醫學實證與臨床卓越研究所」,研究建立公私營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益基準,「中醫藥發展藍圖小組委員會」亦已展開工作,明年會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勾畫香港中醫藥未來。

Hong Kong skyline

Hong Kong skyline

盧寵茂形容,上任半個任期施政已取得豐碩成果,其中最難忘是探望成功接受內地跨境心臟移植的芷希時,見到她的笑容,作為醫生對她能夠重獲新生感到欣慰,又強調作為特區的官員,見證到中央政府和內地醫護人員對香港市民的關愛,實現跨境器官捐贈首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