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撐民營新經濟 打美國貿易戰

博客文章

撐民營新經濟 打美國貿易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撐民營新經濟 打美國貿易戰

2025年02月18日 20:25 最後更新:02月19日 01:30

國家發展去到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就要親自出馬來推一把。

習近平主席周一(2月17日)在北京出席民營經濟座談會。習主席在聽取企業家發言後發表講話。習主席話民營經濟的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他亦提到,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民營企業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愛拼會贏的精神。

中央搞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深受各方關注。外國觀察家就要研究中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舉行這個座談會,股票投資者就留意有哪些企業家出席。在這場座談會,可以看出中央的一些基本思路。

第一,    撐民企。2018年中央已舉辦過民企座談會,當時海外經常傳出謠言,指中國要搞「國進民退」,民營企業將不會再有發展空間。那次民企坐談會是從肯定民營企業地位、給企業家吃「定心丸」的角度,主要對象是對內。今次搞民企座談會的背景是內地經濟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階段,國際上面對特朗普再開打貿易戰,搞民企座談會既對內亦對外。央視網有關新聞的標題是:「習近平:民營經濟的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展身手正當其時」。央視點出習主席講話的要點,既為民企打氣,亦號召民營企業家要胸懷報國志、愛拼才會贏,做大做強,為中國應對美國打壓,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作更大貢獻。

第二,    撐新經濟。美國面對中國的競爭,要用盡一切方法打壓中國,而中國的回應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大力發展經濟,特別是要發展高增值的創新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回看這次與會的民營企業家數量很多,但央媒只公布了14個企業家的名字,當中來自傳統產業的只有兩個,包括做農業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以及做乳業的飛鶴集團董事長冷友斌,其餘的基本是來自各種各樣的新興行業。

2018年參會企業主要集中在高端製造領域,2025年參會企業在中國大力推動的新興行業,包括中國領先世界的新能源(寧德時代、正泰)、全球銷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小米)、最近出了位的人工智能(深度求索)、搶佔世界第一的機器人(宇樹科技)、獨樹一幟的消費電子(華為、小米)、全力追趕的半導體(韋爾半導體)、雄霸一方的互聯網(阿里、騰訊)等領域。

中央力推新經濟的態度相當明顯,但亦加入部分傳統產業的代表,以表示對傳統產業特別是農業和影響民生的食品製造業的重視,以免有不平衡的感覺。

第三,撐股市。過去十年,美國透過央行印鈔以及政府大量支出,撐起經濟,搞活股市。而中國就埋頭苦幹,發展大量新興產業,例如走上世界第一位的新三樣即太陽能、電動車以及鋰電池等,這創新行業做出很好的成績,但中國股市由於資金供應偏緊而比較呆滯。

特朗普上台,中美貿易戰開打,金融戰也是其中一個領域,內地與香港股市太弱,既暴露了被敵人狙擊的空間,亦挫傷了國民的信心。所以從去年9月底,特朗普上台的形勢明朗化後,中央就接連推出撐經濟、挺股市的措施。

外國投資者過去認為中國科技落後於美國,認為中央不支持民企,所以認為中國科技股對美國要有折讓。

中央台播影的領導人片段要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審批,鏡頭所見習主席多人握手鏡頭,其中一個是與DeepSeek的年輕創辦人梁文鋒握手的畫面。DeepSeek一雷天下響,帶動西方投資界重新評估中國科技股的發展潛力,認為過去中國科技股對特別是美股的大幅折價並不合理。習主席挺DeepSeek,就是為中國一眾人工智能股打氣。

中央對出席座談會的發言者亦是精挑細選,包括老中青三代新產業的領軍人物,年長的包括華為任正非,中年的有比亞迪王傳福、小米雷軍、上海韋爾的虞仁榮,青年的就有做機械人的宇樹科技王興興。這些發言者都是中國創新產業主軍,部分公司是上市公司,中央突出了他們在相關行業的領軍地位。

另外有出席座談會的如阿里巴巴的馬雲,一度傳聞他的公司受打壓,但如今見到他出席座談會,大家都會再重新評估阿里巴巴的價值。

中央撐股市亦是撐經濟,是對美國這場博弈中的重要一環。

總的來說,在如今中美短兵相接的敏感時刻,習主席開這個座談會力撐民營經濟,可以說是適得其時。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貿易結束  戰爭開始  

 

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令你瘋狂。特朗普的瘋狂加關稅行動,終於來了。特朗普自稱這為「解放日」,恐怕這是美國「衰退日」之始。

特朗普大加關稅,比市場原先想像的更激進。美國宣布對歐盟成員國在內的180個國家和地區,全面徵收所謂「對等關稅」,特朗普是胡亂弄出一個其他國家向美國徵稅的「關稅+非關稅壁壘稅率」數字,然後所謂減半徵收,得出瘋狂的加稅數字:對中國再加稅34%(特朗普這一任內已對中國加徵20%關稅,新加稅是疊加徵稅),對歐盟加稅20%,對日本加稅24%不等。特朗普聲言,會全面設定至少加10%的加稅基準。

特朗普瘋狂加稅舉世嘩然,加關稅的直接效果是美國聯邦稅收的確會大幅增加。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24年美國商品入口總額3.3萬億美元,同年貿易赤字1.21萬億美元。假設加稅之後,美國消費者仍然消費入口貨,生產者仍然要入口零件去生產,美國進口並沒有巨額暴跌的話,以估計平均加稅率20%計,特朗普加稅會令聯邦稅收增加6600億美元。

特朗普曾經說過,加關稅會帶來上萬億美元的收入,用於減稅或者補貼兒童教育,重現19世紀關稅支撐國庫的模式。而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就說,單是汽車加關稅,每年就可以為美國帶來1000億美元的收入,其餘商品再貢獻6000億美元,估計加關稅可以令聯邦收入每年增加7000億美元。這個數字和上述6600億美元的估計貼近。

問題是,加關稅會產生什麼效果,誰支付這些關稅呢?

要分析這個問題,就要從特朗普的思維入手。特朗普經常掛在口邊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理想是恢復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崛起的黃金時代。當時英國還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緊跟其後,正由一個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全面轉型階段。那個年代,美國增加關稅的確扮演了推動工業的角色。美國經歷一段高關稅的搖擺期後,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聯邦政府急需籌措戰時經費,國會不斷提高美國關稅,推出《莫里爾關稅法》,令關稅加到49%。到1890年推出《麥金萊關稅法》,該法案大幅提高了工業產品的關稅,尤其是羊毛、毛紡織品和棉紡織品,加大了對相應工業的保護力度。美國全面向工業化過渡,造就了經濟的黃金時代。1914年美國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不過,到了1929年,美國故技重施,推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2萬多種進口商品平均加徵40%關稅,試圖保護當時已經開始陷入大蕭條的美國國內經濟,結果觸發全球貿易戰,令經濟衰退加劇,最終導致全球貿易萎縮,到1933年,全球貿易減少66%。美國當年是成也關稅、敗也關稅。

從美國早年加關稅成功的經驗來看,主要因為美國當時是一個新興國家,有廣闊的廉價土地,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有大量新移民勞動力湧入,19世紀末接納了2500萬個新移民,還未計算之前一直輸入的大量廉價黑奴。在這些比歐洲優秀的生產條件之下,加關稅好像按下開關鍵,將歐洲的產業移植到美國,因為美國的生產條件其實比歐洲好。另外,當時全球化的程度很低,國際貿易只佔美國GDP的大約7%,加關稅對國內物價影響輕微。

不過,如今已今非昔比。全球高度融合,美國所有的生產成本都極其昂貴。根據美國勞工局的數字,2023年美國製造業平均工資含福利計是35美元,遠高於中國的每小時6美元工資,以及越南的2美元工資,再加上工會勢力盛行,令工資只升不跌。這種差距令到美國根本不可能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如紡織業等。即使在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如汽車、機械等,由於美國已經廢棄這些產業多年,大量缺乏技術工人,而且美國的人口已相當老化,2023年美國製造業已經有50萬個崗位空缺,同時特朗普也反對輸入勞工,想趕走過百萬非法移民,即使製造業想在美國重啟,勞動力何來也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特朗普想像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打開了徵收關稅的按鍵,美國不能如100年前那樣重建製造業,但聯邦政府的確可能多收7000億美元的關稅,但由於美國對各國廣泛徵稅,即使對中國的徵稅率特高,對其他製造業密集國家的稅率也便宜不了多少,美國入口商面對1.無低稅進口替代途徑,2.本土製造業亦接不上來,所以最大的可能是美國的入口商和消費者要「硬食」這7000億加稅。據耶魯大學的預測,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實施之後,其他國家很大機會報復,美國個人消費的價格升幅將會擴大至2.1個百分點,實質GDP增長率會下降1個百分點。

特朗普這樣濫徵關稅,如果沒有阻止貿易的效果,美國人貴貨照買,只是美國自己捱通脹,這還好一點。如果真的有阻止貿易的後果,美國大幅減少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脫鈎斷鏈,後果嚴重。

股神巴菲特早前接受CBS訪問時表示,懲罰性關稅可能會引發通脹,並損害消費者利益。他坦言自己對關稅有很多經驗,「某程度上,關稅是一種戰爭的行為」。

巴菲特說得對,貿易結束,就是戰爭開始,無論冷戰甚至熱戰,大家都可以放開手打,沒有顧忌了。不知天天大呼「美國贏了」的特朗普,有沒有想清楚後果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