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優化處理免遣返聲請獲通過 鄧炳強:政府多管齊下高效處理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個案

政事

優化處理免遣返聲請獲通過  鄧炳強:政府多管齊下高效處理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個案
政事

政事

優化處理免遣返聲請獲通過 鄧炳強:政府多管齊下高效處理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個案

2025年04月02日 18:14 最後更新:18:49

在星期三(4月2日)的立法會上,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黎棟國的"優化處理免遣返聲請"議案與其他三位議員的修正案獲得通過,促請政府進一步優化處理免遣返聲請及遣返程序,加快處理積壓個案,縮短不獲確立人士滯留香港的時間。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現時,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人士滯留在港的人數居高不下,存在大量人士濫用司法覆核和上訴,設法延長滯留香港的時間,造成案件羈押,佔高等法院原訟庭約30%的案件,處理需時12-18個月;更有非法受僱及干犯罪行的情況發生。數據顯示,自經改善的行政機制實施起至2024年12月,在入境處完成審核的31 087宗聲請中,獲確立的只有355宗,免遣返獲批率僅為1%。過去10年來,處理個案公帑開支共約100億,平均每年花費10億港元,加劇財政負擔。立法會議員(工程界)盧偉國稱這筆開支可為港人建造 10000個公屋單位。

更多相片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入境處。 政府新聞網圖片

入境處。 政府新聞網圖片

鄧炳強fb圖片

鄧炳強fb圖片

鄧家彪。資料圖片

鄧家彪。資料圖片

狄志遠。資料圖片

狄志遠。資料圖片

林新強議員(資料圖片)

林新強議員(資料圖片)

入境處。 政府新聞網圖片

入境處。 政府新聞網圖片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近年來,政府多管齊下,從五大範疇高效率地處理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人士個案,分別是源頭堵截、嚴厲執法、高效審核、依法羈留和大力遣送。他表示,當局積極與內地和澳門開展聯合執法和情報交流,去年在本港被截獲的非華裔非法入境者數目已大幅下跌84%;並於去年9月推行預先通報乘客系統,阻拒非法入境者登機,將防線控制在香港以外,從源頭進行堵截。政府也逐步加快聲請審核程序,入境處處理每宗聲請的平均時間,已由統一審核機制實施初期的約25星期,縮短60%至約10星期。

鄧炳強fb圖片

鄧炳強fb圖片

不少議員都斥責「假難民」濫用司法程序 ,為本港司法系統造成沉重負擔,浪費社會資源;此類人士犯罪率是本港市民的10倍,危害社會治安,是結構性問題和「無底深潭」。除打擊非法滯留問題外,應進行內部監測,積極打擊及杜絕涉及 ‘帶路’、助訟等一條龍式違法行為,指是打擊幫助假難民來港的幫凶。提出修正案的立法會議員(九龍東)鄧家彪促請政府訂明免遣返聲請人如因干犯罪行一旦定罪,執法部門不是扣留,而是有權即時將其驅逐出境,保障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及公共安全。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港島西)葉劉淑儀就質疑該做法或違反基本法。

鄧家彪。資料圖片

鄧家彪。資料圖片

不過,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狄志遠則指出,將聲請人都定義為假難民是不公正的。現時香港的免遣返獲批率僅1%,遠低於世界上27%平均水平,反應香港審核流程過於嚴格,應顧及聲請人的背景。他希望政府在加速審核的同時,應遵守國際人權標準,讓每個個案都可以被公平、公正地審核,維護香港法治社會的國際形象。  

狄志遠。資料圖片

狄志遠。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法律界)林新強指出,目前滯留在港的不獲確立人士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容易導致犯罪。他提議,可參考澳洲經驗,在無人島嶼上建立羈留所,並將等候司法覆核和上訴的人士暫時集中安置,反而可以確保其生活保障,同時對非法滯留人士起到阻嚇作用。亦有議員提出取消此類人士「行街紙」的措施;或使其配戴追蹤手帶,起到實時監督作用。

林新強議員(資料圖片)

林新強議員(資料圖片)

對於如何增加司法審核的效率,不少議員均提到可使用自動化辦案系統等人工智能手段,簡化審查程序,規定每宗個案的審查時長,協助篩查聲請材料, 節省人手和資源。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政府會繼續加強國家安全及反恐情報收集及分析,以及與其他政策局及部門合作,更好地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在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會議上,工聯會會長吳秋北關注,政府如何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更好築牢國家安全防線,以及如何防範美國的滲透。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鄧炳強說,現時香港面對四大國安風險,包括外部勢力干擾、一些潛逃外國的港人繼續散播港獨、本地恐怖主義以及「軟對抗」,即透過政府施政、民生問題,有人以假消息、假新聞,煽動市民對中央或特區政府的憎恨。他認為,宣傳工作非常重要,希望令市民明白國家安全及風險,並如何處理;而警方亦經常反駁一些假消息、假新聞,例如去年一名城大教授輕生,有人隨即虛構遺書,煽動市民憎恨國家和社會,警方必須要反駁,讓社會知悉「軟對抗」情況。

鄧炳強強調,政府會致力提升市民慎思明辨的能力、以及守法和國家意識,不受「軟對抗」的言論或者行為所迷惑。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