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是指,分別代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兩個黨派,在朝廷內明爭暗鬥,令唐末政局一片混亂的事件。兩黨之爭,令國家內耗,加速唐朝滅亡。
牛僧孺 (網上圖片)
牛李黨爭源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長安舉行的科舉,當時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等人,在考卷裏批評了朝政。考官對於他們的見解很認同,於是推薦給憲宗。
李德裕 (網上圖片)
不過,事情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中。李吉甫認為,牛僧孺等人,批評朝政,等於揭露他的短處,擔心對己十分不利,於先下手為強,向憲宗「打小報告」,牛僧孺最後並未有獲得提拔。事件引起朝野譁然,朝中大臣紛紛譴責李吉甫妒忌賢能之士,最後李吉甫被貶。不過事件未有因此平息下來,反而隱隱埋下了兩派互鬥的伏筆。
唐穆宗即位,牛黨中人錢徽主持科舉,但後來被指他徇私舞弊,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證實真有其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此事之後,牛僧孺、李宗閔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和李德裕一批士族出身的官員在朝中互相攻訐,明爭暗鬥。
設計圖片
唐文宗即位以後,牛黨掌權,並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長安,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不過,文宗一死,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這次到他還擊,並將牛黨中人貶謫到南方。
唐宣宗 (網上圖片)
兩黨相鬥直至846年,唐宣宗即位。宣宗上任後,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中人全部貶謫到崖州(今海南)。至此,經歷四十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朝政局混亂不堪,國勢一落千丈。
「一鱗半爪」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唐代高仲武所寫的《中興間氣集.蘇渙》,當中有言:「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爪。」然而在這個成語背後,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故事⋯⋯
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王白居易少時治學刻苦。哪怕長出了口瘡,磨出手繭,都不放棄進士之夢,甚至年紀輕輕卻一頭花髮也在所不惜。可是儘管他這麼勤奮了,仕途還是沒有想像的順利。勤學數十載,白居易在29歲時才考上進士。可因為他為人耿直,又經常上書言事,讓唐憲宗感到極其不快。有次,唐憲宗實在忍不住,向宰相李絳抱怨道:「白居易這人啊,明明是朕把他提拔至高位,卻不懂得感恩,還常常無禮於朕,實在可惡!」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雖然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一片忠心的表現,但後來白居易還是因為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中一個具大的轉折點。之前他總是以「兼濟」為志,希望對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當他見過官場的黑暗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但做事已不像以前那般雷厲風行。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安逸。他沈溺待酒,醉心佛道,也常常與朋友登高涉水。有次白居易和僧人偉光相約泛舟,兩人身穿蓑笠,對坐言笑。這樣船上煙波裊裊、烹魚煮茗的情景吸引了沿途路人的注意,不少人都感嘆道:「這般情趣,何等高雅!」
網上圖片
小船溯流而行,很快就到達香山精舍。在香山精舍,早已有幾位相熟在等著白居易。白居易見過眾人後,便舉杯歡言:「如此良宵,我們還是以詩會友。賦了詩再飲酒吧!」當問道題目時,白居易略加思忖說:「前次聚會談到南朝興廢。不如今次就以此為旨,每人作一首《金陵懷古》吧!」眾人聽後都興致勃勃地援筆弄墨,唯有劉禹錫一人自斟自酌。
眾人見況,就忍不住嘟囔道:「劉兄,詩未成怎可先飲?」劉禹錫被指責也不怒,馬上扯過紙來。頃刻之間,一首七言律詩便躍然於紙上。
白居易讀罷,豎指讚道:「好詩!我們本來約好一起下海探驪龍,沒想到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麽用呢?」其實白居易的意思就是說,事物的主幹和精華都被你獨占了,剩下的零星片斷我們再寫也沒甚麼韻味了。其他人聽後隨聲附和,連忙把筆墨收了起來。就這樣,眾人開懷暢飲,通宵達旦。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鱗半爪」這個成語,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現在用來形容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即殘缺不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