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敦煌石窟 聞名天下

史空穿梭

敦煌石窟 聞名天下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敦煌石窟 聞名天下

2018年03月16日 10:00 最後更新:10:53

提起絲綢之路,相信大家都會想到河西四郡中的敦煌。敦煌這個城市,不單在在河西四郡中最為具名氣,其石窟及壁畫更是聞名天下。

敦煌 (網上圖片)

敦煌 (網上圖片)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是歷來絲綢之路的重鎮。春秋時,此地因「地產好瓜」得名瓜州。戰國時,月氏逐漸強大,吞併了羌人,趕走烏孫,瓜州併歸大月氏國。

更多相片

敦煌 (網上圖片)

敦煌 (網上圖片)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 (網上圖片)

莫高窟 (網上圖片)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大月氏國,佔據此地。直到西漢武帝時,擊敗了匈奴,才將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並改名為敦煌郡,意思即是「敦,大也,煌,盛也」,為河西四郡之一。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敦煌壁畫 (網上圖片)

敦煌在新朝王莽立國時,曾一度改稱敦德。東漢建立,才復名敦煌。敦煌在這個時期,一直擔當著防禦匈奴進攻的重任。同一時間,敦煌經濟發展、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尉更長駐敦煌,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

莫高窟 (網上圖片)

莫高窟 (網上圖片)

至於令敦煌的名氣更盛,便是俗稱千佛洞的莫高窟,其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

莫高窟合共有735個洞窟、壁畫面積高達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風花雪月」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宋朝邵雍所寫的《伊川擊壤集序》因,當中有提及:「雖死生榮辱,轉戰於前,曾未入於胸中,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也。」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少有好學之名,為了求取功名他徹夜苦讀。他冬天不生爐取暖,夏天不納涼避暑,就是為了磨煉堅強的意志。由於邵雍的祖父邵德新和父親邵古都堅持隱德不仕,所以世人都感嘆他的選擇和毅力。

邵雍像。(網上圖片) 

邵雍像。(網上圖片) 

邵雍幼時隨父遷至共城百源,所以當邵雍長大後大家都稱他為「百源先生」。為了增長見聞,他離開了百源,到處遊歷四方。後來他拜北宋官員李之才為師,專心研究伏羲八卦,學易悟道。邵雍在洛陽居住的時候,生活雖艱苦,不但要砍柴耕作,還要照顧父母,但他卻是樂在其中。他認為在這破舊草屋生活可以讓他心胸變得更為廣博。

宰相司馬光十分讚賞邵雍,在他不再執政後,他便連日造訪邵雍的宅子。有時兩人焚香而坐,小酌幾杯;有時則一周出遊,泛舟品茗。兩人感情甚篤,司馬光不僅出資替邵雍置辦宅院,還為其宅邸命名為「安樂窩」。當然,不只司馬光對邵雍展現出欣賞的態度。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百姓,都被邵雍待人真誠,一視同仁的態度所吸引。因此,邵雍的「安樂窩」總是訪客不斷。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宋仁宗下詔求賢時,有人就推薦了在民間享有盛名的邵雍。可是邵雍卻多番推辭,甚至稱病不赴任。有人疑惑,問他以前這麼勤學不就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嗎?邵雍聽後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解釋道:「功名利祿自然重要,可我更關心這天下民生。現在躊躇不前,是我怕我難以勝任如此重任啊!」

邵雍病危期間,司馬光、程顥、程頤等人都輪番照顧著他。眼見眾人神情憂鬱,邵雍反而釋然地笑著說:「人總有一死,有甚麼可怕呢?我死後就不用哪些繁文縟節了,一切從簡就好⋯⋯」邵雍的一生起起伏伏,從年少抱負滿胸到年老看淡人世都是有跡可尋的,而他死前寫下一句「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更是讓人生如四時之景一樣轉眼即逝的感嘆盡顯無遺。

邵雍師從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後,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等著作。(網上圖片) 

邵雍師從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後,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等著作。(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風花雪月」這個成語,原指舊時詩文裡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但後來多用於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故今多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