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家庭醫生供不應求 學院倡1人1醫生政府增資源培訓

社會事

家庭醫生供不應求 學院倡1人1醫生政府增資源培訓
社會事

社會事

家庭醫生供不應求 學院倡1人1醫生政府增資源培訓

2018年09月23日 21:47 最後更新:21:51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促《施政報告》增加人力撥資源培訓家庭醫生。

學院指,「基層醫療」的概念經常誤解為只為「草根基層」服務。

學院指,「基層醫療」的概念經常誤解為只為「草根基層」服務。

家庭醫學學院指,鑑於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試點計劃招標已於近日展開,學院認為家庭醫生在此計劃下應擔當重要的協調角色,並建議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增加人力撥資源培訓家庭醫生的措施及善用地區康健中心,讓本港朝「一人一家庭醫生」的方向再邁進一步,令基層醫療系統更臻完善。

學院指,現時香港的人口約有750萬人,如果要追上英國的1比1,500 或內地家庭醫生1比2,000比例目標,香港需要有3,750名的家庭醫生,才可維持優質的基層醫療系統。假設平均工作年限為40年,每年就需培訓接近100名家庭醫生。而一些醫生的職業壽命較平均工作年限為低,或者只以兼職形式工作,所以實際需要培訓的數目應該更高。

學院指出本港每年需培訓接近100名家庭醫生。

學院指出本港每年需培訓接近100名家庭醫生。

學院指,醫管局只將不到10%的本地醫科畢業生分配到家庭醫學培訓,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亦難以滿足本港的人口需求。根據數字近5年平均只有32名醫生有報讀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的課程,遠比100名低。學院院長陳銘偉建議,政府需調整醫科畢業生分配到家庭醫學培訓的比例,並在培訓家庭醫生中增加資源。並建議政府強制所有家庭醫生應接受持續醫學教育計劃,以保持其醫學知識水平。

學院又認爲,公眾對「基層醫療」或「基層醫療保健」的含意,存在相當大的誤解,公眾誤以為「基層」兩個字是指「草根階層」,或者社會階級中的「基層人士」。學院義務秘書黃志威解釋,基層醫療或基層醫療保健,是指公眾在整個醫療保健系統中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大眾接受醫護照料過程中的第一個接觸點。

與二級保健不同,基層醫療應該盡可能全面覆蓋每一個市民。研究指出,到家庭醫生/普通科醫生處就診的每250人當中,只有大約9人需要被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亦有證據表明,良好的家庭醫生,可提供全面及以人為本、可持續、具預防性和協調的醫療服務,是對整個醫療保健系統最有效,且最具成本效益的保障。

對於當局會否考慮擴大夜診服務至每間普通科門診,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表示,日後做法需要視乎實際需要,每區情況不同,暫時難以一概而論。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資料圖片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資料圖片

醫管局現時全港74間普通科門診,少於三分一提供夜診,診症時間最遲至晚上10時。

高拔陞在醫管局大會後被問到改革急症室收費後,會否考慮擴大夜診服務至每間普通科門診,並延長服務時間。他表示,醫管局每年會增加普通科門診服務量,日後做法需要視乎實際需要,每區情況不同,暫時難以一概而論。他又指出配套上一環扣一環,公私營合作同樣重要,鼓勵私家診所延長晚間服務時間。

大埔賽馬會普通科門診診所。醫管局圖片

大埔賽馬會普通科門診診所。醫管局圖片

至於優化費用減免機制後,醫務社工人手是否足以應付,高拔陞說,流程會盡量簡化,也會善用科技,不會依靠增加人手處理,當局會持續了解持份者意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