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鄭和下西洋前傳 東渡日本尋求解決倭寇

歷史長河

鄭和下西洋前傳 東渡日本尋求解決倭寇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鄭和下西洋前傳 東渡日本尋求解決倭寇

2019年02月22日 10:00

明朝的鄭和 (1371—1433年) 曾七次下「西洋」,被視為航海壯舉。然而,鄭和下西洋之前,還曾度「東洋」。可能因為下「西洋」的壯舉太偉大,令「東洋」鮮為人知。

明朝建立前後,倭寇猖獗,邊患頻仍。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到了朱棣奪得帝位後,希望四海賓服,便試著開放海禁,豈料讓日本浪人有機可乘,「倭寇」勢力漸大,甚至有時候明朝官軍都不能敵。

更多相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據明末清初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隻,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死亡。尋寇蘇州府松江府諸處。」日本浪人僅憑十幾隻木船,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如入無人之境,日寇進村燒殺淫掠,百姓避之不及,紛紛逃難。對此倭亂,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在《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一章中亦有描繪:「舟車擠壓,男女奔忙,人人喪膽,盡愁海寇恁猖狂;個個驚心,只恨官兵無備禦。扶老攜幼,難禁兩腳奔波......」而鄭和東渡的故事,就在這個背景下發生。永樂二年,即1404年,鄭和督師10萬出使日本。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我們讀史時,了解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五個:宣揚明朝國威、擴展朝貢貿易、尋找失蹤的建文帝、迎佛牙、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至於鄭和東渡的主要使命是什麼?事實上也不排除上述五個目的,尤其是尋找建文帝這項秘密使命。因為,按照地理方位,建文帝如果流亡海外,應該先到東洋,再到西洋,而東洋首站,當屬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尋找建文帝」這個使命,當然不能在史書提及,而史書記載的使命,都是正大光明。據《明史·戎馬志》載,此次鄭和出使日本只做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第二件,「許以貿易」,雙方簽訂《堪合貿易條約》。「堪合」是明朝頒發的執照簽證,日本人在條約下,與明朝「朝貢貿易」,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資財等等,盡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而非「野蠻打劫」拿走。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當時東渡日本也非易事,唐朝高僧鑒真,要六次才東渡成功。鄭和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至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向日本政府指出應嚴格按照會談內容辦事,不得違背。

此時日本,懷義王已作古,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明史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這個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眼見明朝大隊人馬押送著大量寶物到訪,自知理虧,立即下令逮捕倭寇首領,象徵式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做「投名狀」,並接受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鄭和帶著20多個倭寇首級和足利義滿「臣服表」回國「交差」,朱棣找回超越父親的面子,滿心歡喜,對日本國「嘉其勤誠,賜王九章」,又向源道義贈送金銀、瓷器、書畫等物,並允許日本國朝貢團人員總數可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

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千乘之國」也是所謂小國,其影響力不容忽視,如中山國更可稱為隱世軍事強國。中山國從春秋時間即與晉國為敵,到戰國初年的魏國,及後又侵佔燕國十餘城,即使最後為趙國所滅,趙武靈王也要花十多年時間才可辦到,究竟中山國是怎樣的國家呢?關於中山國,歷來史書對其記載幾近空白,後人只靠零碎史料推斷其存在,故有「神秘王國」之稱,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山國王墓大批殉葬物出土,使中山國不再神秘。

在戰國七雄外還有若干小國 (網上圖片)

在戰國七雄外還有若干小國 (網上圖片)

戰國時代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即使是孟子也坦言「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又謂「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句踐事吳,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畏天者保其國。」可見小國在大國之間生存非常考驗君王的智慧。中山國(公元前414至296年)是鮮虞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亦是當時唯一一個北方少數民族立足中原的小王國,毗鄰趙、燕、齊。由於地理的關係,所以中山國在春秋年間與晉國已有交戰。

中山國毗鄰趙、燕、齊,無形中需要保留強大的軍隊,成為隱世軍事強國。(網上圖片)

中山國毗鄰趙、燕、齊,無形中需要保留強大的軍隊,成為隱世軍事強國。(網上圖片)

公元前459年至前457年間,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取得窮魚之丘(今河北易縣)。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今河北唐縣),「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了打擊。進入戰國時代,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所瓜分,中山國的敵人也改變成初期的魏國及後期的趙國。

「山」字儀仗禮器(複製品)。象徵中山王的權威,是中山國特有的青銅器。(網上圖片)

「山」字儀仗禮器(複製品)。象徵中山王的權威,是中山國特有的青銅器。(網上圖片)

在此需要補充一點是。中山國在敗於晉後,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建立了新都。武公並且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中山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終於引來魏國的入侵。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從秦國取得河西地後,隨即把中山國列為下一目標。魏國要攻打中山國,在現代看來極不合理。因為中山國邊境未與魏國接壤,必須向趙國借路才能成事,如是者不但勞民傷財,而且即使成功佔領中山國也難以維持。因此後來秦國宰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戰略,集中資源在進攻鄰國,才修正這一錯誤戰略,此為後話。

中山成公墓陪葬墓出土《骨算籌》。算籌的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1-9的數目,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網上圖片)

中山成公墓陪葬墓出土《骨算籌》。算籌的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1-9的數目,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網上圖片)

在魏文侯的再三要求下,趙國終於答應借路給魏軍。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樂羊為主將領兵進攻中山。樂羊攻取中山國,包圍中山國都顧城有三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06年才成功滅掉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治理中山國境,這也是中山國第一次亡國。

中山王厝墓出土《墨書大理石片》(網上圖片)

中山王厝墓出土《墨書大理石片》(網上圖片)

然則中山國雖然亡於魏國,但其殘餘成功退入太行山中,再經過桓公20餘年的勵精圖治後,終於在公元前380年重新復國,並定都於靈壽。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成為了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前377年、前376年兩次進攻中山,均遭到中山激烈的抵抗。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桓公去世後,中山成公即位,繼承先祖遺風,繼續學習中原社會制度,發展國力,使國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中山王厝墓出土《鑲金龍鳳銀帶鉤》(網上圖片)

中山王厝墓出土《鑲金龍鳳銀帶鉤》(網上圖片)

公元前323年,由魏國犀首(即公孫衍)發起倡議,聯合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在稱王的五國中,只有中山國是「千乘之國」,其餘四國都是「萬乘之國」。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攻進燕國。中山國見有機可乘,也背棄了同盟,派相邦司馬賙率軍北略燕國,奪取幾十個城市,佔領數百里的燕地,還掠取了許多財物。史稱「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成為中山國的鼎盛時期。

中山王厝墓出土《鑲金龍鳳銀帶鉤》(網上圖片)

中山王厝墓出土《鑲金龍鳳銀帶鉤》(網上圖片)

伐燕勝利後不久,中山國國力逐步衰落。而此時趙國實行「胡服騎射」、國富兵強。與秦國結盟,開始對中山發起了十餘年的殘酷戰爭,燕國也趁機進攻中山國,收復舊日失地。前301年,趙軍攻破靈壽,並立中山王尚為傀儡,前296年,趙滅中山國,中山國正式宣告滅亡。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