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鄭和下西洋前傳 東渡日本尋求解決倭寇

歷史長河

鄭和下西洋前傳 東渡日本尋求解決倭寇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鄭和下西洋前傳 東渡日本尋求解決倭寇

2019年02月22日 10:00

明朝的鄭和 (1371—1433年) 曾七次下「西洋」,被視為航海壯舉。然而,鄭和下西洋之前,還曾度「東洋」。可能因為下「西洋」的壯舉太偉大,令「東洋」鮮為人知。

明朝建立前後,倭寇猖獗,邊患頻仍。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到了朱棣奪得帝位後,希望四海賓服,便試著開放海禁,豈料讓日本浪人有機可乘,「倭寇」勢力漸大,甚至有時候明朝官軍都不能敵。

更多相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洗村 (網上圖片)

據明末清初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隻,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死亡。尋寇蘇州府松江府諸處。」日本浪人僅憑十幾隻木船,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如入無人之境,日寇進村燒殺淫掠,百姓避之不及,紛紛逃難。對此倭亂,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在《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一章中亦有描繪:「舟車擠壓,男女奔忙,人人喪膽,盡愁海寇恁猖狂;個個驚心,只恨官兵無備禦。扶老攜幼,難禁兩腳奔波......」而鄭和東渡的故事,就在這個背景下發生。永樂二年,即1404年,鄭和督師10萬出使日本。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中倭寇搶掠 (網上圖片)

我們讀史時,了解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五個:宣揚明朝國威、擴展朝貢貿易、尋找失蹤的建文帝、迎佛牙、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至於鄭和東渡的主要使命是什麼?事實上也不排除上述五個目的,尤其是尋找建文帝這項秘密使命。因為,按照地理方位,建文帝如果流亡海外,應該先到東洋,再到西洋,而東洋首站,當屬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鄭和下西洋寶船構想圖 (網上圖片)

「尋找建文帝」這個使命,當然不能在史書提及,而史書記載的使命,都是正大光明。據《明史·戎馬志》載,此次鄭和出使日本只做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第二件,「許以貿易」,雙方簽訂《堪合貿易條約》。「堪合」是明朝頒發的執照簽證,日本人在條約下,與明朝「朝貢貿易」,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資財等等,盡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而非「野蠻打劫」拿走。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鄭和畫像(網上圖片)

當時東渡日本也非易事,唐朝高僧鑒真,要六次才東渡成功。鄭和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至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向日本政府指出應嚴格按照會談內容辦事,不得違背。

此時日本,懷義王已作古,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明史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這個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眼見明朝大隊人馬押送著大量寶物到訪,自知理虧,立即下令逮捕倭寇首領,象徵式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做「投名狀」,並接受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足利義滿畫像 (網上圖片)

鄭和帶著20多個倭寇首級和足利義滿「臣服表」回國「交差」,朱棣找回超越父親的面子,滿心歡喜,對日本國「嘉其勤誠,賜王九章」,又向源道義贈送金銀、瓷器、書畫等物,並允許日本國朝貢團人員總數可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