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再說劉禪 趁孔明彌留問他兒子安排 顯出大智若愚

歷史長河

再說劉禪 趁孔明彌留問他兒子安排 顯出大智若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再說劉禪 趁孔明彌留問他兒子安排 顯出大智若愚

2019年10月01日 10:00

劉禪know play。

後世都以「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來形容一些懦弱無為、愚昧忘本的人。典故的主角三國蜀漢後主劉禪,經過《三國演義》的塑造,都難免令後世長時間都認為蜀漢江山陷落責任都屬於他,影視影像都喜愛將劉禪塑造成又肥又傻又弱智。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不過,近代都有不少文章為劉禪平反,好像專欄早期所寫的《劉禪是不是完全懦弱無能?》以及《劉禪『樂不思蜀』實為生存智慧!》,都認為劉禪在三國亂世,不少做法都聰明。今次就講一講劉禪與彌留時諸葛亮的一些傳話,所蘊含的政治意圖,以及劉禪在孔明死後掌權,如何能夠維持蜀漢三十年。

三國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據《三國志·龐統法正傳》載,諸葛亮曾經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翌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說:「臣必定竭盡股肱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孔明病逝前,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與諸葛亮談話完辭別而去,幾天後又回來。向諸葛亮問誰能擔重任,諸葛亮先向李福說蔣琬適合,之後李福又再問蔣琬之後有誰?諸葛亮就說費禕。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諸葛亮再沒有回答。

其實諸葛亮躺在病榻上,李福還將劉禪一句話轉述給他:「你的兒子諸葛瞻如何安排?」諸葛亮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劉禪一點都不傻,劉禪擔心諸葛亮權力太大,他一死,諸葛瞻會像曹丕廢除獻帝那樣廢掉自己。劉禪如果是傻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需知道,當時孔明之子諸葛瞻才八歲,劉禪現在不擔心他,但擔心的是多年後的事。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諸葛亮知道劉禪顧慮,於是留下一句話:家中八百棵桑樹能養活他。此話雖然沒有直接給劉禪下保證,但也明確表示諸葛瞻不會奪劉禪帝位。諸葛亮輔佐劉禪,穩定蜀漢十年基業,諸葛亮死後,劉禪真正掌權,他又將蜀漢維持了三十年。他一共在位歷時四十一年,是三國在位最長之皇帝。

諸葛亮雖然留下了大臣,可是真正作主的是劉禪。諸葛亮逝世後,劉禪立即廢除丞相制度,劉禪將諸葛亮原本的相權一分為二,最終鞏固自己君權制度,同時任用諸葛亮生前推薦一批賢才,蔣琬、姜維等人成為了蜀漢後期非常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姜維,當初諸葛瞻還曾上奏,要劉禪拿回他的兵權,可是劉禪沒有聽,因為劉禪知道,當時蜀漢只有姜維一名將軍可用,沒了姜維,那麼蜀漢很快被滅。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劉禪整理蜀漢內部,發展內部經濟,與民休養生息。就當時形勢而言,這是對蜀漢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早在此前,就因為先父劉備的復仇行動,以及諸葛亮北伐,導致蜀漢幾乎被掏空。

劉禪是有可取之處,他在用人上非常有主見,可能他知道自己本事不大,一旦不用賢才,蜀漢很快就會亡國。對於君主來說,只要用人得當,也就可以穩定大局。劉禪最終都只是維持了蜀漢三十年,但絕非後世的印象般-「扶不起的阿斗」致蜀漢滅亡,更「樂不思蜀」。

「一鱗半爪」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唐代高仲武所寫的《中興間氣集.蘇渙》,當中有言:「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爪。」然而在這個成語背後,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故事⋯⋯

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王白居易少時治學刻苦。哪怕長出了口瘡,磨出手繭,都不放棄進士之夢,甚至年紀輕輕卻一頭花髮也在所不惜。可是儘管他這麼勤奮了,仕途還是沒有想像的順利。勤學數十載,白居易在29歲時才考上進士。可因為他為人耿直,又經常上書言事,讓唐憲宗感到極其不快。有次,唐憲宗實在忍不住,向宰相李絳抱怨道:「白居易這人啊,明明是朕把他提拔至高位,卻不懂得感恩,還常常無禮於朕,實在可惡!」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雖然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一片忠心的表現,但後來白居易還是因為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中一個具大的轉折點。之前他總是以「兼濟」為志,希望對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當他見過官場的黑暗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但做事已不像以前那般雷厲風行。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安逸。他沈溺待酒,醉心佛道,也常常與朋友登高涉水。有次白居易和僧人偉光相約泛舟,兩人身穿蓑笠,對坐言笑。這樣船上煙波裊裊、烹魚煮茗的情景吸引了沿途路人的注意,不少人都感嘆道:「這般情趣,何等高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小船溯流而行,很快就到達香山精舍。在香山精舍,早已有幾位相熟在等著白居易。白居易見過眾人後,便舉杯歡言:「如此良宵,我們還是以詩會友。賦了詩再飲酒吧!」當問道題目時,白居易略加思忖說:「前次聚會談到南朝興廢。不如今次就以此為旨,每人作一首《金陵懷古》吧!」眾人聽後都興致勃勃地援筆弄墨,唯有劉禹錫一人自斟自酌。

眾人見況,就忍不住嘟囔道:「劉兄,詩未成怎可先飲?」劉禹錫被指責也不怒,馬上扯過紙來。頃刻之間,一首七言律詩便躍然於紙上。

白居易讀罷,豎指讚道:「好詩!我們本來約好一起下海探驪龍,沒想到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麽用呢?」其實白居易的意思就是說,事物的主幹和精華都被你獨占了,剩下的零星片斷我們再寫也沒甚麼韻味了。其他人聽後隨聲附和,連忙把筆墨收了起來。就這樣,眾人開懷暢飲,通宵達旦。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鱗半爪」這個成語,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現在用來形容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即殘缺不全之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