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27日電(作者 柳金財)最近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地方黨部主任委員選舉結果甫剛揭曉,與黨中央政治派系化相同,地方政治亦呈現派系化現象。民進黨從中央黨部到地方黨部的權力分配,確實呈現出派系共治、地方政治的中央派系化現象,各派系權力競逐雖呈現互有消長現象,但並沒有單一派系其政治勢力足以壓制所有派系,派系共治共同交織民進黨黨中央與地方政治運作,這對台灣地方選舉、政治與治理產生諸多影響。
民進黨內的派系政治肇始於挑戰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黨外的多元反對政治勢力匯聚結盟成政黨;再由原始的山頭政治勢力形成黨內派系。民進黨的發展過程,從黨外、在野到陳水扁首次政黨輪替執政、回到在野黨及又回到蔡英文重新執政,儘管2006年曾有解散黨內派系之舉措,然最終難以消除派系政治。派系一直是民進黨黨內重要權力結構組成政治生態,扮演著重要路線與政策引領的主導力量。
目前民進黨內主要派系分別是英派、新潮流系、「正國會」、海派、綠色友誼聯盟、蘇系、謝系等。民進黨中央政治的派系化,也延伸地方政治派系化發展,地方派系在選舉提名及政策訴求競爭,往往也是由中央延伸至地方。各派系積極投入地方黨部主任委員及執行委員選舉,藉此取得權力資源及發揮政策影響力。
首先,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選舉派系政治化,各有所斬難以形成某一派系壓倒性勝利。根據目前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選舉結果,高雄市黨部主委由「海派」力挺的「立法委員」趙天麟勝出,新北市由「海派」的市議員何博文同額競選,「海派」成功獲取南北兩大重鎮新北、高雄兩席主委;「正國會」系統分別贏取七席主委,包括苗栗縣李貴富、台中市李天生、彰化縣邱建富及宜蘭縣陳俊宇、基隆市蘇仁和、雲林縣江宗保、金門縣許建全。新潮流系則贏取桃園市的張火爐(新潮流系鄭文燦系統)、台南市潘新傳(新潮流黃偉哲系統)、屏東縣的許展維(新潮流潘孟安系統)等三席,幾乎皆是目前新潮流執政縣市;英派聯盟的台東縣劉棹豪(英系)、嘉義縣林秀琴(陳明文系統)、澎湖縣盧長在(蘇嘉全系統)、花蓮縣陳景豊(蕭美琴系統)等四席。綠色友誼連線包括嘉義市黃露慧、南投縣羅美玲二席。
其次,從黨中央政治派系化延伸到地方政治。民進黨本身政黨經營運作即是以派係為根基,運用派系培育人才,派系權力競逐過程雖有時難免陷入毫無規範競爭,但大部分皆是「競而不爭,斗而不破」。黨內黨職選舉本身就是以派係為主,包括黨中央的中執委、中評委及中常委權力配置,而地方黨部選舉也是如此。從派系政治運作來說,基本格局就是派系共治,固然會有優勢派系及落敗派系,但不太會產生勝者全拿局面,各派系間結盟關係可以在地方選舉或地方黨內選舉、政策議題及權力資源分享,且結盟對象也可能因不同選舉職位及政策議題而選擇不同對象,並非形成「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僵固派系邊界,而是形成「既是朋友,也是敵人」的「既競爭也合作」政治聯盟關係。
再者,派系掌握地方黨務主導權,藉此贏取地方資源、選舉及治理。以高雄市為例,原先「謝系」轉由「海派」的趙天麟,在新潮流與陳菊系統(南新潮流)形成政治聯盟夾擊下,贏得南台灣最大地方黨部主委位置,這不僅涉及黨內權力資源分配,各派系開始積極佈局7月全代會的中執委、中常委改選。同時,也會關係到罷免韓國瑜市長後高雄地方政治與治理髮展;更衝擊到黨內各派系在2022年巿長及巿議員選舉佈局。趙天麟曾投入民進黨高雄巿長初選,選擇力挺「英派」「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再參與罷韓成功後高雄市長補選,或參與2022年巿長選舉,英派與海派在地方政治結盟,邊緣化在南台灣地方重鎮高雄長期深根的「菊系」(南新潮流)。儘管如此,這未必代表陳菊會在地方慘遭滑鐵盧後,接續就會在中央被排擠。
最後,英派與海派從黨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結盟分享執政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削弱新潮流掌握黨中央與地方黨機器優勢,避免蔡英文執政受制於單一優勢派系。從民進黨中常委共十名權力結構來看,英派有「立委」陳明文、英派與新潮流系的桃園市長鄭文燦推派的「立委」鄭寶清;新潮流有前「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及前議員沈發惠兩席;「正國會」則有「立委」黃秀芳、高志鵬兩席;綠色友誼連線是前「立委」陳勝宏一席;蘇系有「立委」張宏陸一席;海派則是「立委」王定宇、前北市黨部主委黃承國兩席。在中常委的分配席次中,英系、新潮流、「正國會」、海派各兩席,其餘蘇系及綠色友誼聯盟各一席,至於謝系則完全從中常會中退出。中評委部分,則由謝系蘇治芬獲最高票,並經評委互推出任主委。
從「中央」執政來是說,基本上呈現派系共治及資源分享但不對稱狀態。蔡英文任命「蘇系」的首領蘇貞昌為「行政院長」,又選拔「正國會」的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為「立法院長」、新潮流蔡其昌為副院長,兼顧世代交替傳承及派系共治及制衡,藉「正國會」及新潮流制衡「蘇系」。同時,挺英派的前「立法院長」蘇嘉全為「總統府」秘書長;而目前南新潮流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擔任「副總統」,若南新潮流的前高雄市長、「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擔任「監察院長」,這樣將形成中央政治及五院權力結構的「派系化」,由各派系掌握不同政治組織,各自擁有權力資源互相制衡,沒有獨大派系掣肘,反而利於蔡英文執政的自主性及成為各派系共主。
民進黨內雖有派系權力衝突與競逐,但基本上呈現既競爭又合作狀態,不會導致權力資源分配陷入零和遊戲困境,各派系皆能獲得一定程度政治自主性、獲取政治資源及發展空間。從2019年不分區「立委」分配來說,各派系也是雨露均沾,顯示權力資源分配及整合,已顧及各種派系力量對比與未來發展。在2020年台灣大選後蔡英文穩固其在民進黨內各派系共主地位,力求權力相互制衡、權力資源分享,規範黨內派系權力競逐機制以穩住政局;同時兼顧美麗島世代、律師世代、野百合學運世代及太陽花學運世代,形成完整世代共治的政治經驗與權力傳承機制。就此而論,派系政治經營運作若遵循制度規範,將可發揮極大化政黨力量;然而,派系競爭若陷入毫無規範、無限上綱的政治惡鬥,將傷害政黨形象及降低政黨支持度,甚至喪失政權。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