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即位第二年,遷都雒邑,史稱「東周」,而《東周列國志》這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正正涵蓋了東周時代,由春秋、戰國,到秦統一全國的這段歷史。
周平王 (網上圖片)
《東周列國志》的最初版本,由明朝的余邵魚所撰,名為《列國志傳》。全書共8卷226則,約28萬字。故事始於周武王伐紂建立西周,一直至秦併六國為止。當中包含春秋五霸、吳越之爭以及戰國七雄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但內容很多都是來自民間傳說故事,有不少內容為虛構。
書中描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亡盛衰,批判那些腐朽殘暴、驕奢淫佚的統治者,如周幽王、齊襄公、陳靈公、宋康王等;對改變政治、促進社會發展的開明君主和官吏,如齊桓公和管仲、魏文侯和西門豹、秦孝公和商鞅等,則予以肯定和讚揚。
戰國時代很多故事都膾炙人口。(網上圖片)
由於明代開啟士庶閱讀通俗小說的龐大需求,帶動民間書坊的運作。明朝末年,馮夢龍於是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形成了《新列國志》一書,共108回,增至70餘萬字。他刪除了舊本《列國志傳》中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故事傳說,並依據《左傳》、《史記》等書,增添了不少重要內容。另外,他又刪去了武王伐紂到西周衰亡這部分內容,集中寫春秋、戰國,即東周的歷史。
網上圖片
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新列國志》略加修訂潤色,並加入大量的評語及一些夾注,改名為《東周列國志》,共27卷108回。成為了近200年來最流行的版本。
香港海員大罷工又有「中國第一次罷工高潮的第一怒濤」之稱,其成功的因由少不了各界的合作,更多是眾多領導人物的不辭勞苦,如今期介紹的蘇兆徵。
蘇兆徵 (網上圖片)
蘇兆徵出生於廣東香山(今屬珠海市)。因為家境貧苦,為了謀生,他18歲就赴香港在一外輪當苦力。香港海員這個群體經常涉足世界各地,來往於各國港口,接觸廣泛,見多識廣,消息靈通,蘇兆徵較早地受到世界社會主義思潮和國際工人運動的影響,這使他思想比較先進,熱心於革命事業,為他建立日後成為工運領導的良好基礎。
中華全國總工會會旗 (網上圖片)
1908年,蘇兆徵加入中國同盟會,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他和其他海員一起,冒著生命危險,為革命黨人傳遞消息,秘密運送武器彈藥及其他物資,為革命黨人籌集活動經費;有時革命黨人遇到密探追捕,海員們便機智地掩護和幫助他們脫險。
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徽章 (網上圖片)
有一次,革命黨人計畫在廣東境內發動武裝起義,要求蘇兆徵等海員協助其運送一批軍火。於是海員們製造了一批箱子,把武器藏在裡面,偽裝成一些大人物的行李物品,在箱子外面故意貼上某某大人物的名片,放在船上顯眼的位置。海關等有關人員雖然看見箱子,卻不敢貿然打開檢查,生怕冒犯了大人物。船到了香港後,海員們便說要送去某某大酒店交給某某大人物,有關方面人員也不敢阻攔。就這樣,這批軍火就這樣順利地過了關,安全、及時地交到了革命黨人手中。
蘇兆徵臥室及讀書處 (網上圖片)
1921年3月,蘇兆徵和林偉民等人宣導,在香港成立中華海員工會聯合總會。1922年1月12日,在香港海員舉行的大罷工中,蘇兆徵被選為罷工總辦事處總務部主任和談判代表之一,接著任代理海員工會會長。
省港大罷工油畫 (網上圖片)
香港海員罷工爆發後,所有從香港開往廣州、江門、梧州等地的內河輪船,以及外埠開到香港的英、法、日、荷、美等國的海洋輪船,「霹靂一聲,一致罷工」。初時,罷工的輪船有90多艘,罷工人數約1500人。罷工的第二天,棄船登岸的海員工人,紛紛乘坐火車離港回廣州。停泊在港的大小輪船,頓時煙消火滅,空舟自橫,全無聲息。一星期內,罷工迅速擴大,並逐漸蔓延到汕頭、北海、瓊州、江門等地,還影響到新加坡、暹羅、上海等地港口。參加罷工的輪船增至123艘,罷工人數增到約6500人。至2月10日止,因罷工而停泊在香港的輪船增至168艘,貨物26萬餘噸。其中英船76艘,貨物12.7萬多噸。
蘇兆徵遺囑。由蘇兆徵口述,鄧穎超代筆。(網上圖片)
罷工使5條太平洋航線和9條近海航線陷於癱瘓,港英當局和輪船資本家遭到沉重打擊。至3月初,香港各行業工人紛紛支持海員工人的鬥爭,使這次大罷工發展成為香港工人同盟總罷工,罷工人數逾10萬人,其中海員約2萬餘人。全港各行業工人的總同盟罷工,使整個香港航運全部癱瘓,市內交通中斷,生產停頓,商店關門,秩序大亂,人心惶惶。港英當局驚呼:香港海員罷工「陷於殖民地生命於危險之境」。
蘇兆徵故居 (網上圖片)
位於珠海的兆徵紀念學校 (網上圖片)
香港海員罷工持續了56天,蘇兆徵等領導人與廣大海員團結在一起,群策群力,立場堅定,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