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日早些時候有人在網上留言, 聲稱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的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發報「全國獨立黨」的Facebook專頁,搞到一國兩制中心要報警處理。
網上又繼續流傳指有人在維基百科改文將張漢賢加入全國獨立黨,修改文章者的IP位址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並貼出一幅圖,聲稱為網民提供的線索,列一個IP位址,下面更顯示地址是一國兩制位於中銀大廈的地址。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晚上表示,佢哋找了電腦專家調查並實地測試,專家指不會展示到地址,懷疑有關圖像只是移花接木,抄寫貼上中銀大廈的地址。
其次係圖中顯的IP位址屬PCCW Netvigator,懷疑係一個wifi地址,而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並唔係使用PCCW,而是使用其他電訊商的服務,所以流傳的IP位址並不是他們使用的IP位址。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已將情況報告警方,懷疑有人不誠實使用電腦,做假指控他們。
另外一國兩制中心已就早前流傳指他們發布「全國獨立黨」專頁一事,報警處理。
這個「全國獨立黨」今年一月在facebook設立專頁,但有網民就質疑這個專頁的可信性,更有人一名帳號叫「 嚴達明」網民在FB上指稱,發報全國獨立黨FB專頁的是一國兩制 研究中心的IP位址。有關消息在網上廣泛流傳。
據聞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接到傳媒聞查詢後, 雖然明知他們沒有發布全國獨立黨的FB專頁,但怕被人盜用IP, 搵咗支援他們網絡技術的公司查證,確認全國獨立黨開設專頁並非由一國兩制的IP發布。
而「嚴達明」帳號的網民下午再發一貼文, 話早上有關全國獨立黨的來源POST已被刪除, 佢自己相關的貼文亦已刪除,並話「謹向傳言所引起的不便致歉」。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第七屆區議員年度工作報告公布之後,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備受關注。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星期二(4月8日)晚出post,不點名回應外界「唯數字論」,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早前有傳媒報道統計區議員工作報告相關數據後批評,區議員開會發言表現參差,有個別區議員開會「齋坐」冇發言。麥美娟4月7日解畫指,區議員在開會前都會做好功課,了解議程,知道針對什麼議題發言,但有可能在開會時較遲舉手,意見已被其他人發表,再重複發言已沒有意思,她認為要善用會議時間,非為發言而發言。
麥美娟4月8日在社交媒體發文,以自己擔任26年區議員的經驗作出回應,指自己見過勤勉盡責者深耕社區,也目睹過敷衍了事的躺平現象,甚至有每三個月僅現身一次會議的議員,卻能穩坐整個任期。佢話,相比之下,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可說是前所未有。
帖文提及,有人關心區議員開會發言次數或是處理個案/查詢的數目差異等,佢擔任議員多年,見識過「拉布」八個、十個小時的會議,也聽過無數「為講而講」的發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會議的成效,是有沒有就議題充分反映到地區意見,而不是簡單的時長次數。
麥美娟續指,瞭解到區情不同,如人口密度不同,自然會出現個案的數目差異,單純講求數字難顯真章。正如處理一宗複雜的鄰舍糾紛所需精力,可能十倍於一般諮詢,凝結的心血遠超統計表呈現的數值。
她舉例,今年和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的兩個家庭,家中成員因嚴重意外重傷或不幸逝世,家庭頓失經濟支柱,陷入困境。當時正是區議員們透過地區網絡聯絡到他們,比所有部門、慈善機構都要快,並馬上協助他們向不同社區基金或善團申請援助金,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及後也作為橋樑聯繫社會不同的有心人向他們提供援助並持續跟進。「數字上,這只是兩個個案,但其意義絕非冰冷數據能夠反映。」
麥美娟坦言,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她分享早前到東區與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長者家庭的一個細節:在聊天中發現長者家中牆上貼有一張微微發黃的紙,寫有緊急聯絡人的資料,赫然寫著的並非子女的聯絡,卻是當區區議員的名字和電話。「這8位數電話號碼的背後,是議員用誠心服務換來的信任,我想這才是區議員最有意義的『數字』」。
麥美娟重申,新一屆區議員們都盡責履職,達成了區議會主席指派他們的任務和各項目標。新一屆區議會有「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區議員盡責履職;「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出席率更為歷屆之最;「第一次」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包括至少4小時的非辦公時間;及「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系統化向社會彙報區議員的工作。每個「第一次」都是要回應市民對新時代區議員的期望,希望區議員能履職盡責,多接觸市民,協助政府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更好為市民排憂解難。
高人認為麥局長曾經擔任區議員20多年,親身經歷了,反對派如何騎挾區議會拉步,拖垮政府施政,令香港整個社會發展舉步維艱,更能感受到做實事的重要,「唯數字論」只是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