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是湖北人許康一生的夢想,但估不到做了2個月業主,他的夢就要醒了。
28歲的廚工許康,早前在網上掛賣鶴崗的房子,終於到了2月底,有人願意買這間樓,談呀談,從3萬元降到了2.5萬元,最後談到2.2萬元成交,賠了8000元之後,他終於能將手中的樓變現了。
大家可能不知鶴崗在那裏。鶴崗市是黑龍江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北部,鶴崗北部與俄羅斯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接壤,是中國最北邊的城市之一,人口100萬。
去年網上流傳鶴崗1萬多元買一套房子的圖片。
去年初內地網上傳出很多「鶴崗買房」、「1.6萬元可以在鶴崗買一套房子」,令內地人大為震驚。在大城市買間樓動輒要幾百萬的世代,1、2萬可以買間樓,平到難以相信,即使這些極北城市經濟不發達,也真的吸引人去這個偏遠地方買樓。
許康就是這種千里迢迢去鶴崗的買樓者。內地《每日經濟新聞》追踪了他的損手經歷。
「我可能以後不會再來鶴崗了吧。」許康說。
就在幾天前,許康為鶴崗的那間樓終於辦完賣樓的最後過戶手續,他坦言「鶴崗的房子不可能再買了」。
許康是湖北荊州人,1992年出生,14歲起離家打工,彼時在西藏拉薩做後廚切配。
許康曾因3萬元買了鶴崗一間樓卻又2.2萬元賣出,最近備受公眾關注,如今他終於要割斷和這座城市的聯繫。
一次買樓,一次賣樓。僅有的兩次鶴崗之行,曾經改變了許康的生活軌跡,但很快又歸於平靜。
若不是看到了此前那條著名的「鶴崗買房」新聞,許康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快擁有自己的樓。
兩年前,舟山船員李海懷買了5萬元去鶴崗買樓安家的新聞,不僅讓全國人民知道了國內有如此便宜的樓,也促使了一些有同樣想法的人去鶴崗置業。
許康就是其中之一,他說:「當我看到了鶴崗便宜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房子離我不遠了。」
許康的505呎樓。《每日經濟新聞》圖片
去年11月初,許康開始買樓之旅。他在自己工作地西藏拉薩乘火車到西安轉飛機再從哈爾濱轉火車奔襲5000多公里,在路上兩天半,終於趕到了鶴崗。他是這樣形容自己的在途心情的:「凌晨三點多去坐火車繼續睡覺。很開心。」
在鶴崗,許康僅僅看了一間樓就決定買了。雖然這間樓已經有10年樓齡,很多牆面已經發黑,僅僅47平方米(505呎),沒有電梯,樓梯間被瘋狂的賣樓小廣告貼滿,但許康還是決定買下來。
「人生26年了,終於有一套自己的房了,不管這房子怎麼樣。有套自己的房子,看著本子上面寫的自己的名字,才知道房子對自己多麼重要。」許康說。
許康拿上自己的房產證時曾經好高興。《每日經濟新聞》圖片
買樓之初,許康整日沈浸在做業主的幸福感覺中,他在網上分享了當地一頓只需要7元的早餐和15元的午餐。他在街上溜達的時候看到了排隊打山泉水的當地人,想著自己以後來定居也要來打山泉水。他看著鶴崗的雪景,興奮地說對面就是俄羅斯。
這種興奮的感覺直到房產過戶的時候達到頂峰,拿到房產證後,他興奮地自拍,表示「也算真正有個家了」。
許康的故事同樣鼓舞了很多人,一位網友說,「老哥,看了你的帖子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
許康14歲離家去北京學手藝,幾經輾轉到拉薩算是稍微穩定,已經在那裡工作6年了。之所以堅定地選擇鶴崗的樓是「因為窮,錢不夠」,不管是拉薩還是在家娜洪湖的樓價都不是他能承受得起的。
不過,在鶴崗待了幾天之後,許康還是選擇回到拉薩,原因也很簡單,鶴崗的工作沒有拉薩賺得多,這裡將變成他臨時歇腳的地方。
鶴崗的市況。《每日經濟新聞》圖片
回到拉薩後的許康找到了一份火鍋店的新工作,每月5000元,比鶴崗掙得稍微多一些。
但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改變了許康的尋常生活。火鍋店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再之後就是餐飲店被禁止營業,他徹底失去了經濟來源。每天只能吃即食麵,他還展示了自己不足1元的銀行卡餘額,感慨「我現在確實有困難」。
出於無奈,就在買完樓兩個月後的即今年1月,許康已被逼決定賣掉這間鶴崗樓。
許康在網上掛賣自己的鶴崗樓。終於到了2月底,有人願意講價,從3萬元降到了2.5萬元,再到最後2.2萬元成交,蝕了8000元之後,他終於能將手中的樓變回現金了。
後來消息傳開了,憑借一個「男青年3萬鶴崗買房2.2萬賣出」的標題,許康幾乎一夜爆紅。許康認為買家是在幫自己,能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伸手拉他一把。
「有人問房子賺還是虧了,但房子終究是人住的,所以不存在虧與不虧,只存在人心裡的想法,對房子的看法。」他這樣說道。
8月中旬,許康再次來到鶴崗,這個曾經給予過他家的溫暖的地方,只不過這一次他是來辦把間樓過戶給別人的最後手續。
臨行之前,許康在貼滿小廣告的走廊里拍了照片,發了朋友圈,「走了。要離開鶴崗去拉薩了。鶴崗再見。」
許康的事情受到關注後,他自己曾很享受被記者撲上來採訪的感覺,他也很自豪地說,「現在走到哪裡都有人請食飯」。
不過,隨著鶴崗熱度逐漸散去,他的生活也逐漸回歸正軌,雖然也在網上問過「帖子很少人看了嗎?」,但他最後也若有所悟地說:「什麼紅不紅的,無所謂了。」
許康回到拉薩,很快就安頓下來,他告訴記者:「鶴崗的房子不可能再買了。」問及理由,他的回答是:「太遠了。」
問及下一個目標,他的回答是:「以後再說。」
許康的買樓夢碎故事,說明樓價平樓價貴,還是有原因的。最近內地大城市的樓價,不是下跌,還是在慢慢向上,當然鶴崗這些偏遠城市的樓價,就不是這樣了。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央時隔6年3個月再度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列席座談會,並與有份發言的6位代表同坐第一排,備受外界關注。央視新聞還播出習主席會後同多位出席民營企業家握手的畫面,當中亦包括馬雲。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出席座談會並坐於第一排。央視截圖
這些坐在第一排的民企老闆來自什麼行業?釋放出什麼信號?
現場畫面顯示,坐在第一排的包括6位發言的民營企業負責人代表,分別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新希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虞仁榮、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
同樣坐第一排的還有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可以話,「頭排陣容」科技感十足,既有華為、阿里巴巴、騰訊這些行業巨頭,也有像宇樹科技、DeepSeek等正在打破「天花板」的新興科技企業,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當中亦有農業、乳業等傳統產業代表,呼應習主席早前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其中,過去4年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的馬雲,出席座談會並成為第一排座上賓,被視為是官方向市場傳遞信心的方式之一。
分析認為,在兩會召開前夕這個時間節點舉辦座談會,「老中青」三代企業家同台,科企成為主力軍,既展現民營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的代際傳承,也表明國家對不同年齡段企業家和不同行業企業的高度重視,為民營企業派定心丸,大大提振了民企發展的信心。
習近平與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握手。央視截圖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由曾擔任英語教師的馬雲與其他來自不同背景的夥伴共18人,於1999年在中國杭州的公寓內創立。2001年,實現註冊用戶逾100萬。阿里巴巴亦跨入金融領域,於2003年推出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支付寶」,成為推動網購的重要手段,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式,同時連結了買家與賣家、打通了物流與金融渠道。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馬雲同年首次登上胡潤中國首富。2024年8月,阿里巴巴完成將其於香港聯交所第二上市地位變更為主要上市地位的自願轉換,成為於香港聯交所及紐約證券交易所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
習近平與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握手。央視截圖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
馬化騰1998年與同學創辦騰訊,次年推出QQ。馬化騰稱QQ最初的形象是網絡傳呼機,QQ後來大受歡迎,騰訊2004年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亦推出微信等熱門產品。目前,騰訊的通信和社交服務連接全球逾10億人,幫助他們與親友聯繫,暢享便捷的出行、支付和娛樂生活。
騰訊還發行多款風靡全球的電子遊戲及其他優質數字內容,為全球用戶帶來豐富的互動娛樂體驗。騰訊還提供雲計算、廣告、金融科技等一系列企業服務,支持合作夥伴實現數字化轉型,促進業務發展。
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發言。央視截圖
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由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彼時,任正非的啓動資金為2.1萬元,華為起初的業務聚焦於通信設備的銷售。目前,華為已成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包括運營商網絡、企業解決方案、華為終端、手機、華為雲、汽車終端、互聯網、支付等多個業務,產品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多億人口提供服務。
在任正非的帶領下,華為從一個註冊資本僅2.1萬元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軍企業,2022年收入6423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華為排名第一名,2024年全年銷售收入超過8600億元。任正非三次入選美國《時代》雜誌全球一百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七次位列《財富》雜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第一名。
值得留意的是,任正非在早前的一場座談會上關於AI的發言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他指出,芯片、算力等各種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智能時代的到來。現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同時,他提到,從當前世界發展對人類共同的挑戰來看,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有利於社會,也對社會產生了壓力。但他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任何進步都會有挑戰。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央視截圖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
1995年,王傳福在深圳創立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將比亞迪從一家電池企業發展成為涵蓋電池、汽車、電子、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的大型企業集團,使比亞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2024年,比亞迪汽車銷量實現斷層式領先,全年累計銷量突破400萬輛大關,達到427.21萬輛,同比增長41.26%,超額完成360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穩居國內車企銷量首位。同時斬獲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中國汽車市場品牌銷量冠軍和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冠軍「三冠」。在海外市場,比亞迪同樣高歌猛進,2024年實現乘用車出口量累計40.77萬輛,同比增長71%,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與此同時,比亞迪還推出多項頂尖技術,包括刀片電池、e平台3.0、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輦系統以及第五代DM技術和「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等。王傳福今年2月10日曾表示,比亞迪將透過車輛卓越的性能與智能控制能力真正做到賽道無人駕駛,該系統可以全方位無死角採集賽道上的各種信息。同時,賽道無人駕駛透過扭力向量自動控制、分配,達成整車智慧戰略下性能與智慧的極致融合。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央視截圖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
新希望是一家以現代農牧和食品為主業的民營企業集團,由劉永好於1982年創立。在其帶領下,新希望集團立足農牧行業並不斷向上、下游產業延伸,形成農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鄉、金融投資等相關產業,新希望集團也連續14年被評為「中國企業500強」,集團資產規模超3400億元人民幣。
劉永好用企業家的扎實行動,支持中國上億農民和城市家庭的「吃飯」大計,榮獲「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稱號,並獲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企業領袖、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中國改革風雲人物等稱號。
韋爾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虞仁榮。央視截圖
韋爾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虞仁榮
虞仁榮來自浙江寧波,所執掌的韋爾股份市值曾一度接近3000億元,虞仁榮也成為「中國芯片首富」。
2007年5月,虞仁榮成立韋爾股份,主營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被動件、結構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導體產品的分銷業務。2017年7月,韋爾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虞仁榮持有公司股份2.79億股。韋爾股份在半導體行業中的地位顯著,尤其是在圖像傳感器(CIS)領域,當前韋爾股份是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CIS圖像傳感器龍頭。
2018年,韋爾股份並購了北京豪威96.08%股權、思比科42.27%股權、視信源79.93%股權,從一家分銷業務為主的公司,轉變為一家半導體設計為主、分銷業務為輔的芯片公司。自此,韋爾股份股價大漲,實際控制人虞仁榮的身家也水漲船高。在2022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虞仁榮以100億美元位列第197位。
虞仁榮還在2021年出資捐建了一所理工類新型研究型大學——東方理工大學。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的投資。據悉,虞仁榮先後投入了超過300億元,用於這所新建高校的建設和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虞仁榮出生於1966年,是鎮海中學85屆校友,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是極富傳奇色彩的清華大學EE85班的一員。虞仁榮的同屆同系校友有: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兆易創新創始人之一舒清明、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暉、格科微電子創始人趙立新、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是已知參會老總中最年輕的,今年僅35歲。央視截圖
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
「杭州六小龍」之一宇樹科技攜旗下機器人H1亮相今年春晚。十幾個人形機器人身著秧歌服、手持紅手帕登上舞台,與舞蹈演員們默契配合,上演了一場創意融合舞蹈《秧Bot》。宇樹科技及其創始人王興興也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宇樹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今年登上蛇年春晚舞台,成為關注焦點。
王興興出生於1990年,來自寧波余姚,是浙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3屆機電專業校友,本科畢業後進入上海大學讀研。在讀研期間,王興興在國外公開文獻的基礎上,獨立設計開發了他的第一款產品——XDog,這是全球首款外轉子無刷電機驅動的小型高性能低成本四足機器人。
宇數科技成立於2016年,目前已經成為四足機器人領域最知名的公司之一,也是四足機器人品類里最早實現商業化的創新企業之一。當前宇樹科技佔據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近70%的份額,成為行業領軍企業,2024年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估值突破80億元。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央視截圖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
小米科技由雷軍於2010年創立,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芯片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創造了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手機操作系統的模式,推出了如小米澎湃 OS 等系統;在快充、影像等手機技術領域不斷突破,還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領域有諸多技術創新。小米科技產品涵蓋智能手機、電視、平板、筆記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多品類,構建了龐大的米家智能生態系統。
2021年,小米科技正式切入汽車賽道,成立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正式發佈,截至2024年11月18日,小米SU7交付已超過10萬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標,衝刺13萬台新目標。雷軍早前表示,目前AI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小米各個業務板塊,其中小米汽車的端到端全場景自動駕駛已正式發布。
雷軍將小米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並使其在短時間內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當前小米集團最新市值已超1.13萬億元。與此同時,雷軍還是一位被長期關注的知名投資人,雷軍投資領域涵蓋科技、新能源、互聯網等領域,還通過小米智造基金投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等領域。不僅為小米完善了產業鏈,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習近平與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握手。央視截圖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
寧德時代創辦人兼董事長曾毓群出生於福建寧德嵐口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憑借自身努力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畢業後分配到福建的一家國企工作。然而,三個月後,曾毓群便辭去鐵飯碗,到東莞新科磁電廠做一名工程師,進入到電池領域。
2011年,正當地產迎來大發展之際,財富機會頻繁出現在地產領域時,43歲的曾毓群創業團隊卻進入到了新能源鋰電池領域,短短10年,寧德時代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動力電池的絕對龍頭,市值在巔峰時高達1.69萬億,成為當時A股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
2005年,曾毓群作為科技專才被香港引進,2021年,在創業十年之際,曾毓群在《福布斯》富豪榜排名超越李嘉誠和李兆基,成為香港首富。
如今寧德時代已成為全球動力電池巨頭,根據知名電池研究機構 SNE Research 2024年全球及非中國市場的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寧德時代在全球、中國、非中國三大市場的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中均位列第一。據指,寧德時代已正式提交香港上市申請,預計籌資規模至少達到50億美元,將為港股注入新活力。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
南存輝13歲初中畢業,父親因傷臥床不起,作為長子的他輟學子承父業,成為一個修鞋匠。上個世紀80年代初,柳市掀起一陣低壓電器創業潮。1984年南存輝找了幾個朋友,四處借錢,在一個破屋子里建起了一個作坊式的「求精開關廠」, 開始了他在電氣事業里的艱難跋涉。
正泰集團從這個家庭作坊式小廠,一路「轉型升級」成長為如今業務遍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4萬餘名、連續20餘年上榜中國企業500強的國際化企業集團。集團營業收入超千億,持續深耕綠色能源、智能電氣、智慧低碳產業板塊,致力於「讓電力能源更安全、綠色、便捷、高效」。
2022年,馬雲卸任浙商總會會長一職之後,接任者正是南存輝。
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
飛鶴乳業的前身是趙光農場乳品廠,隸屬黑龍江農墾總局。2001年5月黑龍江農墾總局突然決定對旗下乳製品企業進行整合,飛鶴乳業的資產被划農墾總局。為了保住「飛鶴」品牌,冷友斌帶領一班人馬,到克東另謀發展。
從2001年銷售收入不到1億元,到2005年銷售收入近5億。他不負飛鶴全體員工的眾望,使企業真正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僅僅4年時間,飛鶴乳業就躋身於全行業乳粉企業前10名,其後更成為中國乳品企業唯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企業。
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
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專註於網絡空間安全市場,2019年5月,中國電子以37.31億元戰略入股奇安信,奇安信正式成為網絡安全國家隊。
作為網絡安全國家隊,奇安信立誌為國家構建安全的網絡空間。奇安信與中國電子共同打造的「PKS」體系,創新地把安全能力植入到飛騰CPU和麒麟操作系統裏,讓安全軟件在應用層就能利用CPU和操作系統的能力,打破Wintel體系對中國的影響。目前正對「PKS」體系進行拓展升級,以更好地保障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
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
自1988年創立泰豪公司並使之發展為集團公司至今,黃代放帶領泰豪從江西省的一個民營企業步步成長為今天信息技術應用領域中的領軍者。
據介紹,堅持走「承擔、探索、超越」的創新創業之路,以「技術+品牌」的發展模式,致力於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多年入選「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並為「中國民營企業發明專利500家」,業已形成以軍工裝備、應急裝備、能源科技、智能科技業務為主的發展格局,擁有50余家分、子公司,以及10多個高科技產業園,產品與解決方案應用於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黃代放曾表示,「企業如果能夠引領一個行業良性有序的發展,推動行業進步,這將是企業對國家和社會承擔的責任。」
習近平與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握手。央視截圖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梁文鋒1985年出生於廣東省湛江市。2002年,以湛江的吳川市第一中學「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2013年,他與浙大同學徐進共同創立了杭州雅克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兩年後又成立了杭州幻方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通過數學和人工智能進行量化投資。2023年,他創辦深度求索DeepSeek,專注於做真正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
DeepSeek於上月正式發表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甫推出便憑藉其「物美價廉」的特性,在海內外引發轟動。作為開源模型,DeepSeek-R1在數學、程式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的表現,能比肩OpenAI o1模型正式版,並採用MIT授權協議,支援免費商用、任意修改和衍生開發等,成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梁文鋒曾表示,中國AI不可能永遠在跟隨的位置,如果不改變原創和模仿之差,中國永遠只能是追隨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