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中美惡鬥這個時間點上,有一本書很啱時節,美藉台灣作者邵維華的《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
有文章詳細介紹了這本書作者邵維華的觀點,邵維華
的網名叫YST,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數學博士,曾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數學助理教授,後來轉入工業界工作,在美國休斯飛機公司 (併入波音公司)擔任資深系統工程師。
《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
邵維華是美籍台灣人,從事的是雷達相關工作,他向我們提供了兩個非常寶貴的視角,其一是從軍工的視角來看中華復興,其二是告訴你白人心裡的陰暗面,他們到底 是怎麼看待黃種人的崛起。
從古至今,從動物到人類,但凡新的老大要取代舊的老大,就必定會爆發一場衝突,這是自然規律,沒有人可以違抗。 雖然中國一直號稱和平崛起,但是美國人從來不信,其他人也不信。 現在的大勢是:美國的衰落已成定局,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 時間站在中國人這一邊,所以美國必須要儘早挑起衝突,沒事也要找事來修理你,否則他就來不及了。 這就是該書的理論基礎。
美國最大的問題是美元債務危機,他已經欠了二十多萬億美元,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如果繼續加息,美國很快就要連利息都無法支付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美國不願意縮減軍費呢? 那是因為超強的軍事實力是免於被催債的保證。 就像村裡的惡霸,到處白吃白喝欠了一屁股債,他至今沒事的原因就是別人打不過他,要是打得過他,早就把他打殘廢了,所以,美國欠再多錢也 要保證軍費開支,這是他霸權的基礎。
美國的軍事霸權是如何投射出去的呢? 就靠他的航空母艦作戰群,美國遠離歐亞大陸,所以美國的陸軍不起什麼作用,靠的就是海軍來震懾別國,而海軍主要就是指航空母艦,這是一種純進攻型武器。
最早的時候海軍靠的是戰列艦,這就是大艦巨砲主義,這種思維的巔峰是日本的大和戰艦,但航母的出現迅速淘汰了戰列艦。 日本傾全國之力造的大和號,竟然幾乎無所作為,航母淘汰戰列艦,是因為戰列艦的砲打不到航母,而航母的艦載機打得到戰列艦。 此後就是航空母艦的天下了。
美國有11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全球跑,到處欺負一些窮國弱國,看上去似乎是不可戰勝的。 但中國人非常巧妙的發明了“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的辦法來打航母,這是中國人的獨門絕技,美國人也沒有的,因為美國沒有必要研究這種技術,這就是東風-21D 。
中國的潛彈發射導彈,對美國有極大威脅。
一枚東風-21D的價格是1000萬美元,而一艘航母的價格是45億美元,再加上全部艦載機,總共值100億美元。 假設一輪東風-21D飽和攻擊用掉10枚導彈,也就1億美元。 我用1個億來交換你100個億。 我不用損失一個士兵,而你還要報銷航母上的5000名水兵。 這種仗還怎麼打下去? 東風-21D打航母,比當年航母打戰列艦還要爽啊。 一旦中國能擊沉一艘航母,美國的其他航母將迅速淘汰,就跟當年戰列艦被淘汰是一樣的。
要實現彈道導彈打航母,光靠東風-21D是不夠的,這是一整套系統工程,其中最難的部分是航母的搜索、發現和跟蹤。 只要能搜索、跟蹤、鎖定,那麼已經完成了90%的任務。 這就需要用到中國的天波超視距雷達了,目前中國已經有兩套天波雷達。
中國在內蒙建立天波超視距雷達,雷達直指東京。這款雷達探測半徑達3000公里,覆蓋了日本全島。
至於有人說美國有反導武器,那不過是廣告宣傳罷了。 道理很簡單,朝鮮發射了那麼多「二踢腳」(意指導彈),你只要能成功攔截一次,朝鮮就完了,他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再威脅你了。 那為什麼美國不攔截呢? 就是因為他知道攔不住啊,所謂的反導只是宣傳口號,沒有實際療效。 萬一攔截失敗了,這臉還要不要了?
假設反導是真的,確實可以攔截導彈,那麼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你一枚反導導彈的價格是150萬美元(愛國者3),那我發射一枚50萬美元的普通彈道導彈 ,就讓你攔截。 你起碼要發射三枚才能保證攔截,那我50萬美元的導彈交換你3枚150萬美元的導彈(總價450萬美元),這個買賣我很划算啊。 這種仗打下去,你肯定先破產。
還有一種更加巧妙的方法。 我可以釋放假彈頭,假彈頭在雷達上看起來就跟真的一模一樣,我每發射1個真彈頭,再搭配3-4個假彈頭,雷達顯示近一百個彈頭,但其中只有30%是 真的。 這時候你怎麼攔截? 用150萬美元的真導彈,去攔截只要幾萬美元的假彈頭? 那如果我第一輪齊射全是假彈頭呢? 在第一輪就把你的攔截導彈全部消耗光,接下來你沒有彈藥了。 美國打打被制裁的伊拉克都會後勤吃緊,何況稍微大一點的國家,這就是美國遲遲不敢對伊朗動手的原因。
再比如兩國打仗優先會把對方的雷達站滅掉,中國就建造了很多非常便宜的山寨雷達站,真打起來它也會發射信號,看起來就跟真的一樣。 你導彈順著無線電波跑來炸我山寨雷達站,但我山寨雷達站一個只要幾萬塊人民幣,你導彈一顆要上百萬美元,你耗不下去啊。
中國超視距(Over-the-Horizon,OTH)雷達計畫能遠超越現有技術,可幅蓋大如印度的面積,可安裝在航母戰鬥群上,讓解放軍輕易察覺遠方來襲敵艦。
到2020年底,中國的北斗衛星系統將實現全球覆蓋,自產的航母也將下水,工業產能遠超美國,到那個時候,美國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 所以美國必須將衝突爆發的時間提前,趁著自己還有優勢,必須早點動手。 但中國力求將衝突出現的時間延後,想拖到自己優勢更大的時候。 於是你會發現,美國天天主動找茬,中國天天被動應付。
作者認為,雖然中國人通過「不對稱戰爭」的方式可以化解美國的軍事優勢,但是中國在軟實力方面非常的差勁。 中國在外交上過分的被動,這些年來一直被外國的理論所驅使,這完全不像是個大國的樣子。 在叢林世界中,被動應付的國家是不會受到尊敬的,用自己的話語來解釋世界,可以奠定中國人心理上的優勢地位。 崛起的中國必須要有一套帶有進攻性的理論框架,如此才是中華復興的正途。
中國過去實力不濟,在不該輸出革命的時候,為了意識形態而輸出革命,所以慘遭失敗。 中國現在實力大增,為了自身的利益,應該輸出革命的時候,卻畏縮不前,導致坐失良機。 中國人要有自信,要能夠不卑不亢,才能把握機遇,做出正確的決定。
作者在美國跟白人混的時間長了,他說美國人骨子裡就鄙視中國人,所以美國政府只要說中國偷竊了美國的技術,美國的媒體全都相信這就是事實。 因為他們覺得你們中國人自己是不可能研發出來,那麼唯有偷竊這一個辦法。 現在華為的5G比美國人還先進,先進一方不可能去偷落後一方的技術啊,所以美國就惱羞成怒,封殺華為。
作者發現中國人對美國是深入骨髓的恐懼,比如大陸網民在談論日本、印度、韓國、台灣、越南的時候喊打喊殺,但對於美國就變得非常退縮,喪失了自信,連基本分析能力 都大打折扣。 因為網民確實害怕美國,對於戰勝美國沒有信心。 其實真的不必沒信心,朝鮮戰爭的時候都挺過來了,何況現在。
美國並沒有他看上去那麼強大,因為美國所有的牌都已經攤在桌面上了,他沒有別的東西了。 這些年來,美國專門欺負弱國,給世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恐懼,但他連稍微大一點的伊朗都不敢動。 如果動中國的話,中國能夠第一時間將美國的衛星都打掉,沒有了衛星,美國的作戰能力將降低90%以上。 忘了說了,導彈打衛星也是中國的絕技。
作者認為2020和2030是兩個關鍵時間點,過了2020年美國再打中國就沒有取勝的可能了,而到了2030年,中國將全面超越美國,留給美國的時間不多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川普最近像瘋狗一樣的狂咬。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央時隔6年3個月再度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列席座談會,並與有份發言的6位代表同坐第一排,備受外界關注。央視新聞還播出習主席會後同多位出席民營企業家握手的畫面,當中亦包括馬雲。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出席座談會並坐於第一排。央視截圖
這些坐在第一排的民企老闆來自什麼行業?釋放出什麼信號?
現場畫面顯示,坐在第一排的包括6位發言的民營企業負責人代表,分別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新希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虞仁榮、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
同樣坐第一排的還有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可以話,「頭排陣容」科技感十足,既有華為、阿里巴巴、騰訊這些行業巨頭,也有像宇樹科技、DeepSeek等正在打破「天花板」的新興科技企業,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當中亦有農業、乳業等傳統產業代表,呼應習主席早前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其中,過去4年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的馬雲,出席座談會並成為第一排座上賓,被視為是官方向市場傳遞信心的方式之一。
分析認為,在兩會召開前夕這個時間節點舉辦座談會,「老中青」三代企業家同台,科企成為主力軍,既展現民營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的代際傳承,也表明國家對不同年齡段企業家和不同行業企業的高度重視,為民營企業派定心丸,大大提振了民企發展的信心。
習近平與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握手。央視截圖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由曾擔任英語教師的馬雲與其他來自不同背景的夥伴共18人,於1999年在中國杭州的公寓內創立。2001年,實現註冊用戶逾100萬。阿里巴巴亦跨入金融領域,於2003年推出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支付寶」,成為推動網購的重要手段,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式,同時連結了買家與賣家、打通了物流與金融渠道。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馬雲同年首次登上胡潤中國首富。2024年8月,阿里巴巴完成將其於香港聯交所第二上市地位變更為主要上市地位的自願轉換,成為於香港聯交所及紐約證券交易所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
習近平與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握手。央視截圖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
馬化騰1998年與同學創辦騰訊,次年推出QQ。馬化騰稱QQ最初的形象是網絡傳呼機,QQ後來大受歡迎,騰訊2004年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亦推出微信等熱門產品。目前,騰訊的通信和社交服務連接全球逾10億人,幫助他們與親友聯繫,暢享便捷的出行、支付和娛樂生活。
騰訊還發行多款風靡全球的電子遊戲及其他優質數字內容,為全球用戶帶來豐富的互動娛樂體驗。騰訊還提供雲計算、廣告、金融科技等一系列企業服務,支持合作夥伴實現數字化轉型,促進業務發展。
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發言。央視截圖
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由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彼時,任正非的啓動資金為2.1萬元,華為起初的業務聚焦於通信設備的銷售。目前,華為已成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包括運營商網絡、企業解決方案、華為終端、手機、華為雲、汽車終端、互聯網、支付等多個業務,產品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多億人口提供服務。
在任正非的帶領下,華為從一個註冊資本僅2.1萬元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軍企業,2022年收入6423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華為排名第一名,2024年全年銷售收入超過8600億元。任正非三次入選美國《時代》雜誌全球一百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七次位列《財富》雜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第一名。
值得留意的是,任正非在早前的一場座談會上關於AI的發言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他指出,芯片、算力等各種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智能時代的到來。現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同時,他提到,從當前世界發展對人類共同的挑戰來看,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有利於社會,也對社會產生了壓力。但他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任何進步都會有挑戰。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央視截圖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
1995年,王傳福在深圳創立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將比亞迪從一家電池企業發展成為涵蓋電池、汽車、電子、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的大型企業集團,使比亞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2024年,比亞迪汽車銷量實現斷層式領先,全年累計銷量突破400萬輛大關,達到427.21萬輛,同比增長41.26%,超額完成360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穩居國內車企銷量首位。同時斬獲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中國汽車市場品牌銷量冠軍和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冠軍「三冠」。在海外市場,比亞迪同樣高歌猛進,2024年實現乘用車出口量累計40.77萬輛,同比增長71%,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與此同時,比亞迪還推出多項頂尖技術,包括刀片電池、e平台3.0、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輦系統以及第五代DM技術和「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等。王傳福今年2月10日曾表示,比亞迪將透過車輛卓越的性能與智能控制能力真正做到賽道無人駕駛,該系統可以全方位無死角採集賽道上的各種信息。同時,賽道無人駕駛透過扭力向量自動控制、分配,達成整車智慧戰略下性能與智慧的極致融合。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央視截圖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
新希望是一家以現代農牧和食品為主業的民營企業集團,由劉永好於1982年創立。在其帶領下,新希望集團立足農牧行業並不斷向上、下游產業延伸,形成農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鄉、金融投資等相關產業,新希望集團也連續14年被評為「中國企業500強」,集團資產規模超3400億元人民幣。
劉永好用企業家的扎實行動,支持中國上億農民和城市家庭的「吃飯」大計,榮獲「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稱號,並獲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企業領袖、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中國改革風雲人物等稱號。
韋爾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虞仁榮。央視截圖
韋爾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虞仁榮
虞仁榮來自浙江寧波,所執掌的韋爾股份市值曾一度接近3000億元,虞仁榮也成為「中國芯片首富」。
2007年5月,虞仁榮成立韋爾股份,主營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被動件、結構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導體產品的分銷業務。2017年7月,韋爾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虞仁榮持有公司股份2.79億股。韋爾股份在半導體行業中的地位顯著,尤其是在圖像傳感器(CIS)領域,當前韋爾股份是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CIS圖像傳感器龍頭。
2018年,韋爾股份並購了北京豪威96.08%股權、思比科42.27%股權、視信源79.93%股權,從一家分銷業務為主的公司,轉變為一家半導體設計為主、分銷業務為輔的芯片公司。自此,韋爾股份股價大漲,實際控制人虞仁榮的身家也水漲船高。在2022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虞仁榮以100億美元位列第197位。
虞仁榮還在2021年出資捐建了一所理工類新型研究型大學——東方理工大學。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的投資。據悉,虞仁榮先後投入了超過300億元,用於這所新建高校的建設和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虞仁榮出生於1966年,是鎮海中學85屆校友,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是極富傳奇色彩的清華大學EE85班的一員。虞仁榮的同屆同系校友有: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兆易創新創始人之一舒清明、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暉、格科微電子創始人趙立新、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是已知參會老總中最年輕的,今年僅35歲。央視截圖
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
「杭州六小龍」之一宇樹科技攜旗下機器人H1亮相今年春晚。十幾個人形機器人身著秧歌服、手持紅手帕登上舞台,與舞蹈演員們默契配合,上演了一場創意融合舞蹈《秧Bot》。宇樹科技及其創始人王興興也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宇樹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今年登上蛇年春晚舞台,成為關注焦點。
王興興出生於1990年,來自寧波余姚,是浙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3屆機電專業校友,本科畢業後進入上海大學讀研。在讀研期間,王興興在國外公開文獻的基礎上,獨立設計開發了他的第一款產品——XDog,這是全球首款外轉子無刷電機驅動的小型高性能低成本四足機器人。
宇數科技成立於2016年,目前已經成為四足機器人領域最知名的公司之一,也是四足機器人品類里最早實現商業化的創新企業之一。當前宇樹科技佔據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近70%的份額,成為行業領軍企業,2024年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估值突破80億元。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央視截圖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
小米科技由雷軍於2010年創立,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芯片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創造了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手機操作系統的模式,推出了如小米澎湃 OS 等系統;在快充、影像等手機技術領域不斷突破,還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領域有諸多技術創新。小米科技產品涵蓋智能手機、電視、平板、筆記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多品類,構建了龐大的米家智能生態系統。
2021年,小米科技正式切入汽車賽道,成立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正式發佈,截至2024年11月18日,小米SU7交付已超過10萬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標,衝刺13萬台新目標。雷軍早前表示,目前AI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小米各個業務板塊,其中小米汽車的端到端全場景自動駕駛已正式發布。
雷軍將小米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並使其在短時間內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當前小米集團最新市值已超1.13萬億元。與此同時,雷軍還是一位被長期關注的知名投資人,雷軍投資領域涵蓋科技、新能源、互聯網等領域,還通過小米智造基金投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等領域。不僅為小米完善了產業鏈,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習近平與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握手。央視截圖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
寧德時代創辦人兼董事長曾毓群出生於福建寧德嵐口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憑借自身努力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畢業後分配到福建的一家國企工作。然而,三個月後,曾毓群便辭去鐵飯碗,到東莞新科磁電廠做一名工程師,進入到電池領域。
2011年,正當地產迎來大發展之際,財富機會頻繁出現在地產領域時,43歲的曾毓群創業團隊卻進入到了新能源鋰電池領域,短短10年,寧德時代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動力電池的絕對龍頭,市值在巔峰時高達1.69萬億,成為當時A股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
2005年,曾毓群作為科技專才被香港引進,2021年,在創業十年之際,曾毓群在《福布斯》富豪榜排名超越李嘉誠和李兆基,成為香港首富。
如今寧德時代已成為全球動力電池巨頭,根據知名電池研究機構 SNE Research 2024年全球及非中國市場的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寧德時代在全球、中國、非中國三大市場的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中均位列第一。據指,寧德時代已正式提交香港上市申請,預計籌資規模至少達到50億美元,將為港股注入新活力。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
南存輝13歲初中畢業,父親因傷臥床不起,作為長子的他輟學子承父業,成為一個修鞋匠。上個世紀80年代初,柳市掀起一陣低壓電器創業潮。1984年南存輝找了幾個朋友,四處借錢,在一個破屋子里建起了一個作坊式的「求精開關廠」, 開始了他在電氣事業里的艱難跋涉。
正泰集團從這個家庭作坊式小廠,一路「轉型升級」成長為如今業務遍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4萬餘名、連續20餘年上榜中國企業500強的國際化企業集團。集團營業收入超千億,持續深耕綠色能源、智能電氣、智慧低碳產業板塊,致力於「讓電力能源更安全、綠色、便捷、高效」。
2022年,馬雲卸任浙商總會會長一職之後,接任者正是南存輝。
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
飛鶴乳業的前身是趙光農場乳品廠,隸屬黑龍江農墾總局。2001年5月黑龍江農墾總局突然決定對旗下乳製品企業進行整合,飛鶴乳業的資產被划農墾總局。為了保住「飛鶴」品牌,冷友斌帶領一班人馬,到克東另謀發展。
從2001年銷售收入不到1億元,到2005年銷售收入近5億。他不負飛鶴全體員工的眾望,使企業真正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僅僅4年時間,飛鶴乳業就躋身於全行業乳粉企業前10名,其後更成為中國乳品企業唯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企業。
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
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專註於網絡空間安全市場,2019年5月,中國電子以37.31億元戰略入股奇安信,奇安信正式成為網絡安全國家隊。
作為網絡安全國家隊,奇安信立誌為國家構建安全的網絡空間。奇安信與中國電子共同打造的「PKS」體系,創新地把安全能力植入到飛騰CPU和麒麟操作系統裏,讓安全軟件在應用層就能利用CPU和操作系統的能力,打破Wintel體系對中國的影響。目前正對「PKS」體系進行拓展升級,以更好地保障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
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
自1988年創立泰豪公司並使之發展為集團公司至今,黃代放帶領泰豪從江西省的一個民營企業步步成長為今天信息技術應用領域中的領軍者。
據介紹,堅持走「承擔、探索、超越」的創新創業之路,以「技術+品牌」的發展模式,致力於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多年入選「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並為「中國民營企業發明專利500家」,業已形成以軍工裝備、應急裝備、能源科技、智能科技業務為主的發展格局,擁有50余家分、子公司,以及10多個高科技產業園,產品與解決方案應用於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黃代放曾表示,「企業如果能夠引領一個行業良性有序的發展,推動行業進步,這將是企業對國家和社會承擔的責任。」
習近平與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握手。央視截圖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梁文鋒1985年出生於廣東省湛江市。2002年,以湛江的吳川市第一中學「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2013年,他與浙大同學徐進共同創立了杭州雅克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兩年後又成立了杭州幻方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通過數學和人工智能進行量化投資。2023年,他創辦深度求索DeepSeek,專注於做真正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
DeepSeek於上月正式發表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甫推出便憑藉其「物美價廉」的特性,在海內外引發轟動。作為開源模型,DeepSeek-R1在數學、程式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的表現,能比肩OpenAI o1模型正式版,並採用MIT授權協議,支援免費商用、任意修改和衍生開發等,成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梁文鋒曾表示,中國AI不可能永遠在跟隨的位置,如果不改變原創和模仿之差,中國永遠只能是追隨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