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國家「動態清零」一個快字

博客文章

國家「動態清零」一個快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國家「動態清零」一個快字

2021年12月03日 19:39 最後更新:19:41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已接近兩年。外國應對疫情的手法相當粗疏,以美國為為例,由特朗普年代近乎完全不作為,到拜登年代的簡單兩招:打針加躺平,就當應對了疫情。

接種疫苗的確可以建立一定的免疫屏障,但當接種的人群不夠多,又對外開放過快的時候,就要付出重大的人命代價。即使表面上好像躺平躺得很成功的英國,我有在當地的醫生人朋友說,當地對新冠輕症,基來上不會理會,只叫病人留家休息,但由於新冠重症入院的人數太多,導致到有很多醫院都無法處理其他的病症。像需要進行通波仔的心血管病,以往可以快速動手術,如今要一拖再拖。所以,新冠疫情所要付出的人命代價,不單是新冠疫情直接造成的死亡,也應包括因逼爆醫療體系導致其他病症拖延醫治而死亡的病人,但具體人數卻無從估算。

中國的做法與美英的做法剛好相反。並不能簡單地用「封城」兩字來概括。我和很多外國朋友談過,他們都誤解了,以為中國一見到某地區爆疫,就將整個城市停擺。他們說外國做不到,很快就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中國專制,所以可以控疫。

而實情是中國不斷在防控疫情上學習,不斷進化,目標既要快速控制疫情,亦盡量將疫情對經濟民生的影響減到最低。另外,中國亦毫不介意地將其抗疫經驗公諸於世。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最近接受《新華社》專訪,將國內疫情防控科學化、精準化的經驗完全公開。

馬曉偉講述中國疫情防控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突發疫情應急圍堵階段」。就是去年1月開始的「湖北武漢保衛戰」期間,雖然當時對疫情的了解不多,但仍堅決撲滅火苗。當時不但武漢,連整個湖北都要「封城」。

第二階段是「常態化防控探索階段」。去年的疫情由應急狀態進入常態化後,中國的抗疫方式是嚴防輸入和以全城核酸檢測為中心去擴大預防。目標是在二至三個潛伏期內控制住疫情(一個潛伏期為14日),即在28日至42日內控制住疫情的傳播。疫情期間,內地發生了三十多次的聚集性疫情,基本上都控制得到。

去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爆疫,內地已經不再使用應付武漢爆疫那種全城封鎖模式,只是局部地區封鎖,之後實施全民檢測去防控疫情。我當時已發現,中國的抗疫方式正在不斷學習和進化。

第三個階段就是現時的「全鏈條精準防控動態清零階段」,這個階段由今年8月開始,目標是減少疫情發生,出事就快速控制。除了大力推動疫苗接種、加強人物環境的防控部署之外,最特別的做法是與病毒的傳播鬥快,爭取在發現輸入性個案之後的黃金24小時內,查出爆疫的源頭,找到感染病者、密切接觸者和次密切接觸者,進行針對性的追縱、隔離和檢測。目的是趁染疫者仍未發病、病毒還不是很多的時候追查和管控。以最少的成本以獲取最大的防控成效,爭取在一個潛伏期,即係14日內控制住疫情。

這個階段策略的關鍵是快,是和病毒的傳播鬥快。一個染疫者可能在大約三至五日發病,之後會產生大量病毒傳播給身邊的人。內地現時已可以做到精準追縱,將整個傳播鏈條快速追尋出來,防止病毒散播。

如果說做一個全城的檢查相當於大海撈針的話,精準的追蹤之後做小範圍的隔離檢測,就等如有目標的捕魚。

當然,國內能夠成功控制疫情,先決條件是有很強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追蹤監察隊伍。一有發現疫情,這些隊伍就馬上出動。他們利用所有的工具,包括健康碼和相關的大數據,去追蹤病毒散播鏈條。

另外,當然也要有一個非常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統。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有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央成立了專門的指揮系統去應對疫情。一出事,國家衛健委和國家疫控中心會第一時間出動,第一時間派出核酸檢測及醫療救治隊支援地方抗疫,與當地建立一體化、扁平化的指揮體系。國家專家和領導幹部也會走到疫情防控一線,設置多個工作組去追蹤病毒和控制疫情。

聽完馬曉偉的介紹,我有3個總結:

第一,國內防控疫情採取科學態度,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在減低抗疫所需的經濟成本的同時,可以加快控制到疫情,阻止病毒的擴散;

第二,粗糙的全面封城和大範圍的全城檢測早已不是控疫的主要法寶,國內現時是要搶在疫病爆發之前,將疫情控制住。病毒不在社區擴散,自然無需要做大範圍的檢測,甚至將社會停擺;

第三,這種以快為主的動態清零策略,社會要付出的成本大幅減少,亦可以為未來開放關口作好準備。

當外國人以至香港人用「專制」兩字,去總括內地的疫情防控工作時,就完全忽略了內地是用多麼科學化的方式去應對疫情,也嘗試去學習。或許誤解源於「制度上的自負」,而結果就是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以至人命的代價。

盧永雄

Tags:

健康碼

往下看更多文章

過去港人移英  如今英人移港

2024年11月01日 18:32

世界輪流轉,看看香港和英國兩地的移民情況,只能驚嘆事情變化得這麼快。

2019年黑暴事件後,大量香港人移居英國,因為當時英國保守黨首相約翰遜推出一個BNO「5+1」計劃,讓香港人先移居、後申請國籍。其實約翰遜打的小算盤,是看著香港移民的資產。當時英國在他一手推動之下脫歐,大量歐洲公司總部撤出英國,因為英已經不再享有歐盟內的關稅和移居便利,約翰遜就藉著吸引港人移英帶來的資產,來填補這個窟窿。他還可以厚著面皮,聲稱自己在支持香港的民主。

香港人移居英國,如果是已經賺夠退休的一族,生活倒還可以,但如果要在當地搵工,就我所知,只有少數能夠找到與本來類似的工作,很多人就要降級打折。有朋友在香港做行政人員或中層主管,到英國就要做工廠工人或是通宵的倉庫看更。這讓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大陸同胞移居香港的情況,那時在國內的專業資格在香港不被承認,他們只能夠做看更或地盤工,那種辛酸又有誰能明白。

不過,現在最有趣的發展,是英國人開始移居香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七屆世界桌球冠軍奧蘇利雲,他通過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奧蘇利雲十分喜歡香港,他接受入境處處長郭俊峯訪問時,被問及為何選擇香港作為居住地,奧蘇利雲說香港有良好的稅制,桌球在香港很受歡迎,加上美食和文化,令香港成為一個理想居住地,「如果想擁有美好的生活,那一定要來香港」。

後來奧蘇利雲在澳門接受訪問的時候就提到,他一年有幾個月在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打球,取得香港身份證,讓生活和出行更方便,預料4至6年後或會搬來香港長住。

奧蘇利雲的例子,至少可以看到三個事情。

第一,新通行證安排有效。內地最近改變港澳通行證(俗稱回鄉證)的安排,容許香港永久居民中的非中國籍人士,申請通行證返回內地。他們本來回內地要申請簽證,工作的話更需要申請工作簽證,但是在新安排之下就可以拿通行證過境,不用簽證,非常方便。奧蘇利雲提到的出行方便,主要就是指這一項。

第二,香港低稅率吸引。香港有低稅制,入息稅最高只是收15%,遠較英國為低,英國是累進制,最高即15萬鎊(150萬港元)以上收入稅率是45%,相當驚人。

過去沙特主權基金贊助的LIV 高球職業巡迴賽在港舉辦時,有獲獎的球手事後發現香港只是需要交15%的入息稅,有點不太相信,反覆追問是否只交這個稅率就足夠嗎?在外國動輒起碼要交20幾至40幾%的入息稅,香港只交最高15%,可以說是稅務天堂。而明年「LIV 高球2025 香港站」獎金高達2,500萬美元,獲獎球手少交30%稅等如節省750萬美元,即是5836萬港元,你話球手喜歡在香港還是在英國比賽?

另外英國有資本增值稅,越富有的人交稅越高,買股票買樓賺了的錢都要減一截。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剛公布的預算案,就提到高稅率的納稅人,資本增值率會由20%加至24%,低稅率的納稅人增值稅亦都由10%加至18%,而住宅物業的稅率就維持在低收入的收18%、高收入的收24%,而香港就並無資產增值稅,物業稅收15%亦較英國低。

但有一樣更要命的是,非以英國為永久居住地的英國居民稅務優惠將會在明年4月取消,這個叫做「非定居者身份」(Non-Domiciled)豁免稅制,規定在英國居住的外國人,如果海外收入不匯入英國,就無需要繳納當地稅,但英國將會把非定居者免稅待遇豁免取消,明年4月起必須將海外資產向英國繳稅。奧蘇利雲是英國人,如果一年在英國逗留183天以下,在英國沒有全職工作,本來可被視為非英國稅務居民,海外收入免稅,未來應要交稅。另外有大量在英國居住的外國富豪亦受此影響,計劃離開英國。

第三,非政治化角度。很多香港人移居外地,主要從政治角度出發,覺得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生活不下去。但是奧蘇利雲這個正宗英國人的看法,卻剛好相反,說「如果想擁有美好生活,一定要來香港」。由此可見,只要你撇除泛政治化的眼光,香港其實樣樣都好。

過去香港人移民英國,現在英國人移居香港,都可說是世界輪流轉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