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國家「動態清零」一個快字

博客文章

國家「動態清零」一個快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國家「動態清零」一個快字

2021年12月03日 19:39 最後更新:19:41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已接近兩年。外國應對疫情的手法相當粗疏,以美國為為例,由特朗普年代近乎完全不作為,到拜登年代的簡單兩招:打針加躺平,就當應對了疫情。

接種疫苗的確可以建立一定的免疫屏障,但當接種的人群不夠多,又對外開放過快的時候,就要付出重大的人命代價。即使表面上好像躺平躺得很成功的英國,我有在當地的醫生人朋友說,當地對新冠輕症,基來上不會理會,只叫病人留家休息,但由於新冠重症入院的人數太多,導致到有很多醫院都無法處理其他的病症。像需要進行通波仔的心血管病,以往可以快速動手術,如今要一拖再拖。所以,新冠疫情所要付出的人命代價,不單是新冠疫情直接造成的死亡,也應包括因逼爆醫療體系導致其他病症拖延醫治而死亡的病人,但具體人數卻無從估算。

中國的做法與美英的做法剛好相反。並不能簡單地用「封城」兩字來概括。我和很多外國朋友談過,他們都誤解了,以為中國一見到某地區爆疫,就將整個城市停擺。他們說外國做不到,很快就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中國專制,所以可以控疫。

而實情是中國不斷在防控疫情上學習,不斷進化,目標既要快速控制疫情,亦盡量將疫情對經濟民生的影響減到最低。另外,中國亦毫不介意地將其抗疫經驗公諸於世。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最近接受《新華社》專訪,將國內疫情防控科學化、精準化的經驗完全公開。

馬曉偉講述中國疫情防控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突發疫情應急圍堵階段」。就是去年1月開始的「湖北武漢保衛戰」期間,雖然當時對疫情的了解不多,但仍堅決撲滅火苗。當時不但武漢,連整個湖北都要「封城」。

第二階段是「常態化防控探索階段」。去年的疫情由應急狀態進入常態化後,中國的抗疫方式是嚴防輸入和以全城核酸檢測為中心去擴大預防。目標是在二至三個潛伏期內控制住疫情(一個潛伏期為14日),即在28日至42日內控制住疫情的傳播。疫情期間,內地發生了三十多次的聚集性疫情,基本上都控制得到。

去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爆疫,內地已經不再使用應付武漢爆疫那種全城封鎖模式,只是局部地區封鎖,之後實施全民檢測去防控疫情。我當時已發現,中國的抗疫方式正在不斷學習和進化。

第三個階段就是現時的「全鏈條精準防控動態清零階段」,這個階段由今年8月開始,目標是減少疫情發生,出事就快速控制。除了大力推動疫苗接種、加強人物環境的防控部署之外,最特別的做法是與病毒的傳播鬥快,爭取在發現輸入性個案之後的黃金24小時內,查出爆疫的源頭,找到感染病者、密切接觸者和次密切接觸者,進行針對性的追縱、隔離和檢測。目的是趁染疫者仍未發病、病毒還不是很多的時候追查和管控。以最少的成本以獲取最大的防控成效,爭取在一個潛伏期,即係14日內控制住疫情。

這個階段策略的關鍵是快,是和病毒的傳播鬥快。一個染疫者可能在大約三至五日發病,之後會產生大量病毒傳播給身邊的人。內地現時已可以做到精準追縱,將整個傳播鏈條快速追尋出來,防止病毒散播。

如果說做一個全城的檢查相當於大海撈針的話,精準的追蹤之後做小範圍的隔離檢測,就等如有目標的捕魚。

當然,國內能夠成功控制疫情,先決條件是有很強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追蹤監察隊伍。一有發現疫情,這些隊伍就馬上出動。他們利用所有的工具,包括健康碼和相關的大數據,去追蹤病毒散播鏈條。

另外,當然也要有一個非常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統。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有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央成立了專門的指揮系統去應對疫情。一出事,國家衛健委和國家疫控中心會第一時間出動,第一時間派出核酸檢測及醫療救治隊支援地方抗疫,與當地建立一體化、扁平化的指揮體系。國家專家和領導幹部也會走到疫情防控一線,設置多個工作組去追蹤病毒和控制疫情。

聽完馬曉偉的介紹,我有3個總結:

第一,國內防控疫情採取科學態度,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在減低抗疫所需的經濟成本的同時,可以加快控制到疫情,阻止病毒的擴散;

第二,粗糙的全面封城和大範圍的全城檢測早已不是控疫的主要法寶,國內現時是要搶在疫病爆發之前,將疫情控制住。病毒不在社區擴散,自然無需要做大範圍的檢測,甚至將社會停擺;

第三,這種以快為主的動態清零策略,社會要付出的成本大幅減少,亦可以為未來開放關口作好準備。

當外國人以至香港人用「專制」兩字,去總括內地的疫情防控工作時,就完全忽略了內地是用多麼科學化的方式去應對疫情,也嘗試去學習。或許誤解源於「制度上的自負」,而結果就是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以至人命的代價。

盧永雄

Tags:

健康碼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高息的壓力

2024年12月20日 20:44 最後更新:22:18

美國減息的前景放緩,對整個新興市場都有壓力。

12月19日,美國聯儲局宣佈減息0.25厘,將指標利率區間調低到4.25至4.5厘。減息符合市場預期,亦是聯儲局繼9月和11月之後連續第3次減息,今年全年累計減息幅度達到1厘。

不過減息決定公布之後,美股當日並無上升,美國3大指數持續下挫,美元向上,現貨金當時暴跌超過20美元。減息理論上會利淡美元、利好美股,但市場的反應剛剛相反,主要原因是市場對明年減息預期降溫。據反映聯儲局委員未來利息預期的點陣圖顯示,明年聯儲局將減息兩次,每次0.25厘。這就和今年9月時的預期大幅降溫,當時預計明年會減息4次,這個現象被稱為所謂的「鷹派減息」,意即雖然減息,但現時聯儲局的態度已變得比較鷹派。

消息令美元保持強勢,人民幣匯率走低,離岸人民幣的匯率在聯儲局議息決定公布之後,一度跌至1美元兌7.3271元人民幣水平,刷新了去年11月以來的一年多新低位,隨後收復部分失地。不過港元的表現就相對堅挺,港元近日徘徊在1美元兌7.77港元的水平,較今年4月11日的低位7.84, 仍然有相當距離,顯示有相當多資金留在香港。

港元和人民幣最大的不同是,港元的匯價和利率基本上貼近美元,所以資金留在香港可以收高息,而內地的利息走低和美息的差距較大,所以對人民幣有壓力。固然內地有外匯管制,資金不能自由流出,情況已經很好多,所以人民幣匯價不會完全反映中美兩地的息差。

美元和美息這樣向上,會產生幾個效果。

第一,對新興市場有壓力。美元美息上升令到資金持續回流美國,資金從新興市場流走,會加劇全球美元的流動性緊缺風險。聯儲局維持高利率的時間越長,對新興市場的衝擊就越大,發生黑天鵝事件的機會就越高。

第二,利率關稅雙重風險。即使美國來年再減息0.5厘,美國的指標利率仍會維持在3.75至4厘的高位。這樣就令港息難以大幅下降,對本地經濟和投資市場造成壓力。另外,特朗普已聲言一上台就會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這就會對香港帶來雙重壓力。

第三,人民幣有貶值空間。過去中央為了維持人民幣匯價穩定,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當人民幣跌至1美元兌7.3元左右的水平,阿爺就會透過各種工具干預。 不過最近有消息傳出,內地將考慮讓人民幣貶值較多,來抵消一部分關稅的影響。據路透社引述消息透露,人民銀行正考慮容許人民幣匯價可以跌至1美元兌7.5人民幣的水平,即較原來7.3的水平再有3%的貶值空間。換言之,港元對人民幣的匯價將會更強,這會對北上消費有利,對旅客來港消費有壓抑的作用。

第四,整體衝擊有限。雖然香港和內地經濟面臨宏觀的負面因素,但亦不用過分擔心。美國銀行最近做了一個情景預測,假設明年由第2季起美國中國入口產品關稅,由現在平均20%左右,增加10%至到30%,再於後年、即2026年首季再進一步調高關稅10%,令對中國入口產品平均關稅升至40%,而美國對其他地方的關稅亦由現時約4%水平升至8%,但美銀仍然估計,中國的出口可望保持合理增長。加上中央推動振興經濟措施,會在明年下半年顯現,估計明年經濟增長仍可達到有4.5%。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漸趨穩定,叠加政策支持,到2026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可以維持在4.5%。

換言之,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有限。中國經濟保持合理增長,對香港經濟就有重大的支撐。總的來說,未來都是風高浪急的一年,香港亦要全力拼經濟,做好各種應變準備。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