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無人裝備領域的快速進步,讓各種創新設計不斷湧現,甚至把科幻變為現實。美國動力網站(The Drive)戰區(The Warzone)專欄5日報道,一家中國防務企業展示的視頻顯示了如何利用無人機空投武裝機器狗。
這兩種無人裝備的組合意味著什麼?報道認為,這一組合非常有價值,它們將可以讓成群的武裝機器狗出現在對手後方的任何位置,對於任何敵人來說,這種戰術都將導致可怕的結果。
點擊看圖輯
紅翼前鋒戰鬥機器狗,可上下樓梯、進入室內空間,執行高暴條件下的火力偵查、打擊任務。
報道截圖
報道稱,中國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展示了用於部署機器狗的無人機。這段視頻顯示,一架大型多旋翼無人機悄悄靠近一個不起眼的市區建築物的屋頂,緊湊型武裝機器狗被裝在無人機之下。隨後無人機降落在屋頂上,釋放機器狗並飛走。而機器狗則從折疊狀態展開,並開始在新環境中展開偵察行動,它的背上安裝了一只輕機槍。
無人機-機器狗的組合概念可以在突擊行動中進行部署,這對於城市作戰非常有利。因為現代城市通常由錯綜復雜的高樓和街道組成,很難滲透。而利用相對不那麼顯眼的無人機運送武裝機器狗,可以執行偵察和協同突擊等任務。
據內媒消息,美國動力網站報道提到的中國防務公司是紅隼防務公司,該公司微博在10月3日發布的視頻展示了無人機空投武裝機器狗的過程。「在戰犬天降,空中突擊,紅翼前鋒重載無人機投送戰鬥機器狗,可直插敵人後方薄弱環節展開突襲,也可以投放至敵方樓頂,占領制高點進行火力壓制,和地面部隊對樓宇內敵人進行立體夾擊。」
紅翼前鋒重載無人機投送戰鬥機器狗。
無人機降落在樓頂上並釋放武裝機器狗。
機器狗展開後在樓頂進行巡邏。
此外,紅隼防務公司微博還展示了其他多種無人作戰設備協同作戰的視頻,包括三維穿牆雷達、自走偵查球、戰鬥機器狗、動力外骨骼協同演練;紅翼前鋒戰鬥無人車衝鋒,全身動力外骨骼士兵掩護裝備增強現實系統的士兵突襲。
戰鬥機器狗還可發射飛行手雷,起飛重量500克,戰鬥部200克,最大巡航時間43分鐘,可對敵有生目標進行打擊,這種大型戰鬥機器狗最多可攜帶8枚飛行手雷。
「動力」網站稱,利用無人機部署武裝機器狗,讓操作員可以將快捷和廉價的方式將機器狗隱秘地部署到防衛嚴密的區域,而且不需要承擔任何生命危險。遙控無人機,或使用預編程坐標和機載導航套件的自主無人機,可以在敵後、屋頂部署武裝機器狗,以消滅其他難以接近的目標。對於防守方而言,這種攻擊模式還有顯著的不可預測性。
雖然當前武裝機器狗的動作需要操作員進行遠程遙控,城市建築對無線電信號存在遮蔽效應,這意味著操作員的距離不能離得太遠。但如果能利用現有的城市通信網絡,可以作為某些場景下的替代方案。
紅翼前鋒戰鬥機器狗,可上下樓梯、進入室內空間,執行高暴條件下的火力偵查、打擊任務。
當然,更具備實戰意義的是,機器狗最終能自主操作,「這個無人作戰的組合概念就會變得特別可怕」。大批無人機按照指令投送成群的機器狗,它們可以在敵後造成嚴重破壞,並根據操作員設置的參數自行搜索和攻擊目標。報道稱,如今中國展示的無人作戰裝備組合顯示,這些以往在科幻小說才存在的場景距離成為現實只是時間問題。
紅隼防務公司透露,展示的多種無人裝備都將參加今年11月8日至13日舉行的珠海航展。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解放軍東部戰區連續兩日在台海舉行軍演。東部戰區星期三(4月2日)在台灣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組織「海峽雷霆-2025A」演練。而星期二(4月1日)的軍演中則組織了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多種兵力,在台島週邊展開大規模聯合演訓,包括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以及首次明確提及的「要域要道封控」能力。
相比去年兩次軍演,今次不僅規模更大,且戰術層更細化,顯示解放軍對台海局勢的掌控能力進一步提升;而值得關注的是,除山東艦、殲-35外,鷹擊-21更在軍演中首次亮相,分析認為作戰目標明確指向外部干預勢力,遏制域外勢力介入台海衝突。
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表示,此次行動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也是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必要舉措。
昨日大規模聯合演訓,包括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以及首次明確提及的「要域要道封控」。
事實上,演訓與2024年的「聯合利劍-2024A」、「聯合利劍-2024B」相比,此次演訓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首次提及「要域要道封控」。
軍事專家張軍社接受《澎湃新聞》指出,這項演練旨在封控台島周邊關鍵航道與港口,包括巴士海峽、基隆港、高雄港及花蓮港等,此舉不僅可切斷「台獨」勢力在戰時的外逃通道,還能阻斷外部勢力對台的軍事支援。
解放軍東部戰區連續兩日在台海舉行軍演。
對比2024年兩次的「聯合利劍」軍演,5月的重點演練聯合海空戰備警巡、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及精打要害目標;而10月則新增「要港對陸域封控」科目,強化對台島周邊港口的封鎖能力。
4月1日的軍演未有如往常般有代號,惟4月2日的演練代號「海峡雷霆-2025A」,有分析認為背後一個重要信息,就是求「变」。
國防大學教授張弛接受央視軍事訪問時稱,解放軍在台海的軍事行動已趨向「常態化」,顯示中國對台海局勢的實際控制力進一步增強。
在軍事裝備上,從東部戰區與央視公佈的現場影片和照片可識別出,這次演習動用了054A型護衛艦、轟-6K轟炸機、殲-10戰鬥機、運-20運輸機、「東風-16」彈道飛彈、遠程火箭砲等主戰裝備。
而航母「山東艦」再次亮相台海。山東艦自2019年服役以來,已多次參與台島週邊演訓,包括2023年4月的「聯合利劍」演習。此次山東艦進入台軍所謂的「應變區」,即約12至40海里範圍,展現了中國航母編隊的遠海作戰能力。海軍研究院大校唐莉接受央視新聞採訪分析,山東艦的部署形成「外阻、內封、固控」的戰略態勢,對「台獨」勢力構成直接威懾。
另外,今次更出現了殲-35隱形戰機的身影。作為中國新一代艦載機,殲-35的參與標誌著解放軍空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尤其在制空權爭奪中將發揮關鍵作用。
至於演訓中首次公開展示的「鷹擊-21」空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分析,飛彈全長達8.5米,彈徑約0.82至0.85米,彈重約2噸,射程達1000至2000公里。
從現有照片來看,鷹擊-21彈頭在氣動佈局方面,採用了雙錐體構型,可提高彈道飛彈再入後的拉起與末導引能力,同時也賦予了鷹擊-21機動變軌能力,從而使其突防效率得到顯著增強。
而鷹擊-21的最大飛行速度,已突破了原有的5馬赫限制,速度越快,意味接敵時間更短,也促使敵方防禦系統的反應時間被進一步壓縮,要想對鷹擊-21實施有效攔截,可謂是難上加難。最後是鷹擊-21的出現,對解放軍加強航空制海,威懾敵海上戰役軍團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鷹擊-21」空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
鷹擊-21的亮相,是對美日等國發出的明確警告,表明中國具備反制外部干預的能力。美國近年來頻繁對台軍售,日本部分政客更聲稱「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解放軍通過演訓展示的高超音速武器和航母戰鬥群,旨在警告相關國家「勿插手台海事務」。
此外,今次演練中,中國海警也同步在台島週邊海域展開執法巡查,演練「調查拿捕、攔截扣押」等,反映軍警協同作戰已成常態,進一步強化對台海的實際管控。
台防務部門稱,已密切監控解放軍動態,但未公布具體應對措施。國際媒體則普遍關注此次演訓的規模與新型武器亮相。
是次台島週邊聯合演訓,展現了解放軍在多兵種聯合作戰、要域封控及高科技武器運用上的顯著進步,不僅是對「台獨」的震懾,更是對外部干預勢力的明確警告。隨著演訓常態化,解放軍在台海的軍事優勢將進一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