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車企寶馬計劃明年將MINI電動車型的生產線從英國牛津工廠轉移到中國,英媒形容,寶馬的決定是對英國發展綠色能源汽車產業的一次「重大打擊」。
英國汽車雜誌《汽車經銷商》(Car Dealer)15日援引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稱,寶馬MINI品牌的新任負責人斯蒂芬妮·沃斯特(Stefanie Wurst)表示,牛津工廠「沒有為電動汽車做好準備」,下一代純電車型MINI Aceman將改在中國生產,作為長城汽車與寶馬合資項目的一部分。
英國汽車雜誌《汽車經銷商》相關報道。《汽車經銷商》官網截圖。
沃斯特強調,決定與英國「脫歐」後的供應限制無關。她解釋指。由於牛津工廠必須在同一條生產線上生產電車和油車,運行效率不高,所以公司決定,該工廠自明年起專注製造汽油動力的MINI車型,給國內和國際市場,純電動版MINI Countryman則在德國萊比錫工廠生產。
目前,寶馬牛津工廠累計生產約20萬輛電動汽車,年均產量約4萬輛。寶馬此前確認將在2030年代之前繼續生產傳統內燃機汽車。這意味著,牛津工廠預計最早也要到2030年才能開始生產電動車。沃斯特指,牛津工廠需要「翻新和投資」,將舊的裝配線剝離,才能適配純電車生產。被問及純電動產線何時才能返回英國,她表示,目前尚無確切日期。
寶馬牛津工廠。寶馬網站圖片。
近來,輿論還一度猜測長城汽車或有意收購牛津工廠,作為其在歐洲發展的一部分。對此,沃斯特則「推翻傳言」稱,「牛津將永遠是MINI的家」。英國《電訊報》指出,牛津是MINI品牌的「歷史故鄉」,生產MINI車型已有約60年歷史。
不過,沃斯特承認,未來可能會出現MINI與長城汽車都在該廠生產汽車的情況。據報道,長城的一位發言人也證實,相關談判已經在內部進行,但拒絕給出任何時間表。
英國《衛報》相關報道。英國《衛報》官網截圖。
《泰晤士報》稱,寶馬轉移電車生產線的這一決定是對於英國綠色能源汽車產業雄心的一次「重大打擊」。英國《衛報》則形容,正好一年前,時任首相約翰遜在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氣候峰會上承諾,將資助10億英鎊,創造電動汽車革命以至數十萬個就業機會。時任商業能源與工業策略大臣關浩霆亦表示,電動汽車行業將成為「重建更好英國的前沿和中心」。現在,這些承諾都難以實現。
《電訊報》報道指,當寶馬宣布2017年將在牛津工廠生產純電動MINI E車型時,這被視為對英國汽車行業的一張重要的「信任票」,也保證了該工廠4500名員工的未來。當時,該公司的一名發言人還表示,「鑑於目前的經濟和貿易條件,牛津是最佳選擇(the best one on offer)」。
寶馬的最新決定是英國希望引領電動汽車革命的重大挫折。報道又提到,早在2016年,日本車企本田就放棄了在英國生產電車,選擇將生產線設在日本,並關閉了在英格蘭西南部斯溫頓(Swindon)的工廠,導致英國流失超過3000個工作崗位。
《金融時報》相關報道。《金融時報》官網截圖。
雖然《路透社》引述寶馬回應,稱公司暫時未計劃將英國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但寶馬這項消息出來前,負責建造英國惟一大型電池工廠的英國伏特(Britishvolt)表示,如果公司沒有收到2億英鎊的救援計劃,它將會破產。《金融時報》指,英國汽車業的命運可能取決於它,但英國伏特沒有原型電池,沒有工廠,也沒有客戶,完全無法撼動中國寧德時代這樣的巨頭。
綜合各方消息,英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未來似乎都是多災多難。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