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通關,2023年開門第一大事

博客文章

通關,2023年開門第一大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通關,2023年開門第一大事

2023年01月03日 14:36 最後更新:14:4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2022年過得很艱難,但我們還是走過來了;再難的寒冬已經熬過,2023年的希望種子,即將破土而出。

大家在元旦互致問候,還是繞不開新冠疫情這個話題。

因為阻隔了三年的深港口岸,將於一月八日重新開放,不再採取強制性隔離。

這是全國性對外開放政策,而最受惠的首當粵港兩地居民。

國家衛健委發出公告當晚,幾乎刷屏了所有手機,大家喜出望外之情,大大沖淡了人們對當前各地大面積感染帶來的憂慮和不安。

除了中央政府迅速調整防疫政策,香港政府也於近日宣佈一系列放寬措施,包括取消疫苗通行證、限聚令,不再界定密切接觸者。

入境安排方面,內地、澳門、臺灣及國際訪港旅客,只須在登機前二十四小時進行快測,或是四十八小時內進行核酸檢測,抵港後的強制核酸檢測安排,會改為自行快測,但非強制。

客觀而言,三年的“閉關”以及隔離政策,無論是市民的身心疲累,還是經濟的市場疲軟,代價已經很大。

對於兩地政府放寬防疫政策,市民當然是歡迎的。

若問大家,希望通關是半開門還是大開門?大家的回答肯定是必須開門,只有打開門,香港才能復活。

通關是香港新年開門第一件大事,好事要辦好,防止樂極生亂。

早在三個月前,行政長官宣佈調整入境香港的隔離政策,由“3+4”改為“0+3”;取消上機前必先取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取消未打針人登機限制等。

這一放寬政策走在全國之先,即時贏得掌聲四起,各界普遍歡迎。

但12月28日宣佈更加寬鬆的防疫政策,卻未能獲得更熱烈的掌聲,相反市民還有點忐忑不安。

深究原因,有幾方面需要準備預案。

第一,要把放寬檢疫政策的好處講清楚。

行政長官解釋,實行這些措施有多個考慮因素:
一是包括疫苗通行證自推出以來,第三針疫苗接種率已由二月底時的23%,增加至現時的83%,加上考慮到第五波疫情期間,有250萬人感染後康復,社會已建立廣泛及整體的防疫屏障。

二是香港有足夠及有效的抗疫藥物,包括資源運用、應對能力及負荷力,均較以往增強很多;

三是醫護人員在過去三年抗疫期間,已累積足夠應對疫情的豐富經驗,而醫管局已強化緊急應變系統及醫療系統;

四是市民應對新冠病情有更多認識,有更好的自我防禦能力,故未來防疫政府將聚焦於“防重症、防死亡”,以及保護高風險組別,包括“一老一幼”。

政府基於這些基本狀況作出決策,說明香港政府面對仍然高企的感染資料,並沒有“躺平”,相反抓重點而寬鬆其他,是現代化城市管理趨於成熟的表現。

第二,對通關要做到有序開放,以防不測。

市民苦候了近三年,終於在新春臨近前收到通關好消息,讓大家有望可以與分隔兩地親友團聚。

在正常年份,深港口岸每天都超過三十萬人次出入,封關三年預期回鄉人次數會爆發式增長。

即使各口岸全然打開,配套方面無論是人手、交通工具、指揮系統等,都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尤其是三年未動的旅遊巴士、輪船,能否安全行駛,也是一項重要考量。

若通關不設限額,隨時大量人流逼爆羅湖和落馬洲聯檢大樓,不但出現人潮,而等候時間過長,也招市民怨言,甚至增加疫情擴散的風險。

如何疏導人流,免生混亂是對政府管理的重大挑戰。

香港政府在過往管理回鄉高潮,都有一套成熟的經驗,但三年的變化可能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

我認為,不必追求一下子全面恢復到疫前新春期間口岸人流,相反有必要與內地商討如何錯峰過關,把市民回鄉、企業回流等,按不同類型人士的緊急程度、優先次序作出安排,避免給海關和入境處帶來人流壓力。

第三,不排除出現大批人來港買藥、打針,要做好相關的分流工作。

內地當前疫情出現海嘯式爆發,已經有不少人準備利用假期來港避疫,順道接種在內地無法接種的mRNA疫苗,以及購買退燒感冒藥,可謂一石三鳥。

“復星健康”眼見商機,順勢宣佈將開通網上平臺,供內地人登記赴港接種複必泰二價疫苗,預約成功者可在兩地通關後來港自費打針。

與內地龐大的市場和人口相比,香港僅相當於內地的三線城市規模,經不起大流量的採購衝擊。

況且醫療資源並非是一盤生意,更多的是對本地居民的生活和生命保障。

政府要吸取前幾年“買奶粉”的教訓,儘早通過多管道講清楚,非香港居民如果在公立醫院就診,不能享受和本地人一樣的公費醫療,以免全面通關後,大量人士因不知情而湧入醫療機構,從而引起不必要的兩地居民磨擦。

第四,要與外國通關做好銜接安排。

外國也像香港般渴望能早日與內地恢復通關,但面對內地疫情海嘯般爆發,印度、義大利、日本等國要求中方包括香港旅客入境時做核酸檢測或隔離,已經造成不少旅客滯留在當地。

港府應針對國外政出多變的新形勢,制定相應的後援方案,以讓市民外出安全和安心。

習主席在元旦致詞中說,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戰勝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每個人都不容易。

目前,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仍是吃勁的時候,大家都在堅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頭。

大家再加把勁,堅持就是勝利,團結就是勝利。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拉動經濟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2024年12月16日 14:37 最後更新:14:44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國內外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上周召開了,從發表的公告要點看,中央提出:將盡力穩住房市和股市,增大財政刺激;將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把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這些提法多年來少有,令市場鼓舞。當然如何落實穩定房市股市,如何鼓勵消費,是絕不容易的。

我作為實體經濟的企業家,感受到中央提出的政策調整,比較貼地,摸到了社會體感溫度。儘管未來幾年仍是經濟轉型期、困難期,但我對中央的政策方向和決心,以及政府的執行能力充滿信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很豐富,從我自身的感受想講幾點看法。

第一,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頭號任務。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從政府到企業,對於如何投資,尤其是以拉動投資來應對幾次經濟危機,都做得駕輕就熟;對於如何消費,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有人將中央過往的政策作對比,去年的提法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則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首要任務,足見此次對消費端政策的重視,是抓住了解決當前經濟下行的要害。

相關提法包括“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包括一些立足中長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等。

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如何提振消費,中央不是從原則到泛談,而是講得很具體。

包括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專案。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等。

由此可見,不論是明年還是未來5-10年,擴大內需將是中國經濟的最重要任務。

而在擴內需中,首先是“大力提振消費”。

今年中央已採取行動,以國家補貼名義刺激消費,以及補助困難群眾資金共下撥2000億元,其中在家電以舊換新方面,政府補貼131.7億元從而帶動銷售約691億元,取得了倍數的增長。

這一成效可以預計,2025年仍將推行“國家補貼”,有專家估計會增加至3000億,“補貼”的行業和場景也會增多。

對於這一政策帶動的消費市場,值得投資者、供應方以及消費者重點關注。

第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俗稱推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外貿),不會因大環境變化而放棄,只是側重、先後會有所調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

會聽音才會辯出重錘聲。

一般而言,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指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制度型開放”應包括: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外貿領域信貸投放;推動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談判進程,壯大外貿新動能;通過穩妥推進與更多國家商簽互免簽證協定等方式,強化外貿企業服務保障,説明外貿企業穩定、開拓海外市場,穩住商品貿易基本盤;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等。

所有這些,特別是服務貿易正是香港的優勢。

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法治體系、會計準則、營商規則早已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接軌。

從香港角度看,當下如何重點是以優勢鍥合內地企業新一輪的“出海潮”,從中達到雙贏。

前不久,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助推“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由香港承擔第三方檢測及專業服務,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打造ISO國際標準引領的品牌集群,聯合內地多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中藥材網上貿易平臺,提升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認可度和話語主導權,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

這是一個由香港聯手內地,共同開拓外貿市場的很好案例。

第三,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治“內卷”,在過去中央層面提及不多,說明中央開始注意到“內卷”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事實上,不少企業沒死在創新或銷售的路上,卻死在了“內卷”格籠中。

價格也是價值。

近幾年我看到,不少電商平臺往往“價格內卷”、“素質內卷”,不斷進行“鬥平”、“鬥爛”的惡性競爭。

從大到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小到奶茶、咖啡等飲料市場,內卷式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會拖欠上游款項、壓低供應商價格,這些行為不僅破壞產業鏈穩定,還會導致整個產業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不但不能讓市民享受有質素的消費,更影響了中國品牌的存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了有關問題,相信來年中央會加強整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